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进化论纲──以中国竹文化为例何明自19世纪后半期以来,“进化”(evolution)即被文化人类学家们从生物学中采借到文化学中来,形成了“文化进化”(culturalevolution)这个范畴,斯宾塞(HerbertSpencer)等社会思想家...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的分析是历史视角与价值视角相统一的方法。历史视角重视对文化结构的整体性考察,注重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探索,它从宏观角度深入地反省和检测文化现象形成的历史根源。价值视角对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进行现实评价。由于价值系统构成文化中最具有特征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赵国乾 《东岳论丛》2004,25(4):154-15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 ,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 ,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婚姻文化的传统主题是什么?它对现代中国婚姻文化与婚姻生活有何影响?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文化主题,亦称“文化主旨”,是指文化内的一种基本假定、要求或价值态度。它最早由美国学者M·奥普纳提出,后来为文化学广泛使用,成为文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奥普纳把文化主题定义为“一种明示或隐示的、并且往往是控制着行为或刺激起活动的假定和主张。它在社会中被默默地赞许或推  相似文献   

5.
“香山文化”的提出和讨论标志着新时期地域文化自觉的新建树。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香山文化”植根于“文化”理念的广义理解,不仅反映了文化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丰富了文化学的具体研究,显示出在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上的主动和自觉。  相似文献   

6.
关于“广告”的研究,在中国的起步虽然不算太晚,但冷静地从宏观上予以审视,总感到精品力作太少,理论学术水平不高,只重视实用性而忽视学理创新性。读了赵恩芳教授主编的《现代广告文化学》(以下简称《文化学》),则给了我别具一格的新颖感和理论开拓的厚重感,似乎把“现代广告”研究纳入了真正的学术范畴,使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达到一个新层次,可以毫无夸饰地称它是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佳作。《文化学》著者们以突破的胆识和开拓的勇气,把人们司空见惯的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品位的“现代广告”,升华到人类文化哲学的高度,运用多种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研究的状况和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坚 《人文杂志》2007,(3):86-93
文化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当代文化地位上升,形成全球化形势下的大文化研究。文化学应列为“一级学科”,可分设:文化学原理、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地理学、文化产业学、组织文化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比较文化学等二级学科。文化学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研究,抽象出一般规律,是关于文化的“元研究”,以引导各个分支文化学科的研究。大体可以把文化学理论体系分为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建构——积淀与超越的中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八十年代中期,刘晓波以其“突破说”向李泽厚的“积淀说”提出了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岑寂以后,现在美学界对这场论争又引起了关注。这种讨论对于美学、哲学、文艺学、文化学乃至心理学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笔者思考的问题是:积淀是必然的,超越 (或曰“突破”)是必要的,它们之间可不可以达到统一呢?这种统一的契机或中介又是什么呢?本文仅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及其同积淀、超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西建 《江西社会科学》2024,(2):177-183+208
中国文学文化学理论的当代构建,是新时期以来体现中国话语特色和研究范式探索的形态之一,成为与当代社会文化交融互动、吸收借鉴中外理论资源、创构中国本土文学理论的重要代表。新时期文学文化学研究经历了学术观念创立、理论形态构建及研究方法拓展等阶段,多元、丰富和跨文化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文学文化学研究观念的确立,产生文化阐释、文化解读、文化分析、文化透视、文化人类学、文学地理学、文化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广泛运用。文学文化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理论,特别强调文学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文学植根于广泛的文化结构中,关联着人类的文化精神、心理和人格,有普遍的文化品格和属性;文学依存于特定的语言形态和美感形式,关联着人类的情感、心智和精神,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从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出发,“文学文化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努力创建具有中国思想背景、中国文化根基、中国话语体系和特色的理论形态及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0.
文字结构、文字体系和汉字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字结构与文字体系文字结构可划分为三大范畴:一个是文字符号的形式结构范畴;一个是文字符号的形式与语音、语义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范畴;一个是文字符号(形、音、义三位一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个体心理语言认知之间关系的结构范畴。实质上,前二者指的是文字的“内部结构”,后者指的是文字的“外部结构”;或者前二者涉及的是文字自身的结构,而后者涉及的是文字的运用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们应该统一在人类对作为语言书面代码的文字的认知过程的整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11.
论风情     
文化的情感往往是那些从事田野操作和理论建构的学者们最为忽略的方面。心理文化学注意研究了文化心理的问题,但有一个未开拓的领域即人与文化现象的感应关系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可称之为文化感应学或文化感应论。这一研究与心理文化学其他领域研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热”在中国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且不说本世纪初即有不少国内学者大力提倡文化研究,单单是近几年来国内的文化研究就几乎“热”到了令人发昏的地步。然而,研究得“热”不等于研究得“深”,国内的文化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中国式的“文化学”,没有自己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关于文化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文化的本质、目的、任务、核心、研究方法等等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归根结蒂一句话,没有把文化研究上升到文化学研究的高度。正因为我们没有一套自己的文化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文化研究往往流于随感式的空谈,各人都从自己的一孔之见出发来谈文化,找不到相互交锋的共同理论支点,结果导致我们的文化研究不能  相似文献   

