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欲望化叙事呈现出纷繁驳杂之态。新写实作家将生存欲望鲜明地写在旗帜上;女性作家将身体欲望凸显在当代文学中;另类作家将狂欢的欲望推置读者眼前。在纷繁驳杂、热闹喧嚣的欲望书写背后,文学却夹杂着审美的不足与自足。  相似文献   

2.
两汉作家所受经学教育之程度居于当时经学教育的中等水平,且多"博览"、"不为章句",表现出对于时下学术风气的疏离态度.汉代著名作家对于道家之学也多有浸染,汉代作家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在生活行为方面,颇任性情,不为世俗礼法所拘役,与经学人格相左.道家对于人的欲望满足的合理性认识也为汉赋铺叙物欲对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物欲作为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本能欲望,在影视艺术中并未得到深入的审视.在侯孝贤<海上花>树立起难以企及的批判高度后,大陆许多从文学改编而来的影片对物欲出现了规避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大陆影片拒绝对物质的财富表达,相反,物欲总是以缺席而又在场的方式存在,以悖论的形式顽固地镶嵌在影片中:反物欲的叙事却透露出物欲的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健 《理论界》2007,4(8):163-164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痛苦,是由于人有欲望;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产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葛薇龙的悲剧是对叔本华、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最好诠释,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使她一步一步走向沉沦的深渊。张爱玲对葛薇龙并没有持有简单的道德价值判断,她在剖析葛薇龙人性弱点的同时,超越其上,对人类众生命运的悲剧性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5.
李海燕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46-147,151
王安忆的欲望书写主要以城市女性尤其是上海女性为对象。文本中她极力展示城市妇人的欲望众生相,书写她们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一步步迷失于物欲、情欲等各种欲望中。同时,她又竭力为欲海沉浮的女人们找寻一条生命的救赎之道。这就是以平淡处欲望的都市策略。  相似文献   

6.
傅红 《兰州学刊》2009,(5):189-191
随着后现代非理性哲学思潮的兴起,后现代非理性文学思潮也应运而生。我国个人欲望化写作包括先锋作家的激进试验、新生代作家的欲望现实主义、女性主义作家、文学新人类等流派。个人欲望化写作在创作实践、作家生活实践、写作立场等方面与非理性思潮呼应与契合。  相似文献   

7.
诗意的飞翔--论九十年代末以来小说审美的诗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十年代小说的创作中,新写实作家、新生代作家、新人类作家的创作一直是这个朝代的主流.于是世俗化和物欲化成为这个时代小说审美的主要指向.但从九十年代末以来,在池莉、何顿、魏微的小说创作中,他们以回忆营构作品,重回精神的追问,并在作品中营造着抒情的氛围,从而彰显了小说审美向着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新女性的道路问题,认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新女性首先是旧的价值观念的叛逆者,而叛逆之后,她们又不得不寻找新的价值支撑:有些在物欲和肉欲里迷失,在形而下的欲望狂欢里沉沦;有的抓住革命这个方舟,终于获得精神的救赎;有的则流浪在毫无遮蔽的价值荒原上,在沉沦与救赎的十字路口彷徨。  相似文献   

9.
兰拉成 《晋阳学刊》2011,(5):133-135
将欲望置于现实生活、人性解放及文学创作等3个层面进行批判与定位,可以揭示欲望化叙事与叙事文学的指质。欲望化叙事中的纵欲追求及夸大描写,只是个别作家文字中的狂欢,既非现实生活的写照,也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它违背了文学颂扬道德伦理学之精微的本质,只能使人性返回动物性,以至毁灭人类。在今天,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是将人类从物质化、齐一化、功能化、平均化中解放出来,而叙事文学应当担负起限制欲望、疏导欲望、升华欲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戚学英 《江汉论坛》2008,4(3):121-124
现实主义的核心要义是"真实性".建国初期文艺批评将其热情倾注于"真实性"之上,从根子上说,是要求作家"写本质",即写出"阶级性"来.国家对阶级关系的认定成了是否合乎"真实"的唯一标准.在对现实生活中无法为阶级性所驯化的情感的处置上,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不仅依据阶级的等级将道德情感进行等级化,更进一步将情感、欲望进行分置.任何情感及欲望都必须为阶级性所驯化,纳入阶级结构之中,直至把非阶级性的情感打扫得干干净净.  相似文献   

