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群众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标语口号在社会中大量涌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从各自的方针政策出发,在抗战初期提出了许多有力的抗日口号,相互配合共同抗日,在政治、经济、军事动员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共两党提出的口号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长征标语口号作为红色文化的代表,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成果的形象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民族呈现。作为党和红军在艰苦革命环境中坚持宣传的历史见证,长征标语口号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生动素材。新形势下,需要通过激活长征标语口号的红色基因、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借鉴长征标语口号的语言艺术、构建人民大众的话语体系,运用长征标语口号的传播媒介、塑造主流舆论的新型格局等措施,以更好地实现长征标语口号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标语口号的构建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标语口号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宣传、号召、鼓舞作用。其构建、传播过程可以看成是一种非即时交际过程,具有动态性、关联性和滞后性,这些特性影响着突发事件标语口号的构建与传播。从言语行为和非即时交际的动态视角切入,突发事件标语口号的构建、传播遵循选择—关联—构建—调整的模式。受众制约着发布主体对突发事件标语口号的构建,明确受众的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有利于提高标语口号的相关性。非即时交际模式可以将静态的社会用语转变为动态的交际过程,为社会用语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我们为编写“长征文化系列丛书”,多次深入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川、滇、黔地区.踏访数十个战斗遗址和纪念场馆,寻根伟大的长征精神,挖掘长征先进军事文化.接触到上万条当年红军书写的战斗标语。这些战斗遗址和纪念场馆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相似文献   

5.
外宣标语口号译文建构的语用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语用修辞与外宣标语口号翻译的关系,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美学层面三方面,针对汉英差异,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对外宣标语口号的译文建构进行探讨。了解汉英民族语用修辞习惯和差异,有的放矢地根据具体语境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或重构,是有效利用语言,从根本上解决此类语篇翻译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成为共识,但人们对于"大变局"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日本的木之花生态村认为,人类如果不按照生态法则生产和生活,就会被宇宙淘汰,这可能是人类面临的最迫切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危机。为应对系统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需要按照生态的法则,重新设计调整现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生态乡村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方式,也警醒人们重新认识传统,重视乡村。人类需要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才能度过危机,但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体的生命自觉才能得以实现,这需要关注生态乡村精神超越的价值,要激活、传承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方式,发扬其中内在自足的精神性,将生态乡村视为人类救赎的内在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张 “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改善农村基本生存型民生,通过创新土地经营制度和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建构农村发展型民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推进农村普惠型民生,布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民生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对农村民生的理论创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这成为全党在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而农村妇女的精神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当前,我国农村妇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孤独感、无助感、糊涂感、无聊感、自卑感、忧虑感等精神生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封建性别文化影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人际交往状况不佳、乡村治理较为薄弱、关爱服务不够到位等有关。因此,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加大乡村社会治理力度,优化农村妇女交往状况,加强农村妇女关爱服务等,是改善农村妇女精神生活的有力举措,有利于提振她们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丧偶老年人普遍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以贵州省S乡为例,研究发现:农村丧偶老年人,男性的存活率大大低于女性,女性比男性更长寿;农村老年人因配偶的去世在短期内的死亡率比较高;丧偶老人大多与子女共同生活并在经济上依附于子女.农村丧偶老年人精神生活状况并不乐观,丧失伴侣是首要因素,其次受自身经济状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改善和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意义重大。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虽然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比以前丰富,但因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基层老龄组织发展缓慢等,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仍然较为单调和枯燥,需要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重视和强化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以及探索民间资本进入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秦腔的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的边缘化而日渐式微。从表面上看这是秦腔传承的危机,实质上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衰微和农村社区公共价值认同的弱化。秦腔对当代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运用国家力量,以公共财政为支持引导农村秦腔文化发展,以重建文明健康的农村公共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郭盖 《北京纪事》2009,(5):80-83
会社,是乡土中国社会底层的民间组织,它自娱、自助、自律,是朴素乏味的乡村生活中草根百姓的精神慰藉。我亲历的民间花会复苏30年前,我曾亲历一次民间花会的复苏。那是1976年,我和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在京郊顺义一个叫白辛庄的村子过着乏味而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Z村进行的田野调查表明,该村日常生活呈现熟悉性和陌生性两种气质交融的动态形貌:既有对传统乡土本色的坚守和留恋,又有被现代市场化力量形塑的陌生人特质的滋生。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双重化特质体现于市场化浪潮带来的熟悉又陌生的邻里关系,乡土本色的变异与留存,村落社会的"名实分离"。通过研究进一步认为,以"熟悉—陌生"视域下的乡村社会双重化生活格局为框架和视角,能较好地理解乡土社会在转型中国和全球现代化背景下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 NVivo 12 Plus 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17.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一所地处偏僻在困境中崛起的乡村小学。农村是她的沃土,农民是她的朋友,农家孩子是她托在手上的至爱。让孩子们享有同样优质教育是她的夙愿;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她的灵魂;为学生构建智慧的生活、仁爱的生活、审美的生活、自主的生活是她创新的办学理念;让学生在真、善、美生活的历练中健康成长是她创新的教育形态。行知思想让这样一所农村小学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辽宁省三个市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不高,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3个人口学因素和居住安排、子女是否孝顺、与邻里的关系、是否有宗教信仰、是否有诉说心事的人、近两年村里是否组织过老年人活动6个社会支持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建议各级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直接或间接地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9.
胡一敏 《老友》2008,(3):30-30
王金廷是我深交四十多年的农民朋友。我已大半年未见到他,心里时时勾起对他的思念。今天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朋友》,益发使心里燃起思念之火。贾平凹先生说:"我的朋友可归两大类,一类是生活关照型,一类是精神交流型……"王金廷对我来说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0.
当城市人正在为“信息爆炸”而苦恼的时候,农民的精神生活却依然呈现匮乏与贫穷的状态,城市文化的空前繁荣与农村文化的贫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如何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让文化和谐在城乡同步发展?在农村乡镇全面实施和推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