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沛山 《老友》2012,(7):57-57
“刹那”,意为一念之间,指极短的时间。佛经《俱舍论》称一弹指顷有六十五刹那。那么,“一弹指”又是多长时间?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常常用“刹那”或“一刹那”来形容极短暂的时间,如“刹那间,便发生了奇怪的变化”,“飞机一刹那间就飞得看不见了”,等等。此外,该词即使在古代也多被使用,如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愁恨僧祗长,欢荣刹那促”。这表明,我国人民长久以来已习惯于使用“刹那”一词。今天,大概很少人会意识到这是外来语了。然而,这确实并非“国产货”,而是源自古印度的“进口货”,即梵文Ksana的音译。“刹那”是古代印度的最小计时单位。据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三十刹那为一咀刹那,六十咀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据此,则印度当时的“一时”合今四小时,那么可推算出一牟呼栗多合今四十八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汲取禅宗"顿悟"思想成果,形成了内省性、刹那性、直觉性、余味性四大特征,其"传神余韵"的最高审美境界直接以禅宗"意在言外"顿悟说为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印顺法师对唯识学派的时间观进行了质疑,按照他的看法,唯识学派的因果时间理论无法避免"中断"的过失,"同时因果"之说存在矛盾,他们必须放弃"刹那论"才能不被中观学派的观点所辩破。然而,通过考察可知,印顺的质疑只是貌似合理,难以真正勘破唯识时间观。唯识学派的时间观具有多重性,并没有持"自性见"和"实有论",也不会有"中断"之失。在唯识学派的思想中,从常识上讲,时间首先是根据日出日落而显示的时节变迁,其次是根据诸行生生灭灭而得出的世位差别,从根源上看,时间是依据色心刹那展转而假立的不相应行法。唯识学派确有主张"现在实有,过未假有"之说,但在其理论中,"现在实有"并不是说就把"现在"坐实了。在他们看来,"现在"具有三种基本条件:一、它是过去的果性所在,二、它是未来的因性所在,三、它的自相是相续不断的。因此,窥基曾明确表示大乘唯识学中"唯有现法",过去、未来只是刹那现在的心变之结果。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粒子的"刹那生灭"的并且具有"自再现"功能的"元态模型"和"元态群模型",给出了运动的"生灭位移"解释,揭示了能量的实在涵义,揭示了德布罗意波的频率的实在涵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30年代是西欧浪漫主义发展的鼎盛时代,在文学史上是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法国发生的波希米亚青年查铁顿事件却提醒人们,浪漫主义在进入全盛的刹那,也开始潜有自身的危机,它彰显浪漫主义时代人们的现实困局和深层困惑.查铁顿向波希米亚称号的迁移,可能意味着"波希米亚"是困境中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常常觉得"念头"是一段一段的,实际上不是。心像一条流动的河,无数的念头刹那生灭,相续不断,前一个念头刚过去,下一个念头又生起……起什么念头对我们的生活、生命是有影响的,它会制造出"产品"。念头制造的产品包括我们当下的苦乐感受、说的话、做的事、身体的反应,以及记忆。例如心胸狭隘又容易激动的人,觉得自己受辱时,立刻勃然大怒,只想着报复对方,整个身体里血液发热,血压升高,心跳  相似文献   

8.
诗词二首     
饶材滨 《中华魂》2012,(17):63-63
满江红.斥狂人胡言 曾起妖风,一刹那,通天凛冽。东欧变,苏联解体,世间遭劫。霸主喽罗弹笑庆.营蝇苟狗心肝怯。腿发软、讨好换门庭,奴才节。  相似文献   

9.
由情景生成范式和情景审美发生机制两个理论界面构成的情景生成系统是船山情景论诗学体系的重要环节。情景生成范式包括"景生情"、"情生景"和"情景妙合无垠"三个基本层次。对情景审美发生机制的发明,船山援引佛教语"现量"———刹那直观以还原性描述,具有极纯粹的美学意味。总之,船山的情景生成系统具备了完备的诗学理论架构,具有集大成的诗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10.
<平妖传>的版本问题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二十回本在先,四十回本在后,而欧阳健先生却认为二十回本是四十回本的删节本,我们拿二十回本的回目和四十回本的回目相比较,发现了二十回本回目的特点是"实用",而四十回本相较于二十回本却"精工"很多,从"实用"到"精工",这恰恰是章回小说回目的发展历程,依此,我们可以断定二十回本在前,四十回本在后.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的崛起原因是在两种力量的拉动下完成的。一种力量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主的经营理念,无论在组织形式、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还是在人事管理模式上,都以"择优"和创新为最终原则。有些企业行为是熊彼特式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另一种力量是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特别是进入三十年代以后全国性经济萧条的压力,它也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企业科技进步的崛起。  相似文献   

12.
我们每天穿梭在奔流的车潮、往来的人群里,汲汲地去找寻一种让生命更富有的感觉。然而是否也曾在等红灯的刹那,突然涌起想转身回去的念头呢?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爱是冬眠的种子,一夜春风,刹那苏醒。可是,他知道,即便那种子生根发芽,也无法开出满树花。恋爱需要成本,钱和时间,他都没有。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的青春,像一枚烟花的绚放,一瞬间开到极致,一瞬间的美丽铺天盖地。我的青春,像一片秋叶的飞舞,一刹那随风飘扬,转眼间坠落无痕。我的青春,像一串风铃的律动,偶尔的明丽悦耳动  相似文献   

17.
张晓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0):I0013-I0013
有一种感怀无声无息,唯有蓦然回首的切肤之痛;有一种记忆刻骨铭心,唯育泛着时光的温暖光泽。“年华弹指老,刹那芳华”这个词章中氤氲着古典美的句子,让我们在红尘岁月中蓦然伫立回首,发现遗失岁月中的美好。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我们对苏共20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偏颇.一方面在会议的主要内容上把它归结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和平过渡"理论.另一方面着重强调此次会议是中苏两党"分歧的由来".事实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苏共二十大的最初反应主要是肯定与借鉴,而并非从一开始就持反对与否定的态度.苏共二十大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从真正意义上开始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其影响主要是积极和正面的.  相似文献   

19.
路一直在走     
路走下去,有多远?即使一直在走,其实也如同一步都没迈开,你不在这里,就在那里,无论何时总是这样。路不是用里程来计算的,用的是生命,到终结时,我们才知道早先确定的方向是否有意义,现在的归宿是否恰当?可是,何时又可以称为"终结"呢,一切终结都在生命之外,无法为生命所知晓,终结是一种空缺。浮士德说,美啊,让你就停留在永恒的刹那。浪子唐璜的观点却是:美啊,让我不断重复着去经历它。也许还有第三种观点:我什么都没经历,我可以  相似文献   

20.
离愁     
别离只是一个刹那,一个瞬间。比如列车启动,比如握手之后转过身各走各的路……但是,那种难耐的苦涩,那挥也挥不去的孤独,那花前月下独行,却似一串长长的冰凌花,在屋檐、心襟斜织出千种风情,千番滋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