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二十多年的艰苦求索,李泽厚同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许多新颖之见,精到之论,使人颇受启发。 一、美学的对象及范围:审美关系“轴心”说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制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对抗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迷的解决,并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决”,而且,当这“历史之迷”“解决”之后,“自然科学将使自己从属于人的科学,正如人的科学将从属于自然科学,成为同一科学”。马克思在1844年说的这“历史之迷”是指什么?“同一科  相似文献   

2.
一、日语敬语的特点所谓的敬语,简而言之,就是对谈话的对方或谈话中涉及的人或事表示尊敬的语言。敬语现象在一般语言中都有。例如,汉语中的“贵姓”、“您”等,都属于敬语现象。但是,像日语敬语那样细腻严格、大量使用的现象则在其它语言中并不多见。语言是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敬语因素,日本人在运用日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注意敬语和非敬语的问题,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丈夫与妻子之间,丈夫自称“我”时,用“”或“”,不用“”;妻子自称“我”时,用“”或“”,不用“”或“”。丈夫称妻子“你”的时候,用“”或“”,不用“”:反过来妻子称丈夫“你”时,只能用“”,不能用“”或“”。“”、“”是男性用语,“”、“”是对平辈或晚辈使用的人称代词,“”和“”是谦让语和女性用语,“”是敬语。  相似文献   

4.
李丹梦 《社区》2002,(8):61-61
韩国1971年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内容,就是经济发展与净化环境。向居家的厨房和厕所发难,我曾说过“一吃一拉”之类的话,虽为细行琐事,关及健康,关及精神,关及文化的提升。人在天地之间,悠悠万事,大莫过于“健康与精神”了。说汉城嘈杂,一点也不是谎话。不知在何处,我已经向朋友们介绍过韩国传统市场的声浪,所有与我有些往来的韩国人,没有一个人不以此感到莫名的惭愧的。因此,他们为尽量弥补耳朵的遗憾,多处体贴眼睛的舒服,鼻子的舒服,还有其他什么的舒服。街头不能说没有烟蒂零散,但似乎总会有人急急忙忙把它“处理”了。…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旅游,经常会发现广告牌上,甚至不少商品的包装上,都印着“身土不二”四个字。起初我不太理解它的含义,但听了当地朋友的一番解释之后,才感到那不仅仅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几代韩国人的立身之本和座右铭,是多少年来人们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浓缩而成的。 所谓“身士不二”,简单的解释就是,“生为韩国人,死做韩国鬼”。可有意思的是,根据不同行业,人们又把它”发扬光大”了。在汉城附近的一家农庄游览时,庄主告诉我说,这四个字就表示这里种的粮食是第一棒的,别人的比不了。可到了城里,居民们又说,它是告诉人们,自己国家生产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用着也放心。总之,  相似文献   

6.
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记得小时候曾有人问过我:“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说:“当一名白衣天使,可以救活好多人,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因为年纪小,所以这是随口说的话。到了大约8岁的时候,我对儿童动画片着了迷,几乎每天必看。那时我幻想:如果有一天,我能自己来做这些动画片,在电视上放映,那该有多好啊!  相似文献   

7.
在韩国,90%的国民认为,孝是人类一种生生不息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基础。只有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上才能敬业,对国家才能尽忠。“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浸透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韩国《东亚日报》的会长告诉我:“在韩国不尽孝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初听此话,我多少有些半信半疑,但经过一段在韩国的亲身体验后,的确感受到了“孝道”在韩国的历史沉淀。韩国的年俗是韩国人祭祖尽孝的最集中的表现。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初一之前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兄(或长子、长孙)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韩国人拜年非常严格:长者…  相似文献   

8.
《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1月25日刊登冬枫泺的文章称:不久前和一位韩国朋友吃饭。因为是熟人,所以我很有些不客气地指出:诸如韩国人说汉字起源于韩国之类的说法,让中国人无法接受!出乎我的预料,那位很有些身份的韩国朋友同样对某些韩国学者表现出不屑,他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在我接触到的韩国人中,99%以上的人都不认同那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敬语表达对日本大学生之难,远超过教学者和长辈们的想象。从呀呀学语到高中毕业,完全是无敬语的生活环境,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不会敬语又将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如此“反差”对现代日本大学生来说实在是一大难题。正确认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日本人的敬语意识产生的代差、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对日本大学生的敬语环境带来的冲击等将有助于探究日本年轻人的“敬语难”究竟难在何处。  相似文献   

