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此处     
李愚 《社区》2013,(20):64-64
19世纪,法国天才诗人兰波创造了“生活在别处”这句话:20世纪,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把这句话弄得世人皆知了。“生活在别处”是一种虚妄的追寻。“别处”的生活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然而,它却是不真实的。每个人都向往着“别处”的生活。其实,“别处”仅仅是用来调剂“此处”的,真正的生活不在“别处”.而在“此处”。  相似文献   

2.
秦佳 《今日南国》2006,(19):27-27
据说,“失落天堂”这个美誉是19世纪20年代法国小说家皮埃尔比约瑟留给琅勃拉邦的。但是眼见“××天堂”的称号已经被无数人无数次地拿来赋予无数个稍有姿色的地域,我们《寻找老挝金花》节目组也准备秉承陈绮贞《旅行的意义》的歌词开篇所宣告的“看过了许多美景,看过了许多美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此处     
<正>当邦妮和汉密尔顿·潘思打算为即将开始的婚姻生活寻找一个新家时,他们对未来并没有任何详细的规划,这个全新的温馨家园是由梅勒妮为他们设计的。现在,这对夫妇和11个月大的双胞胎女儿一起生活在伯明翰乡村的小别墅里,庭前碧树小径,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情。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法国诗人兰波笔下一个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这个19世纪的天才诗人将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而我们,则能把它变成美丽的理想生活。对于出生成长之地,每个人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背井离乡在既定的思维模式里往往是一种无奈的举动,就似一株已经生根的树木般,不管环境的好与劣,都不愿移动,或幸福或痛苦地挣扎着生存。但,其实生活可以更好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海岛妇女生活方式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是中国广大渔农村妇女生活最跌宕起伏的世纪。海岛妇女,作为其中的一群,她们的生活与当时社会总体生活方式是一致的。但因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渔民老婆”这个独特的身份标志,在1949年前、1949-1978年、1978年后三个历史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富于海岛特色的生活演变图景。  相似文献   

6.
韩旭 《北京纪事》2014,(8):40-42
武净同其他行当一样,在京剧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出类拔萃的演员,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戏盛行,其中的佼佼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立了流派,以钱金福、许德义、范宝亭最为出色。除上述三位外还有方二群、何佩亭以及钱金福之子钱宝森,范宝亭之徒刘奎官,富连成科班的骆连翔,在江南名声显赫的李永利、王永利等,都各怀绝技,很受观众青睐。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的婚姻家庭生活呈现新的特点,出现“伙伴关系”的婚姻,女性在物质享受和感情需求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孕观念被普遍接受,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家务劳动大为简化,已婚妇女外出就业呈上升趋势。女性在家庭中承担了新的角色,但传统的职责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现代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并确立了民族志方法的三大原则[1]4,马氏的田野工作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类学者视为圭臬.  相似文献   

9.
纵观20世纪中国华北农村社会,在面临社会结构性变迁的过程中,女性借助手工棉纺织技艺不断改变生计策略,满足家庭及村落的基本需求,缓解物资匮乏的社会紧张局面,或者通过促进亲友互动,为社会带来温情,呈现出一种韧性极强的生命力特征。手工棉纺织于农村妇女而言,并不是西方话语体系下僵化的妇女解放途径,而是一种构建女性自我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的依凭。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期作为被规训的家务劳动,到农业集体化时期“不可见”的家务劳动,再到改革开放后自主选择的家务劳动,邹平农村妇女逐渐将这一技艺内化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载体,并借此构建自我的社会生活圈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体现了她们在时代变革中坚韧的自我身份需求。  相似文献   

10.
于洪涛 《社区》2014,(28):52-53
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商人庆幸赶上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一样,老张头庆幸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信息时代,他正忙着翻阅手机微信,为下一单生意做安排,这是他在社区中常见的一幕。回想当初,老张头正是利用互联网开辟了致富之路,而这一切都得从他工作的社区开始说起。  相似文献   

11.
从 1 9世纪 70年代到 2 0世纪 ,中国处于不断的改革或革命中 ,小说也相应存在一种共通的现象 :继续着古典才子佳人的传统而与政治运动相联系 ,使这一古典传统不断地相应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12.
13.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中国以往的封建社会形态不同,中国社会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具有自身的封建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殖民主义的特点。“租界”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在破坏中国原有农业社会基础和形态的同时,还带来或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以及思想。其中,“租界史学”可以被认为是这种新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体现。把握“租界史学”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和特点,对史学理论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的以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其它各派反对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扩张、建立"新帝国"、发动殖民战争等政策,而发起的抗议运动.文章指出了,发生此运动的必然性,并分析了,运动出现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作文》2007,(8):11-13
从19世纪近代考古学建立以来,考古学家已经在世界各地发现了一些难以解释而且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古代文物。这些谜一样的文物给文明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甚至成为不少科幻小说家创作的灵感之源。  相似文献   

16.
跨越失败     
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把习作送给当时著名作家福楼拜看,由于质量不高,福楼拜不客气地要他把它烧掉,并劝他踏踏实实地从学习观察社会的基本功做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莫泊桑终于成为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17.
志华 《山西老年》2014,(12):23-23
20世纪50年代,大批苏联专家来华,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两国交恶,专家撤走。在中苏争吵的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成为相互指责的经常性话题。  相似文献   

18.
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诗人,集才士与英雄于一身.他不仅是明末云间派后进之领袖,就是在整个明末诗坛,他都是一颗闪亮的巨星.明清易代之际,夏完淳参加了抗清斗争,在残酷的现实中,他长歌当哭,渐渐摆脱了拟古习气,而呈现崇高一路的美学品格,诗格老成,得盛唐之伟丽.夏完淳少年英锐之气与老成之诗格相反而相成.夏完淳是有人气的英雄,并具有多元的情感世界.夏完淳是中国文学史上天才序列中的特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是近代长沙社会转型时期,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初长沙的主力报是《大公报》,因此它是我们探寻当时长沙社会生活的主要资料。通过对当时《大公报》广告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长沙人们的社会生活在生活内容,各种社会意识,教育,慈善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并呈现出一派新旧交替的气象。重新审视这些精彩纷呈的广告现象,可以为长沙近代史的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为史学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革命家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为代表的革命家诗人群体,以传统的诗歌形式——旧体诗词创作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画卷。他们的诗词,视野开阔,大气磅礴;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既继承传统,又为我所用,充分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理想远大、立场坚定、情操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20世纪革命家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应有自己的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