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速铁路改变着旅客的时空观念,影响旅客的出行理念和置业选择。本文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构建高速铁路旅游的影响要素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旅客出行方式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主体和客体、多种交通方式选择的层次结构体系,以判断旅客出行决策特征和影响过程。研究认为已开通高速的出行线路中,高铁是大多数旅客首选的出行方式。运行速度快、在途时间短、安全快捷准时、环境设施先进、乘坐环境舒适等是旅客选择高速铁路出行的主要目的。未来高速铁路的发展还需要从规划建设层面和运营管理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以满足旅客个性化的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2.
石太客运专线的建设必将引起通道内旅客出行的旅行时间、旅行速度、方便程度等特性的变化,这将带来石太通道客运结构的改变。对于石太客运通道内旅客选择交通工具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评判,本文提出基于问卷统计结果及通道内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的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处理进行改进,最终确定该通道内旅客出行的方便性重要度最高。这种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旅客出行的影响因素,避免了一般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性因素的影响,在评价这种大运量客运通道内的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评价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从旅客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入手,在综合考虑旅客收入、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安全舒适度、服务水平等因素基础上,提出一个简化且合理的时间价值计算模型。以北京-太原客运通道为例,通过对不同收入旅客出行交通方式选择进行调查,计算出不同收入阶层旅客的时间价值。结果发现,不同收入的旅客时间价值是不同的,但不同收入旅客的每小时时间价值约等于该群体每小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左右。这一结论对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定价及交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经济性、快速性、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环保性作为旅客选择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来构建旅客效用函数,并运用Logit模型对铁路、公路与民航的竞争态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短程旅客运输中铁路市场份额较低,在中程旅客运输中铁路竞争力薄弱,在长程旅客运输中铁路有提升竞争力的空间;(2)因此,铁路短程旅客运输应以质取胜,中、长程旅客运输应以优取胜,并辅以价格浮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京沪客运通道的民航与高铁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沪线为例,研究民航与高铁两种旅客运输方式的竞争与协调关系。在分析影响旅客出行方式选择因素的基础上,以速度、票价、舒适度、方便性等宏观因素,以及旅客自身出行性质等微观因素作为效用因素,应用旅客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研究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客运分担率。研究得出,特别在晚上时间段,京沪客运通道的民航空中快线的旅客流量明显少于高速铁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运输技术进步与出行环境变化,对路径选择模型的改进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以累积前景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通过引入运输时间价值,构建广义出行成本函数,定义出行成本参照点,构建出行前景值的计算模型,通过算例表明,累积前景理论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计算方法中出行者“绝对理性”的缺陷,其对路径选择的描述较之数学期望方法更为接近现实情况.从该视角对运输时间价值与路径选择行为间的关系研究可以为交通规划和政策制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国内运输中不同运输方式的旅客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旅客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相互矛盾、陈旧过时,导致了法律依据的不确定性及赔偿标准的随意性,从而使各类运输中受到伤害的旅客的利益无法得到充分救济。为此,提出应从六个方面完善中国旅客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市为研究地点,运用统计学与交通工程学相关理论及方法,对4000名城市居民进行出行调查,分析其日常出行时间、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以及出行方式等规律,并结合西安市城市特点及交通系统状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错锋上下班、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增长和有计划地引导城市优质资源外迁等,为城市交通规划及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城区2014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方面对出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博山城区居民出行特征及内在原因。从优化土地利用、完善道路网络、发展公共交通和加强需求管理方面提出了博山城区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分享经济作为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之间的一种调和方式,被视为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分享经济的一部分,共享出行因此也与绿色出行成为了一对共生概念,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消费社会谋划和建构的结果。通过对共享出行在价值理性动机、分享替代占有、能耗减少和公共责任假设上的经验性批判,可以展现出其与绿色出行之间关系建构的逻辑悖论。从生活者的视角来看,共享出行要成为一种真正的绿色生活方式,应该遵循三个建构策略:以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完善为核心的行为选择引导策略,以土地使用、交通系统和出行行为三者互动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行动规训策略,以地位物品弱化和心理成本提高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内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关系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经济增长实质是劳动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的增长理论为出发点,以交通发展引起劳动力转移价值差额为社会分工效益并以其为转移变量,解析交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建立交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马尔可夫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交通发展引发的经济增长量等于劳动力在行业间转移产生的价值增量,这为交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综合分析了城市交通需求二重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TDM)的可行性与理论根据,阐述了TDM的内涵和实施原则,分析TDM基本理论,初步形成了TDM的合理政策框架,为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运输供需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将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重新界定为能被消费者感受到的、以运输过程为主体的、系统描述运输供给品质的指标体系。提出运输供给的品质特性由可达性、时效性、技术经济保障、经济性以及舒适性5个方面构成,并重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加以量化描述。鉴于运输供给具有鲜明的异质性,提出了区分不同类型运输需求(价格敏感型、品质敏感型和基本运输需求)、揭示运输供需关系和采用分类预测法预测运输需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实现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可持续交通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探讨了当前中国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紧迫性,充分借鉴国际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选择的建议:分阶段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提倡节约型和环保型交通,使交通与自然和谐统一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结构优化途径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技术经济特性是决定一个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在阐述道路货运行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及其对市场结构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道路货运市场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市场失灵、规模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体制等,并指出中国道路运输市场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通过改善行业管制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来促进运输企业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978~1991年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发展和Granger因果关系;而1992~2005年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建立协整回归方程对未来中国公路交通发展进行数量方面的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十一五”交通部公路发展规划比较,从而提出合理规划公路交通发展的建议:“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接近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将公路交通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结论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应保持长期均衡并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中国公路交通规划应超前2~3年为宜。  相似文献   

17.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形态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新古典贸易模型,重点分析不同经济规模条件下交通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交通资源配置水平较低时,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可以通过“贸易创造”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当交通资源配置水平较高时,进一步提高交通资源配置水平,将主要通过“自运输”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交通快速发展,交通与能源、资源间的关系日趋紧张,人车冲突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必要透过交通思考人类生存的处境和意义,通过深刻地价值反思,重新认识交通与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探索绿色交通文化,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完成三重转向:第一,交通发展不仅要关注其对人和社会具有的价值,还要关注其对自然和环境的价值,在价值诉求上,从传统的速度效益追求向注重环境生态平衡转变;第二,应以整体的眼光来研究交通,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交通的目标、功能、环境、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单向度的思维向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转变;第三,需营造合适的氛围促进绿色交通制度变迁,廓清其变迁路障,逐步形成完整的绿色交通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深化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需要。对两者之间未来的协调发展进行趋势预测和分析,对中国公路运输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此为目的,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及修正模型,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指标选取,结合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数据对各评价指标进行2017~2020年的预测,计算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的关联程度和耦合度,以此对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民经济各指标与公路运输的关联程度比较强,整体都在0.70以上;从公路运输行业的角度来看,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公路运输行业的关联度最大,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次之;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公路里程与公路货物周转量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最大,公路旅客周转量比较弱;在耦合度方面,国民经济与公路运输行业的耦合度呈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稳定性在未来的几年里将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收费公路收费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中国现有收费公路收费理论入手,通过对高速公路进行价值流的分析,指出中国现有高速公路收费最大化的立场抑制了运输需求,进而提出收费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应当以经营者和使用者两大主体为主,考虑收费对区域经济总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