10.
瞧这一家子     
我们家一共三口人,各自爱好不一样,也各有各的绰号。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介绍。“报纸迷”“报纸迷”肯定是指我老爸。我老爸还真行,都四十岁了还学习呢!可我有一次总算弄清了我老爸看报的目的。那正是暑假,爸爸经常叫我去买报纸,而且每次都是买《金融投资报》。有一天,老爸又叫我去买《金融投资报》,我边走边想,这报纸有什么好的,每次都买它?我买到了报纸,看一看吧!边走边看,我发觉这报纸上的每条信息都有一个“股”字。我想了想: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好像是关于股票的。原来老爸是在看股票呀!我还以为他学习呢!“逛街迷”“逛街迷”当然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日语中的敬语被日语学界称为“相对敬语”,这主要源于现代日语中的敬语使用原则的多元性,本文以日本敬语学者的先行研究为基础,主要探讨围绕现代日语中敬语使用的四种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迷”的释义之一为过分的嗜好,而“嗜好”者,即特殊的爱好,今多指吸烟、喝酒等事而说,如“烟迷”、“酒迷”。有没有人对于开会有着特殊的爱好,从而成为“开会迷”呢?——有。早在六十多年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就曾写过一首《开会迷》(1922)的政治讽刺诗,对苏维埃政府中那些整天沉湎于会议的官僚主义者,辛辣地嘲笑为“开会迷”……。这首诗,受到了列宁的高度评价。人们办事情,做工作,往往需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会议,这是合情合理的事。谁如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或取消一切必要的会议,那是幼稚和愚蠢的表现。但,谁如别的无所  相似文献   

13.
在查阅相关文献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日语敬语的意义与语用特点,阐迷日语敬语使用并非基于对对方面子的损害进行补偿,亦非对对方一定心怀"敬意",而是考虑到场合、对象、人物之间远近内外关系等具体情况而作出的主动与被动的选择;它表示与对方距离的远近;使用敬语和非敬语同时构成礼貌,敬语只是表示"消极礼貌"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布朗·莱文森的"礼貌原理"只是部分适用于具有敬语体系的日语.  相似文献   

14.
张前 《社区》2011,(24):57-57
在韩国旅游期间,随处可见的楼顶“花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结束了一天的观光,我们入住济州岛太阳海滨酒店。进入房间后,我感觉有点闷。同行的韩国朋友了解情况后,遂对我说:“走,跟我到楼顶透透气!”  相似文献   

15.
去韩国时有一件事让我吃惊。那就是与狭小的日本相比,韩国更“小”。在日本经常听韩国的留学生说“日本小”,所以就产生了韩国比日本大的无视常识的想法。乘新村号从釜山到首尔(汉城),横贯南北,也只有5个小时。这本来我是知道的,但实际体验一下,就更觉得韩国比日本还要“狭小”  相似文献   

16.
藏语敬语词     
藏族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荣成员,它对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语是丰富、发达的语言之一,藏语中有一组表示词彩情态有别的同义词,即被人们称作的“敬语词”(zhe sa),它是藏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从总体上讲,敬语词是文雅、礼貌、典雅的  相似文献   

17.
麦阳  刘蓬 《21世纪》2010,(11):70-71
对“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毛泽东简直是着了迷。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站在船尾甲板上,他举起望远镜边看边诙谐地对林一山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相似文献   

18.
敬语是日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近代日本形成过程中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肩负了维持日本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二战以来,日本敬语的使用经历了由“绝对敬语”到“相对敬语”的演化过程,敬语本身亦从之前表示阶级上下身份关系的封建主义产物转型为国民语言中表示民主平等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与日本政府和学界先后组织的三次敬语审议活动以及分别出台的《今后的敬语》《现代社会中的敬意表现》《敬语指针》等政策密切关联。这些政策不仅规范了敬语的使用,也反映了其背后的政治体制变革、国民思想演变、社会变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女孩子手机链上的挂件来自韩国;男孩子身上的肥腿裤来自韩国;一些高级白领专找韩国理发师修剪头发;商场里的售货员兜售说衣服料子是韩国进口的……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贴上“韩国”这个标签就会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很多人对韩国的追捧都源于韩剧。那么现实中的韩国人会是什么样的?当他们与温州人面对面接触时,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20.
在在 《北京纪事》2014,(5):67-70
寒冬,北京繁华地段街角的一家咖啡厅。我还未落座,余世存便问我生辰。他看出我的疑惑,说:“知道这个,我就知道你大体的性格和命运了。”我问:“你觉得那是一种客观,而非文化?”他说:“是一种客观,只是人的寿命太短,显现得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