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树、清溪、石桥、古塔、牌坊、祠堂、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古朴村落——走到这里,仿佛时光倒流、又仿佛走进了很久以前的一个梦境。一颗在喧嚣尘世中浮躁不安的心刚刚平静,却又为眼前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徽派古文化沉淀的完美结合而触动——这也许是每一个走近徽州古城游客的感受。 明清时期,那些走南闯北的徽州商贾们,经商致富后纷纷返回故里,大兴土木,建祠堂、修庙宇、立牌坊,更多的是修筑宅院,慢慢便形成了有名的徽派民居群。 歙县曾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时至今日,代代流传下来的宅屋保留了徽派民居最为典型的特色,成为许客人慕名而至的因由,歙县也因此名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从黄山市向东行,乘火车经过27公里的路程便到达歙县(也有直达的公共汽车)。歙县古城由府城、县城两部分壁联而成。乘车先进府城。府城始建于隋末。历经战火,大北街、斗山街、中山巷等街巷仍基本保持明清风貌。县城在府城东侧,古迹有古紫阳书院、文庙等。 在歙县附近还有一座著名的明代古村——呈坎,建筑剔透玲珑,别具风格。在一些明代住宅中,还保留着棱柱,月梁、丁头拱、  相似文献   

2.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人们对徽州的赞美。徽州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其建筑更是独具魅力:村落布局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民居宅第粉墙青瓦、朴素典雅;大小祠堂遍布各村、堂皇秀丽;牌坊匾额雄伟耸立、雕刻精细;还有清雅的园林、书院;精湛的三雕、彩画等等。保存至今的许国石坊、潜口古民居、棠樾牌坊群等古建筑,无一不展  相似文献   

3.
歙县,古徽州府治所在地,以其独特的明清文化和天下奇绝的自然仙境黄山依依相连,相得益彰。歙县素有“牌坊之乡”的美称,在城西六公里处的棠樾牌坊群则是牌坊群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相似文献   

4.
在徽州,牌坊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古建筑样式。一些学者从建筑史、文化史角度对牌坊进行研究,从中品味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民族文化心理内涵。但鲜有人从传播学角度解读牌坊,发掘其中蕴涵的文化传播学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传播与文化的关系,同时深入分析了牌坊建筑符号的类大众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上具体探讨徽州牌坊的文化传播学意义。这对于更全面地解读牌坊、丰富传播学理论建设都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约在公元1200年至1550年(即所谓的"宋—元—明转型期")之间,由于士大夫数百年的经营,徽州府士人的地方认同感极强。但是到了1570年代初,歙县有人提出自明初以来本应徽州府六县共担的"人丁丝绢"一直是由歙县独自承担,请求当局对此作出公正处理。由此引发一场歙县和徽州府其他五县之间的对抗,最终在1577年发生群体性抗议活动和暴力冲突,颠覆了阖府认同。在各级官府的干预下,人丁丝绢事件以皆大欢喜的方式收场,作为地方行政体系中一单位的、由王朝国家所定义的徽州又得到彰显。徽州府人丁丝绢事件揭示了中国帝制后期地方主义的几个重要特点。第一,地方认同可以同时在几个规模层面的"地方"(主要是府或县)上生成,这也就使得"乡邦"的概念在地理上很模糊,最终在所有规模层面上都削弱了"乡邦"的政治号召力。第二,"乡邦"在地理上的模糊性的背后,是虽然时有伸缩,但从来定义明确的国家权力。第三,地方认同在规模上的可变性同时也造成其作为政治力量的不可捉摸性。人丁丝绢事件也清楚地显示,徽州阖府认同从未被赋予过独立的、不可化约的政治价值。如果它对朝廷无害,能为乡人带来好处,则它就可以长盛不衰。但是如果这些条件消失,它就有可能遭到上来自国家、下来自各县的挑战,很快崩塌,并丧失对徽州作为"地方"的定义权,将其让渡给在政治权力和合法性地位两方面都比它强大得多的朝廷。在这个意义上,徽州府的人丁丝绢案极好地展示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内部的"地方"在意识形态上的贫困。由于社会和国家之间没有明显分离,地方士大夫很难像西欧的地方精英一样要求地方自有的权力和尊严,士大夫的地方主义只能在国家划定的框架内运作。在帝制时代晚期的中国,离开国家而想象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湘西武陵山区的乾州古城,有一座1865年立的"凤在上龙在下"图案的节孝牌坊,这种图案的牌坊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因其建造时间最早,还因为它建在苗族土家族与汉族聚居区。这座节孝牌坊印证了湘西男人贲张的血性和湘西女人顽强的性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制度的实物见证。中国牌坊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礼制制度,科学地吸取中国牌坊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皖南徽州,分布着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歙县斗山街,便是徽州先民住宅群的一颗璀灿明珠。斗山街择址徽城斗山脚下。这条小街,青石路心,卵石镶边,曲折回环,蜿蜒伸展,其基本框架是北斗形状。两旁重楼叠院,鳞次栉比,马头墙高低错落昂首云天。步入斗山街,宛若进入明清历史画廊。人大多外出经商。徽商盛极数百年,是明清二代中国最具势力和最有影响的封建商帮。这些商贾荣归故里.往往不惜重金树牌坊,修宗祠,建宅院,兴义学,从而造就了徽州文化的灿烂辉煌。斗山街居宅群既有官宅,亦有民宅…  相似文献   

