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冲突和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丝的悲剧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人同社会冲突的产物,同时受到男权思维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又是她自己的性格悲剧,这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也是分不开的。但这些因素都源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融命运、社会、性格于一体的悲剧观既是哈代对悲剧的体验与思考,又是他对悲剧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置身神界看人界——史铁生创作视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身遭遇的不幸 ,史铁生的创作特别关注人生、命运等关乎人的生存的一系列问题。他关注的视点不在物界和人界 ,而在神界 (或“天界” :上帝、苍天、宇宙等 ) ,即一切现象的最后根源 ,一切存在的终极处。这一视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极大热忱 ,使他获得了许多不同于常规思路的极为新鲜、独特、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对人本质的认识上,哈代超越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但基督教的罪感与救赎意识仍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之中.哈代以此塑造人物形象及对小说意象进行组合,描写人物深沉的罪感、灵与肉的冲突.由于哈代宗教观的矛盾性,他并未给世人开出获得救赎的良方.  相似文献   

4.
信仰起源的心理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存与发展是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内在本质。这一本质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人类生命是这种内在本质的完满体现和实现,是宇宙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与宇宙万物相对立的独特存在。这一独特存在的本质在于人类生命对客观外界和人类自身具有主体意识。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由于人类力量的弱小和自然力量的强大,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求生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他不得不把几乎所有的体力和精力直接地用以实现这一目的。正是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求生活动中,人的意识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成了人的目的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并最终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因此可以说,求生,是世间一切生命的本能;而求生的意识,则是人所独有的。正是这种源于人类本能的求生意识,开启了人类信仰之门,成为人类信仰产生的最深刻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走向永恒——论斯宾诺莎的“最高完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永恒,超越生命的有限性,把握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对人类这唯一知其必死而又渴求不朽的高等动物而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当人们面对公允地坐待每一个人的死亡所带来的价值的困惑,以及无限的宇宙日历终将以铁的必然性吞没人类及其文明的昙花所造成的虚无时,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求证就成了哲学的摇篮和哲人的使命.永恒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它代代如斯地召唤着哲人为之穷经皓首,而又永无绝对地证实或证伪之日.在文明史上,永恒的追求曾预示着理性的曙光,也将泊走文明方舟的最后一位渡人.其中,十七世纪的荷兰哲人斯宾诺莎便是这理性方舟最杰出的引渡者.他以诗人一般的激情,数学家一般的严谨和宗教使者一般关注人生的襟怀,提出了确定人生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宏伟理想,力图使一切知识都以达到伦理学意义的永恒自由或最高完善境界为归宿,从而在笼罩着悲观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神学烟瘴的信仰领域,以理性主义方式回答了生与死、有限与无限的问题,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最终之归宿。但,生物出于本能,无不极力趋避这一无可改变的命运。对于高等智能生物的人而言,死亡这一现象所带来的远不仅是某一个体生命的结束。更其重要的是,它使活着的人们产生了对永生无比强烈的渴求。正是这种对于永生的渴求,让人们希望有一个不死的灵魂存在。灵魂存在的思想,是一切巫术与原始宗教的培养基,也使得在自然规律前显得软弱的人类得以自慰。  相似文献   

7.
潘世东 《学术论坛》2001,(5):123-126
时间和生命合一、时间与空间合一这种造化的目光,使中国人不仅从人类的角度去审视宇宙万物,也从自然的角度去审视宇宙万物和人自身,将自然自然化,将人自然化.这便带给中国文化一种包揽宇宙的宏大视野,一种吞天吐地的情怀,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以及一种超越一切的飘逸洒脱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早期生态作家之一,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透视出哈代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本文从自然书写、动植物情怀和哈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哈代渗透在小说文本中的自然情结和生态思想。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重新解读哈代的生态思想对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雷雨>的创作意图是源于他对"命运"这一课题的探究.青年时代的曹禺始终被"到底是什么在制造着人间一幕幕悲剧"的思索折磨着.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雷雨>中人物的言行共同表明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思正是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过度执着引发了自身的悲剧,而这悲剧必将像大雷雨一样彻底洗涤人间的罪恶.  相似文献   

