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青年》分裂后,各种“反动”思潮甚嚣尘上,远在太原的高长虹感到了苦闷,与人成立狂飙社,“把文艺界团结起来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北京《狂飙》周刊时期,高长虹发出了“我们要做强者,打倒障碍或者被障碍压倒”的誓言。《莽原》时期,高长虹与其他狂飙社成员一道,协助鲁迅与黑暗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上海时期,高长虹团结志同道合者继续进行思想革命的工作,其工作的重点为“科学与艺术”。  相似文献   

2.
高长虹在建国后的文学史界有很长时间被冷落和遗忘 ,其根本原因与其当年和鲁迅的矛盾有关。近年来学术界开始重新研究高长虹 ,一些曾经被误解甚至有所歪曲的事实已经被重新认识 ,高长虹研究有望成为新世纪的一个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狂飙社的成立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1924年11月、1924年8、9月、1926年.根据高长虹、高沐鸿、冈夫等的相关文字可以推断,狂飙社的成立时间当为1923年暑假.与此相关的是,狂飙出版物一度使用"平民艺术团编"的字样,只不过是借"平民艺术团"这块牌子,而不能说"平民艺术团"是狂飙社最初的名字.  相似文献   

4.
高长虹曾经是个颇有影响的诗人,但多年来一直被冷落和忘却.解读他二十年代写作的两本诗集,可透视那时代高长虹的个性追求和情感经历,也可以看出他诗歌创作的长短得失.由此,可确定高长虹应有的历史位置.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6.
高长虹作为“狂飙思想”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在他的思想观念深处,除了“狂飙”、“行为”等关键词外,负载着对民族、人类未来幸福的骆驼般的责任与担当。爱人民与爱人类相辅相成,成为高长虹一生文学理想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7.
鲁迅以"医术并非一件紧要的事"而弃医从文为小说,与罗贯中"传神稗史"和《三国演义》写吴押狱之妻焚华佗《青囊书》,以及古代"上医医国"的思想,有暗合的联系;《狂人日记》"吃人"之论及其艺术上的表现,受孔子"苛政猛于虎"和老、庄"仁义"之"庐""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的思想,以及唐人小说《集异记·崔韬》、《聊斋志异·梦狼》、《幽明录·新鬼》等等的深刻影响。作为鲁迅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品,《狂人日记》思想与艺术植根于古代思想与文学的事实,证明鲁迅文学与古典传统有密切而又曲折微妙的联系,值得学者更多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思考着的,于是有属于他个人的尖锐难察的痛苦;鲁迅又是生活着的,于是也有属于他及其身边人的可察的温馨。从"神"到人,从成人到孩子,从思想者到生活者,鲁迅有着多面的形象,他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思想,穿梭在他自我创制的不同的文学世界中。生命与生活,在鲁迅的笔下,是两个层面的世界。《野草》体现了鲁迅不明来路、未知去路的生命意识;《朝花夕拾》体现了鲁迅及至今日、未忘昨日的温情意识。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南社     
南社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它的活动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延续了三十年左右.其成员共达一千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文化界、政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鲁迅先生和南社成员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不仅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南社的支社——越社,而且同这个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过交往.仅在《鲁迅日记》中,关于南社成员的记载就有七百多次;在鲁迅的杂文中,直接提到南社的也有三处.(仅仅涉及南社和提到南社成员的没有计算在内.)因此,研究鲁迅和南社的关系,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学习鲁迅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南社也是不无裨益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对“南社”的研究归诸近代文学,而把对鲁迅的研究归诸现代文学,忽视它们事实上是属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致使一些史料湮没.就连新版《鲁迅全集》中的个别注释,也因编者未将视野触及到“南社”研究研究方面,而出现了误注的情况.在本文中,笔者仅根据见闻所及,提供一些零散的史料,以供读者参考、错误和不足之处.尚望博识者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10.
要重新定位鲁迅,就必须打破固有的认识框架,将鲁迅重新放置于古今中西的开阔视野中予以重新审视,从而形成一种多面立体的鲁迅认知.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正在于其多疑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有限性的认知.这种独特性展现在写作方面,就是其晚期的"有余裕/留白"的文章写作实践:杂文与《故事新编》.这是一种既鲜活,又开阔的先锋写作,是《呐喊》所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