8.
途经歙县,不经意便拐进古徽州最大的书院一 一紫阳书院。屋舍已经破败,从残瓦断垣中,依稀 还能感受当年的气度。 紫阳书院历史上多次重修,最重要的一次是在 公元 1790年。被尊为“肯园先生” 的徽商鲍志道联 合几个商人,先後捐银近3万两,才使这座庭院有了 接下来的风光。 数万两白银对他只是区区小数,此时其家产已 过百万,身任两淮盐业总商,号称江南首富。但是, 倒退二三十年,这位被尊为“肯园先生”的徽商鲍 志道,还只是江西鄱阳一个店铺的穷伙计。20岁那 年,他孤身前往扬州,在盐业上打拼数年,把每笔 生意都做得头头…  相似文献   

9.
李束  秦及 《社区》2005,(13):50-53
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有一条肃静整洁的街道。这条街在古槐的簇拥下,盛夏浓荫蔽日,隆冬银装素裹。从西向东走进街去,依次有4座光彩夺目的牌坊,耸立在街中。这就是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街,它不但是中国最重要的街道之一,还是北京保护最好的古文化街。在国子监这条闻名中外的长街北侧,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和国子监。因这里保留有4座牌坊和下马石碑,便成为北京仅存的建有4座牌坊的古建筑街道,也是京城著名的人文景点。1984年,此地定为市级文物保护街。它独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到这里来参观。元代…  相似文献   

10.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葭县城南十里,和葭县县城隔葭芦河相望,下葭县山城,沿黄河西岸,走个把小时,便到了白云山下,一个嘉庆年间修建的石牌场兀立眼前,上刻“名山胜景”四个大字。登白云山,需上“磴道”,俗称“神路”。这是一条一米来宽、倾斜约四十度左右、有六百一十八级的石台阶路。站在山下仰视,犹如瀑布飞泻,恰似天梯悬空,悬崖峭壁,云飞风吼,十分险峻。“磴道”尽处,有木牌坊一座,高十二米,顶上主脊有大小二十六个兽头,八处挑角下均挂有风铃。穿过  相似文献   

11.
徽州济阳江姓源出于嬴姓,以其居住济阳郡而得名,唐宋之际辗转流徙至徽州各地,世代繁衍,家族逐渐壮大,形成了众多分支。歙县江村是徽州济阳江姓的显赫一支,族人擅长经商,赚取财富用于农业发展、人才培养、村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徽州历史上因牌坊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被誉为"牌坊之乡".牌坊的功能由最初的空间分界发展成为包含建筑、标榜、忠孝节义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这些文化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及古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意义深远.介绍历经时代变迁的牌坊遗存,探讨牌坊背后隐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艰苦奋斗、讲求孝义、反腐倡廉.结合时代特征对牌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活化,提升其当代价值,赋予牌坊新的时代价值和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去岁春夏,百花争艳,正是北方旅游季节。我们来到太行山区的盂县,游历了敬慕已久的藏山祠。 这是一个细雨濛濛的午后,闷热的天气突然变得凉爽宜人。我们的车由县城出发,约行半小时,右侧的公路旁,出现了一座高大的石雕牌坊。举目一望,石坊上端刻着郭沫若题写的四个大字“浩气长存”。轿车进入游区,回首  相似文献   

14.
牌坊文化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而贞节牌坊又是牌坊文化中最令瞩目的一种。贞节的最初含义以及贞节观念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都是随着封建伦理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贞节牌坊恰恰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一座座巍峨耸立的贞节牌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受胡令毅先生的启发,笔者认为《金瓶梅》的作者是徐渭,西门庆的原型是徐渭的幕主胡宗宪.虽然我们与徽州潘志义先生提出的《金瓶梅》作者为汪道昆,西门庆原型是吴天行的观点完全不同,却均认为《金瓶梅》故事的背景地点就在古徽州,或更确切地说,主要在歙县.笔者为了考证这一问题,曾两次赴徽州考察,终于有所收获,下面试从七个方面作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编修族谱是明清时期徽州各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即使是一个普通家族,也有强烈的编修族谱的愿望。歙县虬川黄氏以刻书技艺精湛闻名于世,族中没有出现过富商大贾和显赫官员,成员大多生活并不富裕,是徽州地位比较低微的平民家族。该族十分重视家谱的纂修,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于清道光年间纂成《虬川黄氏宗谱》。与其他许多宗族相似,虬川黄氏修谱也存在虚构世系和攀附贵胄等现象,《虬川黄氏宗谱》通过对宗族远代世系和祖先小传的构建,将本族列为望族之后,希望以此抬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虽然普通家族所修族谱比较简单,却真实地展现了中下层家族宗谱的编修状况。  相似文献   

17.
呈坎,属于歙县,这座古村始建于东汉,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呈为阳坎为阴,呈坎即为阴阳八卦之意,这是一座按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的古村落,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  相似文献   

18.
何岸 《源流》2010,(17)
陶行知,1891年出生于徽州歙县,人民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陶行知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金陵大学文科。  相似文献   

19.
烧王告,又称告阴状、放告,是指向冥界神灵告状。黄山学院馆藏2份冥状反映了民国年间在歙县漳潭发生的烧王告现象,为研究民国时期徽州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份稀见的史料。结合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综合考察徽州民间信仰,显示出实用理性和三教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明朝万历九年,张居正推行土地清丈。在施行土地清丈的同时,徽州府各县亦在万历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当年十月,歙县二十六都一图县民项群越诉至徽州府,控告休宁县县民孙濠将项家位于休邑黄石坑上的祖坟推毁并据为己有。诉讼过程中,双方先后运用黄册、鱼鳞图册、易知由单、钱粮票、佥业票等主张地权,徽州府最终将坟地判归原告项群。随着一条鞭法推行而新兴的赋役文书易知由单、钱粮票在诉讼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案件显示,明清之际赋役制度的调整,亦会引发产权诉讼证据制度的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