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入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必须着力解决从农业生产领域剥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结合深化统筹城乡和工业区发展实际.实施积极举措,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就业力度,促进了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双增”。截至2008年底,全区农劳输出转移规模达9.4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6%。劳务收入达8.88亿元。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的数量化,让政府部门实时掌握本地劳动力资源的"家底",并能预见未来流动趋势,本研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Rural Labor Transfer Prosperity Index,缩写为RLTPI)这一概念。从经济、农业生产、就业市场、劳动者个体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率等11项指标,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模型,并计算出了2006-2014年度的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景气指数。本研究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务。  相似文献   

3.
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第二次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为摸清转移农村劳动力现状和底数,为2008年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建立劳动保障部门独立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统计制度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吉林省就业服务局从2007年12月20日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转移农村劳动力统计调查工作,2008年1月15日已经完成数据汇总工作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要想使“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需要在当地培养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于是新型农民便成为农村致富、农民增收的主宰者。本文界定了新型农民的内涵,对河北省新型农民培养现状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新型农民培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遂宁市安居区是城镇化后发地区,区委、区政府选择"融城发展"路径,突出承接产业、产业聚集特点,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在此形势下,安居区新的就业形态正在形成,表现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日益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趋势稳步推进、创业升级对不断落后的就业岗位的淘汰日益加快、区外转移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以及区内外劳动力双向流动的特点。同时,就业矛盾也呈现出了结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农动力占多数,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转移质量。因此,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训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约有5亿农村劳动力,按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率.种植业最多用,扣除转移到乡镇企业及其他方面的1.5亿人,目前大约还有1.5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切实改善进城就业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应当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正巴中市巴州区是传统的农业区,辖区幅员广,农村劳动力基数大、转移就业管理难。随着巴州区发展步入快车道,本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压力也日趋加大。为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序管理,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区就业局根据省厅工作部署,近期来,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登记入库工作,摸清了全区农村劳动力"家底",并成立了调研组,针对转移就业劳动力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业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非农就业隐性失业劳动力数量的测算,估算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94.6万人,并结合调查数据对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女性劳动力占剩余劳动力的比重较大,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11.
武胜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中妇女劳动力占到总数的40%以上,而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女性占的比例更大。经调查,全县农村女性劳动力共有16.58万人。由于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女性富余劳动力除部分自发外出务工外,依托县劳务办统筹、职业培训机构直接输出和各乡镇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合计34批3108人。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帮助农民二次就业,我国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新的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到其他岗位工作.要充分发挥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就必须保证培训工作的就业成功率,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如何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最近,笔深入乡镇,走村串户。对营山县劳务开发和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机遇期,更是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最佳时期.为此,吉林省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领导,完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制度,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打造省级劳务品牌,劳务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5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达到70万人.在省外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建立80个劳务输入基地,成功打造18个省级劳务品牌.  相似文献   

15.
正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公共就业基础建设起步晚、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就业服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重要瓶颈。为促进转移就业,建立健全新形势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吉林省先后在通化县、长春市双阳区、磐石市开展了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动员全社会力量,不断探索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机制,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了"四个转变",形成了机构建制到村、网络覆盖全省、政策惠及城乡、服务保障同步,具有吉林特色的农村就业模式。在转移就业上,实现了从"游击散打"到"集团作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留守农民劳动技能,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崇州市就业局近年来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以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的劳动合作为基础成立农业劳务合作社,旨在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解决农业业主生产管理环节的"瓶颈",积极探索出的一条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目前,崇州市已成立农业劳务合作社12家,带动就业3600余人,较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农业乡镇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津县围绕农民集中居住及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后的就业问题.探索建立“村企结对.车间进社区,加工进农户”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截至去年底.全县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10.08万人.占全县14.03万农村劳动力的71.85%.所辖12个镇乡全部实现比较充分就业.20个社区全部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是今年我省“十大惠民行动”之首。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整体经济水平欠发达,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就业上,形成了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大,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据测算,今后三年中,我省城镇每年需要就业再就业的人员有140万左右,而能提供的岗位仅有80万个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000万人需要转移就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主要门路1、大搞开发农业和"三高"农业,增加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消化能力。目前,全省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约920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17.8%,比1986年末增加312万人,年均增加44.6万人。成都市龙泉驿区是我省开发农业的试点县,近年来围绕粮、林、果、菜、猪、渔、禽、奶、旅游、加工等10个项目进行综合开发,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5年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1.88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老龄化具有形成时间短、发展速度快、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城乡与区域不均衡,老年人口教育水平偏低等基本特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挑战,要加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供给的良性互动,既要有利于促进充分就业,也要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好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各类人力资源;要立足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就近利用大龄劳动力和适度引导部分劳动力回流;要把握老龄人口增长机遇,推动"银发"产业发展;要加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协调性,既帮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稳定就业,又促进更多大龄和老龄劳动力在农村就业创业,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就业需求和可持续生计;要加快制定促大龄和老年劳动力就业的制度供给和能力建设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