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醒警觉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和邻居家一个名叫成才的孩子关系非常好。那个孩子比他大一岁,经常有些鬼主意,脑子也很聪明。  相似文献   

2.
爷爷的记忆儿时的夏宗翰的家被人叫做"大影壁",原因是他家门前曾有一个影壁.1951年修柏油马路时影壁拆掉,他只记得当时他也在那个大坑旁边,看一个比他大的孩子用一把斧子敲打影壁的地基,那个孩子想取下尽量整齐的砖块回家做什么他没有问,只记得砖块间的白灰和碎砖的不规则端面和坑里的新土.  相似文献   

3.
他正在担心姐姐生气的时候,他画的那个姐姐不知道怎么一下就从纸上坐起来了。画的那个姐姐不但比真的姐姐难看,而且比真的姐姐不讲理。她一坐起来就指着小西的鼻子问:  相似文献   

4.
早在二三十年代,也就是在那灾难深重的旧社会里,凡向往革命的同志,那个不晓得著作甚丰、坚持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李达呢?那个又不渴望能有机会见到这位著名的理论家而亲聆教益呢? 一九三三年初春,李达到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任教了。从那时起,我便由仰慕他的盛名而成为他熟识的一个学生,他也就成为我敬爱的老师。由于老师字鹤鸣,以后  相似文献   

5.
选准对手     
《可乐》2006,(5)
卡耐基讲过一个故事,说某公司的一名高层管理人员不知道为什么,总看不惯一个清洁工,一见那清洁工就烦。那个清洁工也因此很敌视这名高管,总是对他报以冷眼,不是故意在他经过时拖地,就是在他下楼时关走廊里的灯。这名高管想发火,可每次又没什么借口,只好把火憋在心里。于是他更加讨厌那个清洁工,每次见到他总是做出鄙视的姿态,而清洁工也加倍地做出各种激怒他的举动。终于有一天,高管忍无可忍,找碴把那个清洁工痛骂了一顿。出乎他意料的是,清洁工在他高声怒骂时始终不吭一声,等他骂得筋疲力尽了,才不以为然地问了他一句:你天天和一个清洁工较劲,值得吗?  相似文献   

6.
受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城乡从传统“我-你”(主主)关系转向“我-它”(主客)式的不平等关系,乡村价值被贬低。当代乡村营造中的困境以及诸多乡村社会问题,也是伴随着这一转变而产生。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强调一种互为主体、相互尊重(尊重他者的异质性)、平等对话的关系。列维纳斯在此基础上主张 “他者性”关系,认为只有坚持非对称性的为他者负责的伦理态度,才能彻底走出自我中心主义。乡村营造问题的缓解,也应在对乡村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与认识的前提下,促进乡村价值的回归,使城乡走向 “他者性”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7.
苏区革命与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遍认为苏区革命使乡村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革命要改变的那个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的弹性,它不可能由于短短的几年土地革命而发生深刻的变动;尽管革命对乡村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但是由于这种弹性的存在,其冲击效果十分有限。在革命进行中,传统社会结构的内核并未消失,而是以各种方式存在于苏区社会内部,一俟条件成熟就会反弹;苏区革命失败后,随着国民党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进行,原有的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得以全面回复。事实说明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区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乡村传统的社会结构,经过苏区革命,农村社会结构依然还是传统的那个结构。  相似文献   

8.
他来自偏远的乡村,家里很穷,读书的学费全靠母亲卖破烂和他课余打工解决。在那个深秋的午后,他用打工挣来的100元钱,买了毛线,要亲手给这辈子未曾穿过毛衣的母亲织一件红毛衣。他去班级女生那里借织针时,几个热情的女生笑着要帮他织,他谢绝了,回寝室自己笨拙地一针一线地织起来  相似文献   

9.
微澜 《人生与伴侣》2009,(10):24-25
赵辉打电话让我去赴饭局,叮嘱务必去,是在胡同区的涮鱼馆,典型的小吃店,那饭局也比我想象得更小,只有三个人—赵辉已经等在那里,请客的还没来。原来他有个老乡,儿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求到赵辉头上,赵辉就把他安排在自己的保险公司,小伙子出于感激,要请他吃饭,赵辉说,这也是那个老乡的意思,不能驳人家的好意。  相似文献   

