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次弯腰     
一次,耶稣带着门徒彼得出门远行。旅途漫长,两个人都疲惫不堪。途中,耶稣看到地上有块小小的马蹄铁,便让彼得捡起来。彼得很累,假装没听见。耶稣没有再说什么,弯腰捡起了马蹄铁。  相似文献   

2.
弯腰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把它捡起来。彼得懒得弯腰装作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从铁匠那儿换来三文钱,用这钱买了十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进,途经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稣猜到彼得很渴,就把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弯腰捡起。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边走边弯腰去捡樱桃。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如果你先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弯多次腰了。”  相似文献   

3.
弯腰     
《阅读与作文》2007,(5):26-26
在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看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  相似文献   

4.
最后的晚餐     
《新少年》2014,(11):37-37
根据下面的提示,推断出《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分别是谁:--腓力举着左手,而约翰则双手交叉在胸前;——耶稣的右边站着安德烈,而安德烈就站在他的兄弟彼得的正后方(彼得是坐着的);——巴多罗买的头发是红棕色的;——约翰的兄弟小雅各手指着某处,约翰和小雅各两人眼睛看的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5.
"彼得原理"可以说是很多企业、组织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办法回避的一个普遍原理现象.很多企业全盘拷贝先进企业HR管理方法,而忽视了对本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很多企业中存在的与彼得原理窘境相关联的三种不同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现象中出发,运一进行分析,能够使管理者特别是HR部门人员更好的了解彼得原理窘境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苇笛 《山西老年》2010,(9):24-25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吃饭时,她的筷子不小心从手中滑了下来,她没在意,捡起来接着吃。但接下来,她的筷子却莫名其妙地一滑再滑。终于,他忍不住了,抓住她的右手仔细察看——她  相似文献   

7.
铁钉的责任     
一颗小小的铁钉需要有责任心吗?在法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一颗铁钉的松动让一匹战马的马蹄铁丢失了,缺了一只马蹄铁的战马在战场上突然失重跌倒,而这匹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所提出的彼得现象的研究,结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进一步将彼得现象进行分类,分为横向彼得现象、纵向彼得现象和逆彼得现象。  相似文献   

9.
索命马蹄铁     
《阅读与作文》2009,(1):54-54
2007年5月16日下午5:30,84岁的爱尔兰老人杰姆斯正在基尔肯街的大道上悠闲地开着车,不料空中飞来一块马蹄铁,不偏不倚砸在老人头上,老人瞬间毙命。当天,一位农夫在路中间拴了条白色的带子,好让他正在放牧的牛群不至于四处走散。带子的一头系在马蹄铁上,马蹄铁挂在路旁的树枝上。  相似文献   

10.
詹姆士.巴里的小说《彼得在肯辛顿花园》和《彼得和温迪》写于20世纪初期,小说的主要人物彼得不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还有四个象征性身份。通过分析彼得的身份及特点笔者进而阐明彼得身份的多样性及颠覆性是与作者创作时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彼得原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彼得原理认为在等级制度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彼得现象 ,即雇员最终被提升到不能胜任工作的等级上。彼得原理对分析我国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的问题 ,进而对如何改进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以消除彼得现象 ,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晚明士大夫对耶稣会士交往态度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分类排比和统计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林、阉党及无党派中绝大多数与耶稣会士有交往的士大夫都对耶稣会士及其传入的"天学"持有肯定的态度,没有任何一个党派的士大夫从整体上因其政治派别而对耶稣会士持友好或拒斥攻击态度.这说明各党派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交往态度与他们在晚明党争中所属的政治派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大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相似文献   

14.
周楠本认为鲁迅在《复仇(其二)》中引用耶稣受难的故事“未能反映犹太历史的真实”,其实,鲁迅的引述基本符合福音书的记载。周文用阶级论解读四福音书中的耶稣,既不符合耶稣时代犹太社会的政治形态,也曲解了耶稣的思想和行为。《圣经》是建立在有神论根基之上的。在福音书里,耶稣自始至终是作为有神性的人子被记录的。若依照福音书为史料,对耶稣作正面论述,则须放在神学语境里才能进行,而不能纳入阶级对抗政治变革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以弥尔顿本人的"反三位一体"神学观为切入点,以史诗《复乐园》中不为学界关注的第二重诱惑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从两方面解读史诗英雄耶稣。首先,弥尔顿为全面展现耶稣的"内在精神"之品质,基于认知层面的第一重诱惑而设计了第二重诱惑,具体针对耶稣在物质、知识和意志另三个层面的需求;正是恶魔撒旦的持续诱惑使耶稣展示为"特选的完人,去拯救世人"。其次,弥尔顿设置耶稣抵御撒旦时的回应始终"简短",而这是对抗邪恶最有效的回击策略。这两点共同构成弥尔顿将耶稣塑造为"基督式英雄之原型"的匠心。  相似文献   

16.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正确认识耶稣是理解基督教上帝的关键。面对明末清初入华传教士输入的充满异域文化特质的耶稣形象,中国奉教士人在中国历史典籍与文化传统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符号。因此,无法直接用儒家文化与汉语词汇去积极诠释这一异质文化现象。然而,他们却用比较间接的方式,通过对道成肉身学说做出刻意的选择,强调天主降生与耶稣行实等内容,有意忽略基督受难与复活升天,努力为耶稣形象寻找能被中国主流社会所接受的内在文化依据,并使其具有了浓郁的儒家气息,从而开启了耶稣形象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基督教教义,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有关耶稣的生平业绩在《圣经》的四个《福音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和描述。至于耶稣故事已流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耶稣已超越了基督教文化的范围,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所有文化和语言的疆界。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开始一种通过写耶稣传记来对基督教教义进行思考和批判的方式大行其道。这一现象主要是基督教"道成肉身"教义对耶稣神人二性的独特规定造成的。耶稣传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基督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完全否定了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圣子逻各斯化身的可能性。耶稣传把基督教信仰的神降低为一个普通的人,因而具有了基督教批判功能。但是由于耶稣传作者们宗教立场和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的不同,他们对"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的否定程度和否定角度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当代耶稣心理传记在前人追寻信仰的基督和历史上的耶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对耶稣心理特征的揭示达到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运用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跨越人物传记和心理学研究的交叉地带进行考察,能发现耶稣是个无父之子,缺少合于习俗的家庭地位,这种状态促使他努力寻找天父;他的阿爸是个具有防护功能的名字,使他得以抗拒外来的威胁并消解内在的焦虑。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圣诞     
《阅读与作文》2011,(1):58-60
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圣诞节是为庆祝基督耶稣降生的节日。基督教徒相信,弥赛亚告知圣母玛利亚孕育了上帝的儿子耶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