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母女     
正在我的心里,母亲是一条河,接纳我的悲伤和欢乐。母亲这条河辽阔而深邃。我出生后,夜夜啼哭,母亲以为是奶水不够,让父亲从村头的小河边捉鲫鱼熬汤喝,老人们说,鲫鱼汤催奶。母亲喝着熬得雪白的鲫鱼汤,奶水真的很旺,可我仍然啼哭。天一黑,我就闭上眼睛哭。母亲把我抱在怀里,摇啊摇啊,红血丝布满了她的双眼,夜夜不得安眠。父亲的脾气暴躁,嚷嚷着,丫头片子不省心,再哭就把你送门外,门外有狼,小心让狼叼去。父亲越是这样吓唬,我就越是哭的厉害。父亲一生气,真就从母亲怀里夺下我,拉开电灯泡,打开门栓,把我丢在门口。那时,我已多少懂点事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像看不见的魔爪从四处包抄过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花园     
母亲在59岁的时候进了城,住进了父亲在退休5年后才买的集资房里,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可是这种在许多人眼里方便舒心的生活方式,却久久不能得到母亲的认同。进了城的母亲总也忘不了村里的老宅和她亲手栽种的花和树。她经常说:“坐便不得劲还费水,地板砖不停地擦还脏,煤气灶熬米汤不香还费钱,阳台晾衣服干得慢还挡住光线,防盗门一关亲情友情就全关在门外了。而最最主要的,是城里不好养花,无法种树,怎么也比不了我那村里的大院子。”每逢此时,我总是笑着说:“妈,没花可以养花,没树可以种树嘛!”于是,母亲便开心地点头。母亲爱种花,爱栽树。她…  相似文献   

3.
积雪草 《社区》2014,(2):57-57
喜欢母亲熬的腊八粥,所谓“熬”字,必是花费很长的时间,小火慢煮,把水收尽,把粥熬得浓稠才好喝。  相似文献   

4.
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高喉咙大嗓门地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爱吃大蒜,常常生吃,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相似文献   

5.
隋晓方  红树 《新天地》2012,(10):38-39
一1961年,我10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爱极了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就精神失常了。5岁时,母亲精神状态好转了,我才从幼儿园阿姨身边回到母亲身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还有一个母亲,她叫郑启梅。母亲是个工作狂,那时,母亲在大连市妇联做宣传工作,没日没夜地下乡,很少管我和大我3岁  相似文献   

6.
回到老家,母亲早已迎在路口。拉过母亲的手,我习惯性地,又略带程式化地问了句:"我爹呢?"母亲嘴角一扬,笑意盎然:"听说你要回家,他非要去刨些红薯让你尝尝鲜。这不,早饭也没吃完,就急着下地了。"我打小就爱吃红薯。看来,父亲又是一如往年,去打捞我那点念想儿了。母亲照旧忙着做手擀面,我略显生疏地在灶前忙乱。面条做好,父亲扛着一袋红薯回院。饭罢,稍话家常,我便要回城。父亲忙着挑捡红薯,母亲忙着给我准备应时的土特产。一切准备妥当,母亲长舒一口气:"好了,走吧!"便起身送我上路。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     
镜华 《北京纪事》2018,(2):67-70
母亲给了我两次生命 母亲离开人世已近30载,每当我忆起母亲,悲恸之感丝毫没有随着岁月的流失而减弱.母亲给了我两次生命,生我养我一次,而给我第二次生命是在我十岁那年,我患了严重的肾脏炎.为我的病,体单力薄的母亲抱着我,隔几天就到北大医院去.半年过去了,我的病情却日渐加剧.母亲一刻不离地守在我的身旁,不知熬过了多少日日夜夜,母亲卖掉了自己的皮大衣和一切值钱的东西,她常躲在厕所里哭……而年幼的我却常不知深浅地和母亲任性,记得有一次我要一把刀,母亲就用菜刀亲自给我削了一把木刀.母亲做刀时额头上的汗珠,和露出的笑容我至今还历历在目.殊不知这笑容后面隐藏着多么巨大的悲切.  相似文献   

8.
妻的唠叨     
王涛 《社区》2008,(23):58-59
结婚前,每当母亲和父亲吵嘴后,母亲就整夜地絮叨着。那种细细切切的声音,在土屋的夜晚弥漫。伴着屋外寒风的凄厉,母亲不停歇的絮叨,钻进我用被子捂着的耳朵,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夜游的老鼠,则不怀好意地与母亲附和着,在房间上的楼板上进行着百米短跑赛。夜晚的时光,就在母亲的絮叨与母亲呵斥老鼠的交错中极其缓慢地苦捱。  相似文献   

9.
以前只知道母亲有风湿性关节炎,偶尔会疼一下。去年,我因病在家待了整整一年,当我重新回到故乡,如此亲近地跟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疼痛就立刻变得清晰而又尖锐起来。半夜里,母亲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额头满是汗水。  相似文献   

10.
黄方国 《社区》2002,(14):19-20
因为哮喘,我住了几天院,然后回到家里休养。虽是机关里不大的官,来嘘寒问暖的却不少,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母亲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个消息,托人捎来一封信和一个布包。信就几句话,大大的字歪歪斜斜:大儿,听说你病了,很着急。本想来一趟,但腊月年边的,家里不敢离人。带来的东西用来熬水喝,治咳。另外,要少抽烟、少熬夜、多穿衣服……你妈。我打开包,见里面是一大碗柏树果。清冷的光芒中,我眼前蓦然浮现出在农活中忙碌的母亲的形  相似文献   