10.
卢肖红 《21世纪》2012,(6):74-77
光头、黑框眼镜、黑西服,潘石屹招牌式的形象。 他出生在60年代,发家在90年代,受过那个时代的苦,但也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机遇。 他曾打破铁饭碗,毅然来到了海南搬砖头。在大家都撤退的时候,他坚持到邓小平南巡,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而在大家都还贪婪的时候,他借5斤桔子查到了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依据,坚决撤出了海南;当大家胆怯的时候,他又和一帮哥们成立了万通公司,开始了另一番事业。  相似文献   

11.
“乡村现代化”是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是卢作孚在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的终极目标和崇高思想,也是他乡村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在中国乡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后起新秀,古楳深入农村,提出了兼顾社会和乡民的乡村教育思想。他认为,乡村教育与农业生产要实现良性的互动,共同发展;乡村教育要培育乡民的民族意识,发扬乡村文化的价值,重塑人们的精神家园。他提出乡村教育应当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原则和经济节约原则。他对乡村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也有独到见解。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不仅丰富了我国近代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也为我国当代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许知远 《可乐》2010,(7):10-10
对于拖鞋的无比热爱。是我迷恋校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那双一点也不娇嫩的脚暴露在北京恶劣而肮脏的环境之中。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说,那个夏天,他把一条毛巾搭在腰上,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时,毛巾就会“吧嗒吧嗒”打在他的屁股上。我对这段话喜欢不已。我想,那个20岁的余华,一定感受到这个简单动作蕴涵的让人陶醉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4.
城市面具人     
骆爽 《社区》2002,(22):56-56
城市是一个拥挤的空间。在这种高楼林立、人与人的物理距离相对狭小的地方,市民们比乡民们要拘谨,现代人比古代人要拘谨。在古代那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像刘伶这样的人可以喝得酩酊大罪,在乡村走到哪里倒在哪里,然后放言:“死便埋我!”如果走在现代城市里,这样做的结果,只有被人  相似文献   

15.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济慈无疑是独特的。他英年弃世,在短短的一生中历尽人生甘痛,但他很少在诗歌中直接描述他的痛楚。那么,他的这种“逃避”倾向为什么会导致一个丰富多彩的时空而又赢得读者喜爱? 天才的诗人超越了时代,并且深入了人类之谜、人类的种种梦想之中,因而他自身也成为这梦想的一个部分。时代愈久远,诗人的魅力愈巨大,其诗作的意义也愈强烈。一、“逃避”并不是唯美,沉湎更见出创造在现代人群日益侵袭大自然并破坏自身生存环境和传统精神的今天,诗自然是来自那个世界友好的劝解和呼声。而济慈的诗作正捧出那个世界的精魂:那是爱,是“激  相似文献   

16.
政治权力话语、知识分子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内在龃龉与冲突,在赵树理身上呈现出了异常复杂的动态投影,而他自始至终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之上,“为农民”是他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勇气发出不合时宜的呼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被定位为"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的作家阎连科以其感同身受的方式,将自身融入了他在多年创作中打造的那个独特的"耙耧山"小说世界里,表达着恒定的写作基调与创作母题在亲缘关系、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三位一体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环境下的乡村与乡民,权利与阴谋,困苦与死亡.耙耧山是阎连科生命的家园、褐色的桎梏、精神的炼狱.  相似文献   

18.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个皮鞋老板到国外考察市场,一次来到非洲的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终年都是高温,人们几乎都不穿皮鞋。他心想,这个地方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可说,因为人们都不穿皮鞋啊!他回来后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偶然提起了这件事情,其中有个朋友也是做皮鞋的老板,他把这件事情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不久后,那个老板也到那个国家去了,回来以后就开发出新  相似文献   

19.
张履祥是清初著名学者,他一生都在乡村读书治学,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关心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风俗人心。他提出"保聚之法"以促进乡村和谐与稳定;作《丧祭杂说》,意在移风易俗。他的乡村自治和变易风俗思想即使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启发。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8,(Z1)
(一)那年秋天,他在一家箱包公司做设计师,工作非常辛苦,差不多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然后乘坐5路公交车回家。超负荷运转,使他渐渐失去了设计的灵感,看得出,老板对他的合理要求开始怠慢,言语间也流露出不满。那些日子,生活,昨天和今天没什么不同;情感,也是荒漠一片,不起一点儿波澜。一切的改变,只因为那个陌生女孩的出现。那个晚上很平常,甚至没有星星和月亮。乘坐在5路车上,他没有如往常一样闭目养神,也不是漫无目的地扫视夜色中的街景。离他不远处,一个女孩肩上背的包,吸引了他的全部视线。那个包不算大也不算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