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鸟托邦、反面乌托邦小说与乌托邦或反乌托邦思想不同.托马斯·莫尔1516年的<鸟托邦>创立了一种文学范例和一种概念,随着社会变迁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想象力而进化与变形.而它的反面对立物虽然与乌托邦文学和思想息息相关,但是却有其自身特定的发展历史.讽刺乌托邦文学、反乌托邦、反面乌托邦——按照这样的顺序演变,但其中又有交又重叠.  相似文献   

2.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陈四海  梁晓宇 《创新》2022,(5):92-102
大卫·哈维立足其“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思想将传统乌托邦划分为“空间形式的乌托邦”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并结合时间的历史性和空间的地理性建立了“辩证乌托邦”。他创造性地借用马克思建筑师和蜜蜂的隐喻阐述其“辩证乌托邦”理想,并提出通过“反叛的建筑师”、重建地方和捍卫城市权等具体措施来实现“辩证乌托邦”。大卫·哈维的“辩证乌托邦”虽立足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结合“时间—空间辩证法”,但它像之前的乌托邦理想一样没有逃出抽象思辨的宿命,且由于未彻底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导致其有修正主义和唯心改良主义的嫌疑。  相似文献   

4.
刘芫信 《浙江学刊》2000,(1):103-107
本文从神话——仪式的角度分析王小波的反乌托邦小说。《白银时代》、《未来世界》和《黑铁时代》等小说按照乌托邦完美的逻辑构筑了一个幻想世界,即个体的末世神州世界。这个世界里充满了魔怪意象和虐恋仪式。作为自由个体的知识分子在乌托邦世界中成了异端,在习艺所接受改造。改造的世界是个体的创造力、生命力被庵割。这些小说揭示了我们民族历史记忆中那段乌托邦实践荒谬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5.
布洛赫在著作《乌托邦精神》一书中,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性解读,重新定义了他者、弥赛亚等宗教概念,指出人之未来性的获得,归因于对现存的虚假世界被废弃后完全他异性的他者美好世界的预见与盼望。他者作为植根于人性内部的乌托邦精神的超越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能给予所有我们曾经在神化的人身上渴望得到的事物以适当的深度,只有他者才能动态地表现和揭示出人的普罗米修斯乌托邦特性的全部。由此,布洛赫在颠覆性意义上继承了“宗教遗产”,救赎回具有创造性元素和奋力带来“新”的问世的人的乌托邦精神力量,构建起希望的形而上学,即乌托邦哲学。乌托邦哲学是祛除恶世界的革命的灵知。今天,我们对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框架下宗教批判的重新审视,有益于为世界上苦难与绝望之后的人们重聚起希望的碎片,确立起生存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枢元 《阅江学刊》2010,(4):143-148
在空间上,桃花源是一个封闭自守、绝不与外交通的世界;在时间上,桃花源中的时间如果不说是停滞的,也该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桃花源正是由于守护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才成了与外面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将莫尔、培根们的"乌托邦"对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莫尔、培根的社会理想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建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理性主义传统之中的;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的社会理想之中的,如果还要将其称为乌托邦,那么西方莫尔、培根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光明的"、"进取的"的乌托邦,东方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一种"幽晦的"、"退隐的"古典的乌托邦。20世纪以来日渐强化的"反乌托邦"运动以挖苦、嘲弄、批判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启蒙主义乌托邦的"反拨",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怀。陶渊明的古典乌托邦思想在当今地球人类面临的生态时代,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及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布洛赫焦虑于时代困境与危机,试图寻找解决良方,故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他认为,革命哲学应是"关于祛除恶的革命的灵知",其现实路径是具体乌托邦道路:具体乌托邦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代表着潜藏客观可能性的未来趋势,是将要实现的共同体的主体;具体乌托邦的目标,是带来"新天新地",即无阶级的未来社会;具体乌托邦的"新"包含着一种开放向本真的、真实的未来地平线的可能性,是通往终极乌托邦的垫脚石,它内蕴着一种乌托邦的剩余,使人向上,永葆希望。具体乌托邦革命是第一个真实的总体革命,到那时,人将获得双重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获得解放的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真正的"我们"联合体,即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统一。布洛赫的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夏凡 《学习与探索》2006,2(2):92-95
布洛赫的乌托邦范畴不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及空想(乌托邦的)社会主义的简单发展,更不是社会主义从科学到乌托邦的倒退。它既涉及乌托邦内容和乌托邦功能的区分,又涉及抽象乌托邦和具体乌托邦的区分。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说明,不仅包含期盼、梦想、认识和行动的主体向度,也包含实在可能性的客体向度。  相似文献   