10.
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充满苦难的世界 ,英国诗人哈代期待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融合 ,并进而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美好。这一人生理想在哈代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深刻地体现。哈代希望结束人类痛苦、走向美好生活的创作理想在其诗歌创作中体现了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子》“无”之思想是中国神秘主义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人类语言所不能讨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宇宙太始,就是从混沌之“无”到有形万物,它是超验的,本根性的,是一切由之生成的最终根源和始源。“无”本质上是时间性的,“无”是一种过程,一种流变。宇宙在无声无闻中运行,充溢着神秘主义的造化,但它如期本然构成了一个世界生成演化的空间。人类在这个空间上,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神秘生活。  相似文献   

12.
浅论尤金·奥尼尔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尼尔的人生哲学经历了早、中、晚期三个自然阶段:早期认为人生神秘不可知,充满了浓郁的探索意味,中期充满了对大自然和冥冥主宰的挑战意味,进入晚期,则充满了顿悟人生的哲学意味.尽管他有意效仿古希腊悲剧去表现人与自身生存状况和人与生存环境的冲突,但他仍然不能跳出繁杂的社会.在他的一生中,从未放弃对人的探究、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究、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探究.奥尼尔人生哲学的成份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古希腊命运观念的影响,又有叔本华悲观主义、尼采权力意志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等思潮的影响.上述思想共同作用于奥尼尔,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2005,(4)
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邓天雄在《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撰文《人类中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及科学发展观》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基本的立场和态度是属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美国哲学家诺顿对现代人类中心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两类:强式和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伦理理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以个人感性意愿和满足为价值标准,却不问这些意愿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4.
重新认识人在世界上、在其历史命运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现代人类精神生活最深刻变革过程的中心点。这一影响人性观基础的重新认识,发生在社会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不言而喻,哲学也不例外,因为它(重新认识)涉及任何世界观、首先是物质与精神关系理解原则的深层基础。 当今的世界面貌已经不允许像过去那样,仅仅将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分开并对立起来。世界现状在反映不仅在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历史上,而且在存在的宇宙范围内改造世界的人类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日臻完美。为改造环境敲响警钟的地  相似文献   

15.
陈亚  牛磊  陈粤梅 《学术探索》2023,(8):106-1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所提出的新型价值观、政治观、自然观。这一学说既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也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智慧。阳明学派以“良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本体论依据,为人类为何要构建共同体寻求答案。此外,阳明学派也期望经由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路径实现共同体之理想。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既是对阳明学派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与拓展。对阳明心学共同体思想的分析,有助于科学阐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历史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后,就发生了主体(人)与客体(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主体中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经常围绕它旋转的问题,是诸多哲学理论分岐所由产生的根源,是贯串于一切哲学问题的中心线索,因而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问题。人们只有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有安身立命的基点,人类社会也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俄国有位学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具有帝王的外貌和奴隶的外貌,它是自由的和受束缚的,有力的和软弱的,把伟大和渺小、永恒与易逝结合在一个存在中。”(H·A·别尔嘉耶夫《人;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参阅《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这位学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双义性),然而这毕竟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没有指明他所说的双义的根源。其实,人所以存在上述的双义性,根本原因在于人与周围环境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交换的关系。当人理顺了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是自由的、有力的、伟大的;反之,人是受束缚的、软弱的和渺小的。  相似文献   

17.
1.英雄主义和自然主义 近来,“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类中心主义被解释为“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者们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威塞克斯文丛”中最经典的作品,而《喧哗与骚动》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喜爱和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从两部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在性别观上的异同。从共同点来说,两人塑造的女性形象都非常鲜活而生动,具有光辉和灰暗两种不同形象,符合正常女性的类别。从不同点来说。哈代的性别观流于消极,因此他塑造的女性在命运和男权社会这两座大山面前抬不起头,而福克纳的性别观则相对积极,体现了他朴素的实现公正、男女平等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方芳 《江淮论坛》2009,(3):171-174
文明的发展强化了人的作用和地位,人们在安然享受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捷的同时忽视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只是一味地攫取和索求。面对人类的贪欲导致的严重后果,庄子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以自然为师,从而超越了自我以及人类本身的局限性。哈代也强调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但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时,却又时时流露出宿命的思想,突出了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以及自然虽洞察一切,却无法救赎人类的无奈,发出了一种听天由命,悲天悯人的感叹。  相似文献   

20.
“对立统一”与“中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对立统一”的特点和特征“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基本组成部分。列宁认为它是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认为它是宇宙根本规律。他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它,是因为他们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一切运动,一切变化,能用它进行最根本、最普遍、最简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