11.
夜深人静,墙上的大挂钟悠然地敲了十二下。按惯例我该上床休息了。可今夜,我似乎吃了颗“难眠丸”,毫无半点倦意。已经睡醒一觉的妻子,操着惺松的睡眼催我早点休息。几次催促过后,她见我仍在伏案疾书,不禁喃喃道:“挣不得三核桃两枣,老是半夜半夜地熬哩,熬垮了身,可黄稀值得蜜价钱……”你看妻子她,不调查就发言,以为我开夜车又在写稿子呢!可她哪里知道,今夜——我是在写《入党申请书》呀!  相似文献   

12.
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么轻轻地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地震撼。  相似文献   

13.
青衫 《社区》2023,(3):63-63
母亲常常为吃什么发愁,面对菜市场那么多的食材不知所措时就会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我在上班的时候接到母亲的电话,常常是随口说一句:“随便吧!”母亲最不满意我说这三个字:“随便还问你干吗?”我开玩笑地说母亲患上了选择困难症,母亲却怀念起过去食物乏的年代。鱼肉蛋不是经常能吃到,蔬菜有季节性限制,尤其是到了冬天,就剩下老三样一土豆、白菜、萝卜,母亲便会开动脑筋,努力为我们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相似文献   

14.
《北方人》2008,(5)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普通的衣服,又封了一个50块钱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母亲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了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叫我:"坐吧。"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就去倒茶喝。  相似文献   

15.
打电话     
我的母亲算不上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身体有些胖,皮肤也比较黑,喜欢露出牙齿大声地笑。可是我曾不止一次地偷偷为她做传。有一次,母亲出差在外,打电话回来要我接。我知道不过是嘘寒问暖之类,加上我从来就讨厌接电话,就不想去接。弟弟不满地在旁边说我:“妈打电话来你都不接,你以为你是谁啊?”可是我真的很烦。我不想听那些话,母亲都不知对我说过多少遍了:偏头痛有没有复发,还失眠不,早上背了英语没有,路上注意安全……被弟弟抢白了几句,我只好抢过电话,果然母亲又在那边絮絮念叨开了。我木然地听着,一边“嗯,嗯,嗯”,后来我真的是不耐烦了:“…  相似文献   

16.
陪母亲吃饭     
学刚 《老友》2006,(12)
母亲病了,肌肉萎缩症。她骨瘦如柴,胳膊瘦得皮包着骨头。从前读过的小说里描写穷苦人的情景,在我母亲身上真实地出现。她躺下自己就起不来,吃饭拿不了筷子。父亲是母亲的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儿子。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怎样用乳汁喂养饥饿的我让我不再哭闹,怎样把窝窝头嚼碎了送进我  相似文献   

17.
汤繁英 《社区》2005,(10):56-56
母亲节到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已离开我多年的母亲。关于我和母亲的记忆都发生在春天。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母亲总是要带我回乡下看看,那里有漫山遍野的金黄色油菜花,美得醉人。母亲一生没有出过远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坐一次火车。我曾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了我一定带她去坐火车。母亲听了,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父亲去世早,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视线就没有离开过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总是向门口张望,我知道母亲每次都会第一个来接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到十几里外的县城住读(虽然我那么舍不得离开母亲),母亲每个月都来看我,…  相似文献   

18.
真诚的谎言     
今年春节刚过,母亲就病倒了,病情比以往哪次都重。 一天,已经是后半夜了,母亲那柔弱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和妻子赶紧爬起快步来到母亲床前,母亲虚弱的身子倚靠在床头,慈祥平和的神态中透着几许庄重。她吃力地从枕头下拿出一个红布包,然后慢慢地一层层解开来。布包里是一些我从未见  相似文献   

19.
高荣 《山西老年》2011,(6):26-26
记忆中母亲总喜欢搬家,从城里搬到乡村,又从乡村搬到了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每当我问及母亲,为何这么喜欢搬家时,母亲总是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母亲很袒护我,一天三顿都吃小灶,家里舍不得吃的肉、蛋、细粮和好吃的东西都留着给我一个人吃。就这样我还经常挑食,不合口味的饭菜宁可饿着也坚决不吃。父亲经常在吃饭的时候眼巴巴地等着吃我的剩饭。十岁那年,父亲觉得母亲这样把我宠坏了,特地回四川农村老家把姑姑八岁的儿子过继过来当儿子。母亲坚决不答应,怂恿我不要这个弟弟到我家来。父亲为此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相似文献   

20.
最美的手     
《可乐》2006,(7)
母亲缺一根手指。小时候,母亲常说我就是那个残缺的手指变出来的,那时我深信不疑,无比自豪,逢人就说,我是母亲的手指变的。长大了,渐渐懂事,被人嘲笑过几次之后,终于发现母亲骗了我。从此,再也不敢告诉别人母亲少一根手指,在年轻而又虚荣的心里,我慢慢体会到了自卑——因为母亲的残指。大学毕业后,我在本市一家医药公司做文员,琴成了我最好的朋友。那天,偶然谈起各自的母亲,琴的母亲是大学教师,我慌忙敷衍说,我母亲在税务局工作。其实她在税务局做清洁工。母亲的工作令我羞于启齿,尤其是那根残缺的手指,一旦传出去,自己必将颜面扫地抬不起头来。不巧,就在第二天,公司派我和琴去税务局送材料。一路上,我心里不住地祈祷,千万别遇上母亲。可事与愿违,刚进门我就迎面碰上母亲,她头上缠着一条毛巾,脏兮兮的,估计是为了遮挡灰尘,手上拿着拖把,弯腰低头,正在专心拖地板。我赶紧扭过头去,假装没看见,快步走向电梯。突然,身后传来熟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