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代的八旗是在满族氏族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军事、经济、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在八旗内部,一切成员均隶属一定的阶级,而这种阶级的差别又是以他们之间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由此形成以下几个享有不同法律身分、社会地位和一系列相应政治、经济权利的社会阶层:正身旗人阶层,上起满族皇帝、宗室贵戚,下至普通正身  相似文献   

2.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一种重要制度。本文着重分析了入关以后清代前期八旗制度的发展变化。指出了清帝为维持、改组、巩固和扩大八旗制度所采取的若干措施;揭示了该制度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压迫八旗士卒的阶级属性;阐明了旗人的斗争和由此而引起的八旗制度的松驰;论述了该制度对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对满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肯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它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满汉合璧的《清文启蒙》是清代的满语教材,反映了清代前期满族旗人使用汉语的情况。从书中的汉语释义来看,雍正时期,满族人已进入使用满汉双语阶段,其作者是一个精通满语和汉语的双语人,普通的满族旗人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这一时期双语旗人的汉语水平并不能超越其母语,满族人所使用的汉语带有鲜明的满语特征,同时有些满语成分也被汉语所接纳,经过汉语内部语言规则的打磨,这些满语成分成为了汉语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4.
简论清代康熙时期的“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康熙时期(1662——1722年),为了加强对东北边疆地区的封建统治,抵抗沙皇俄国的武装侵略,对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流域以及库页岛辽阔山河之间的满族(女真)、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赫哲、费雅喀、库雅拉人等,在沿袭清初设“乡长姓长”管辖,采取种种措施密切他们和清朝中央的关系的同时,还按照“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将他们之中的部分居民,编组为“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这对于加强东北  相似文献   

5.
论宁夏八旗驻防解体与民族文化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各个驻防点,皆以自立为策,这是满洲贵族既怕旗人汉化的保族措施,又是“绥靖地方”的权宜之计。然而八旗官兵与汉民在政治、经济、文化长期交往中,逐渐打破人为隔绝局面,最终走向民族大融合的道路,而在这种演进中,八旗生计和旗制解体是两个关键问题。一、宁夏八旗生计的演变宁夏八旗驻防官兵人口最盛时,约计官兵1898户,大小口计10743人(或记为12000人),正额官兵3541人(或记为3557人),眷属7202人①。经过200年沧桑;到晚清和民国初年只剩下40%的人口。据宣统年间民政部户口调查,宁夏八旗驻防有607户,4333人②。1916…  相似文献   

6.
满族共同体是由清代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及旗下家奴发展而来的 ,八旗土地制度对满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 ,大多数满族人民是依靠农业为生的 ,八旗土地的封建化实质上就是满族社会封建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制度,过去某些满族史专著把它叫牛录——八旗制度。因此,深入研究八旗制度,探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就要从研究“牛录”开始。“牛录”是构成旗的基层单位,并且还有悠久的历史。“牛录”,或写作“牛禄”,或称“柳累”(见申忠一:《建州图录》)、“牛绿”(见《沈阳状启》),均为满语音译,意译当为“大  相似文献   

8.
满族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以他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清代末年满族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生他养他的民族所倾注的全部热情.对八旗制度的思考,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以及对新一代旗人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舍先生对自己民族命运的深刻反省,并且体现出<正红旗下>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9.
“存京师者为禁旅,而分镇各省者为驻防”。驻防八旗是与京师八旗相对而言的,它是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驻防八旗,不仅是研究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了解清代北京以外地区满族的形成、社会生活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等,亦有特殊意义。本文拟就此略做探讨,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兵,他创建的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兵制为满族夺得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1644年(顺治元年),世祖福临定鼎于北京,设“禁旅八旗”警备京师,保卫宫廷;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清廷又先后派遣八旗劲旅分驻各地要冲,在边陲形胜之地,设将军、都统督率镇守,这种八旗官兵被称为“驻防八旗”。新疆地处西北边陲,清初为准噶尔部割据,平定之后,清廷设驻防八旗(1)与绿营等共同屯戍天山南北。驻防八旗作为清廷在新疆统治的重要支柱之一,与清廷在新疆长达一个半世纪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近代史上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政府,结束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推动我国各族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对我国满族来说也毫不例外。这次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满族贵族对广大满族人民的封建特权,埋葬了腐朽的八旗制度,对于推动满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过去流传着一些错误的说法,如“辛亥革命是满汉民族矛盾的结果”;“辛亥革命是满族没落的开始”:“满族在辛亥革命后走下坡路了”,等等。这是无视这次革命的伟大影响和把少数没落贵族看成为满族代表的偏见。为了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对满族发展的影响,这里我们打算考察一下清末满族的社会结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我国东北的锡伯族,与满族同源,都是女真人的后裔。明代锡伯部族的首领是出自女真苏完部瓜尔佳氏的一支,即尼雅哈奇及其后裔,他们的祖居地是今吉林省双阳。尼雅哈奇的长兄佛尔和、弟珠察的后裔后来都加入了满洲,成为今天满族的成员。现有的家谱资料和调查材料证明,锡伯人的90几个姓氏绝大多数都与八旗满洲的姓氏同,有的姓氏与金代女真人的姓氏一脉相承。锡伯人的语言与满语基本相同,许多习俗也与满族相同。构成锡伯部的主体部民,应是元明时期的海西女真人。  相似文献   