13.
<正> “文化与个性”是心理学、文化学、哲学共同关心的题目.如果说,精神文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具有现代个性的新人的成长,那么,“文化与个性”也是精神文明学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试综合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就文化对个性的形成的作用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 文化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个性”(英文为personality)是一个多义词,不同学科或不同场合使用时涵义不尽相同.作为文艺界的术语,“个性”往往是指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个性的本义).作为辩证法的一般范畴,“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指具体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性”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侧重于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西方“崇高”范畴强调由恐惧、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强调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和对立?为什么中国的“雄浑”范畴提倡豪迈宏伟的美感,提倡刚柔相济、优美与雄浑的结合?为什么西方将崇高视为最高的审美范畴?而中国却将温柔敦厚、平淡中和奉为金科玉律?要真正理解中国的雄浑范畴的深层结构,就必须从文化心理的深层做一番解剖分析。从西方崇高范畴的各家论述中,我们常常可以体会到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在威胁着人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范畴理论和象似理论等。范畴理论在语法学研究中得到了合理应用,语法学也多有原型范畴。范畴理论和修辞学中的“四个世界”理论关系紧密,范畴理论可借鉴“四个世界”理论以提高范畴理论的含金量。象似理论可以解决许多语言学的问题,可考虑引入心理象似和文化象似概念,使象似有更大的涵盖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本期开始,我刊将推出一个新的栏目:秦学。所谓“秦学”,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学术课题,三秦大地丰厚悠久的文化积淀,举凡史学、考古学、文化学(包括文学、艺术)及至于哲学等等,无不尽囊其中。于是,“秦学”之“秦”,就绝不仅仅限于先秦王朝的15年,而是上下纵横、贯通古今数千年的秦地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哲学的一个总括性,统摄性范畴。本期推出著名学者佘树声、赵馥洁、肖云儒、胡戟诸位先生有关“秦学”的一组文章,希望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推动这项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语语言国情学的研究核心是研究文化差异,其理论基础主要基于语言的三种功能,印:交际功能、文化载蓄功能和指导功能。语言国情学的目标是主要通过对词语文化,即“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苏俄的国情,了解“当今的现实生活”。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俄语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的文化科学思想的新聚合体,主要研究语言功能中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借助系统方法,探索语言内部与语言外部(文化)内容相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单位结构的一个过程,以现代先后次序和文化定型(规范体系和全人类价值体系)为研究对象。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专门讨论,可以概括出三种主要的基本观点:语言文化学包含语言国情学;语言文化学与语言国情学之间没有本质差异,两个术语可以同时并存;语言国情学包含语言文化学,我们赞同第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2,(10):123-130+159
一代人文大师尤里·洛特曼的理论建树十分丰厚。我们在这里且对洛特曼在文学学、符号学、文化学领域三个核心命题略作梳理。“文本结构与文本外结构之互动共生”可谓洛特曼理论大厦的主轴,“语言的派生与符号的模拟”与“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互动与互译”堪称这一大厦的两翼。文本—符号—文化乃洛特曼理论建构的核心话语。文本结构、符号结构、文化结构确乎是洛特曼理论建构的中枢。探讨文本意义—符号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成机制应是洛特曼毕生倾心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面临被“文化哲学”终结的危险,“哲学走向文化”仅是一道曙光。对“哲学如何被文化涵摄”的开发性研究能够将哲学研究引向光明,并且能充分表述“原生态的形下→文化哲学→哲学文化性反思→哲学文化学推动→升华了的形下”这种“从文化到哲学再回到文化”的哲学发展历史循环。笔者的探索是将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类型进行深层生态学研究,讨论与“哲学文化性”相关的“哲学之场、能、效”等基本内容,描述中国传统哲学在“大文化”涵盖下各类新型的文化形态、生态特性及其今后的发展路向,研究在“后文化哲学”阶段中“文化形态的哲学”或“哲学的文化”所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基本能效,以此建构一种有益于中国传统哲学继续发展的“哲学文化学”。  相似文献   

20.
毛正天 《江淮论坛》2006,(2):138-142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艺术构思论表述中,“神思”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它继“虚静”而展开,通过“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的创造机制,实现情与象的深层融构,完成艺术构思。其意与西方“艺术想象”相通,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却从“神”的极度微妙内涵命名,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有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