9.
刘骧群  王耀武 《学术交流》2006,(11):136-139
城市乌托邦是一种希望通过设计和建造理想城市来解决现实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观念。在城市发展史中,城市乌托邦始终在伴随着现实城市,同时又与现实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城市乌托邦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现实城市的批判性、未来指向性,以及平衡城市规划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城市乌托邦并不以现实为价值取向,反而因其固有的批判性而进入历史,并存在于当下。  相似文献   

10.
朱军 《浙江学刊》2013,(1):66-71
清末民初转型时代是乌托邦主义流行的时代.中国文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儒家乌托邦世界.一方面,文学作品意图唤起借助政制和科学实现外在超越的热情;另一方面,它始终提醒道德的君子追回那失去的黄金时代的文化,并以文学所勾勒的文明境界作为把握、衡量乃至批判现实的一个重要尺度.从最初借助政制民主科学求得“外在超越”,进而展开了对于西方文明最初的反思,最终,晚清文人依然归附于传统天理世界观指出的路径,以内心的良知唤醒了“内在超越”.在东方和西方之外,晚清文人试图建构出以仁义治天下的普世的儒家乌托邦,以此表达文化保守主义者道德救世的承担与使命.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社会的物质产品最大化必然要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和能源,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对能源的无尽开采又会产生无法消除的污染.这些都会加速人类和地球的毁灭,因而恩斯特·布洛赫武的乌托邦是不可能的.与布洛赫勾勒的"积极闲暇的人间天堂"相反,人类自古就已达到了人性可能达到的高度,人性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7):106-108
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一九八四》预见性地揭露了权力所有者维持其统治的残酷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丑恶的极权主义世界。这部小说细致描述了其中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以此来揭示任何形式下的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小说其独有的语言特征,诸如"新话"、"老大哥"和"双重思想"等奥威尔式的语言被西方文学界所广泛认可,并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反讽艺术效果。因此,本文着重从小说《一九八四》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来阐释,以期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格非中篇小说<青黄>中的词语"青黄"含义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暗示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反形而上学思想特征,即瓦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的等级秩序的合法性.从符号学理论看,格非设计的意指作用的错位是"青黄"意义不确定的根源,其目的在于指出等级秩序的缺陷.而词语本身的意义指向的最初设定和最终偏离则隐含了作家对文学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思考,即作家不再凌驾于读者之上.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10):133-136
通过对阎连科小说的细读分析,确认其叙事呈现出的田园乌托邦其实是一种假象,作家并不认为这是一条能够带来福祉的值得崇敬的道路,并不断设置冲破田园乌托邦的因素,以此推断作家在文学史链条上的位置。同时指出作家创作中善于运用"暧昧"和"陷阱"的特点,正是这些巧妙地设置为小说文本提供了富有意味的张力。  相似文献   

15.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马尔库塞对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振聋发聩的批判.但他的爱欲解放论、大拒绝、制度内的长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批判.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是马尔库塞这种乌托邦批判理论的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17.
孙艳萍 《浙江学刊》2015,(1):99-105
自中世纪后期以来,英国文学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而演变。从《坎特伯雷故事》到乌托邦文学,再到文化研究,英国文学不断对侧重物质文明的现代价值体系发出质疑,通过展望理想的社群生活,逐渐形成鲜明的社群文化意识。在争论与创新中,英国人文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以丰富的社群文学意象和深邃的共同文化思想不断地参与不列颠民族的社群想象,打造着英国特色的社群文化,成为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者与守望者。  相似文献   

18.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贺中 《青岛画报》2021,(1):78-81
残缺、烘烤、隔阂、反乌托邦、逼仄冰冷的未来世界……于浮华中预见败落,于圆满中窥视裂痕,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未来也并非乌托邦.予人以警醒和反思,是艺术家们干预当下的一种天然使命. 于青岛市雕塑馆,63件/组作品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而来,特殊时期,每一件展品都做了核酸检测,就如同这些作品本身,在与疫情"为伴"的时光里,某些挣扎和...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开一代文学风气之先的日本近代文学泰斗森鸥外(1862-1922),诞生150周年,他与夏目漱石名声相埒,是日本近代文坛上的双璧. 《高濑舟》是鸥外历史小说中的杰作,作品涉及的财富观念,在21世纪的今天仍不失其现代意义;作品中的反权威意识,来自鸥外对民主的憧憬;对安乐死的思索,如今仍是热门话题,道德与法律对安乐死的担忧,至今犹在.实施安乐死,依然是可望不可即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