13.
所谓“旗香”,近代一般盖指东北地区汉军旗人,每因家门多故,许愿烧香祭祀之活动。民间多称其为“太平鼓”,亦曰“跳单鼓子”,或谓“跳堂神”。因满族和汉族民人也有烧香祈福禳灾之祭,俚俗为示区别,故专称汉军旗人烧香为“旗香”。实际上,日常乃均以“烧香”名之。追溯汉军“跳单鼓子”习俗之缘起,民间传说及神将(跳单鼓者)口承,皆谓由唐高宗征东得胜回朝时,用打鼓超度亡魂,并庆祝天下太平而传流  相似文献   

14.
“三王”、续顺公所部“隶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由于史料的含混有误等因素,当今的一些学者误认为明末清初先后降清并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和续顺公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沈志祥所部隶属于八旗汉军。实际上,孔、耿、尚三王和沈志祥本人及亲族虽已隶八旗汉军,但其所部并未隶属于八旗汉军,只是在编制、待遇等方面与八旗汉军相似。三王、续顺公以及后降的吴三桂所领旧部是既非八旗也非绿营的一种特殊的军事编制。这是清初统治者对降兵降将实施笼络和利用独特政策的结果。直到“三藩之乱”后,他们所隶旧部以及三王、续顺公的后代子孙才被归入八旗。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清初对汉族降兵政策、清初兵制以及“三藩之乱”成因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察哈尔”,原是蒙古族的一部。明代时,居住在辽东边外,至清代,迁徙到张家口外的宣化及大同一带,清政府把他们编为八旗。“察哈尔”是蒙古语的“边外”之意,这部分人因此被称察哈尔。一、新疆察哈尔蒙古的由来清中叶乾隆皇帝平定新疆后,立即在全  相似文献   

16.
考据工作在研究古典文学中还是必要的,不考出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怎能发现出作品里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呢?且从那时候(雍乾朝)的宗法制度来谈一下: 按曹沾的籍属是内务府“包衣”,清朝的家法和一般人的门阀之见极严,这是封建制度阶级社会的特点。从整个阶级来说“宗室”“觉罗”“八旗”是三个阶层,而这三个阶层之於“包衣”这个阶层则几乎等於两个阶级——主仆。即便因功“抬旗”也不能跟汉军旗兵相比。任凭多么阔(有钱有势),也被看作是“家人”出身。没抬旗的不能跟“宗室”“觉罗”“八旗”平起平坐。在喜、寿、婚、丧典礼、大庭广众的场合,常有被申斥甚而殴打的可能。(这种风气直到清末还存在。像:有“贵胄学堂”“宗室觉罗八旗学堂”,“内务府三旗  相似文献   

17.
苏奎俊 《西域研究》2015,(2):14-21,138
本文梳理了清代满洲八旗驻防新疆始末及满族人口在新疆的变化,认为由于受八旗制度的制约以及旗民界限的束缚,再加上战乱、疫病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满族人口难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统治者建立了清王朝,它的重要同盟者八旗蒙古集团也获得了高于其它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体现在八旗蒙古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较多的优待即是其中之一。 八旗蒙古的科举史既是清史和蒙古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科举制度史上独具特色的课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在论及清史或蒙古史时对这一问题每有涉及,但集中的研究尚未见到。本文拟就对“八旗蒙古与清代文科考试”这一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变通旗制处是清政府在宣统年间成立的解决旗人生计、化除满汉矛盾的机构。在这个以旗人群体为主体的机构中,变通旗制处对清除旗弊、裁撤官缺和筹划八旗生计等事议论颇多,但多未能实施。这反映了旗人群体缺乏政治改革的智慧和魄力,亦是清末旗人群体人才匮乏的一种表征。清政府原藉以化除满汉畛域,反而使这一问题更为凸显,这反映出清末改革的某种困境。  相似文献   

20.
京畿地区是清代特别行政区,旗民杂处,社会矛盾复杂,纠纷讼案频繁。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包括顺天府、八旗、步军统领衙门、直隶总督在内的京畿旗人司法审判制度。在处理旗人诉讼案件的过程中,统治者注意强化各衙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以此调整京畿地区的民族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清代京畿旗人司法审判体制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