11.
"欲望"是乔治·巴塔耶最重要的文论术语和创作母题之一.首先,巴塔耶将色情视为神圣欲望.认为色情具有一种否定性的、突破性的力量;其次,欲望是"理性的他者"和"被诅咒的部分";最后,巴塔耶受到了色情作家萨德、超现实主义流派、精神分析学派以及直觉主义等的共同影响.本论文认为,"欲望论"的提出是基于时理性和理性主体的批判,直接指向对自主权的吁求.但是,这一克服现代性危机的尝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尚需辨析.  相似文献   

12.
明嘉靖万历时浙江绍兴府余姚地区的社会风俗变化很大,并深刻影响到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观念。嘉靖时徐天泽将风俗的变化归结为人们的"物欲",在讲求"义"的伦理政治下,"物欲"表现出的"利"对于社会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人们不再安分守己,以满足欲望为追求。余姚江南徐氏在明代由于科举人才辈出,引人注目。地方志从批判的角度记载风俗奢靡,编纂者号召人们移风易俗,反映了地方官的意志以及地方绅士的主张。最值得注意的是,士大夫通过宗族建设来移风易俗,维护社会秩序,造成宗族乡约化,进而组织化。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对市场经济中崇拜"物欲"价值取向做出了深刻的揭示与反思,这表现为:价值错位中"成功人士"成为主体标杆、世俗崇拜中对权力百般追逐、欲望都市中男女关系随意轻浮,从这三种书写模式中所展现的内容来看,欲望膨胀如果没有得到良性"意志"的护持,就会表现出对于"外物"的过度崇拜,并与整个社会道德秩序的失范互为因果、互为表里,欲望只有在"智慧"即"做人的规定性"的指导下释放,才能在其实现过程中保证自身的满足。  相似文献   

14.
<正> 无论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还是以往各个时代的许多进步的作家甚或一些反动的作家,他们在创造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的时候,都注意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物。正如柳青所说,写理想人物,并不是从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才开始的,过去的现实主义和过去的浪漫主义,也有写理想人物的。《红楼梦》写了贾宝玉,《三国演义》写了诸葛亮,《水浒传》写了宋江,《西游记》写了孙悟空;在欧洲,雨果、巴尔扎克、拜伦、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都写过他们的理想人物,甚至于连果戈理,也想在《死魂灵》第二部写他的理想人物,他写不出来,烧掉原稿,悲观绝望地死了。在历代各个阶级的作家中,都有一些执着于现实,对生活持进  相似文献   

15.
凡一平无疑是广西作家群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不仅在于他作品所具有的影视化特征,亦在于他以欲望作为叙事手段,较为集中地书写大都会生活的小说家,或市井人物,或商场虚诈,或官场人情……其人性在欲望追逐中异化,导致真情失守,疏离了物质与精神的契合关系,呈现出灵与肉脱离的生存悲哀。凡一平以欲望作为透视点,解构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以逆向式创作和错位性思考,追问灵魂的走向,既是作家对文学创作形式的探索,亦是作家在都市文化语境下对灵魂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6.
官场小说中的权力在其属性上来讲应当是一种对象化的欲望、一种消费性的意识形态,从其话语的形成上看则是经济时代市民文化需求主导作家在“适应性反应”中的实用主义参与,从性别生态上则体现出男权本位文化的无意识心理。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等消费特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意味和理性主义内容,使传统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精神价值的绝对性被欲望满足的绝对性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当今的审美教育在总体策略上应该完成两个转向:第一,由既有价值体系的规范性认同,转向立足于现实文化批判过程的新人文精神建构;第二,由单纯的技能教育转向人的生命意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欲望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中西方文学史都曾有过压抑或限制欲望话语叙述的阶段.中国现代文学的欲望话语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五四文学发现并张扬了人的个性和本能欲望,又巧妙地将欲望叙事转化为国家民族叙事;京派和海派作家以不同方式肯定了人的世俗欲望;女性欲望的表达却相对滞后.十七年文学压抑并将人的本能欲望转换为生命主体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热情,文革期间人的本能欲望在文学中基本处于缺席状态.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一个自我意识极其强烈的作家。新近的长篇小说《兄弟(上)》是他以往文学结构的延伸和变化。《兄弟(上)》一方面继续使用人与世界尖锐对立的现代主义结构,以文革悲剧象征人的存在悲剧;一方面对人的欲望进行了多重叙述,人的欲望本能作为一种人格动力,转化为多种图案,包含着对人的复杂而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20.
邱华栋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0年代出现的所谓“晚生代”小说成为“后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作为这一作家群的代表 ,邱华栋在其大量作品中倾尽全力地表现人的欲望和梦幻 ,表现欲望在现实、在现代城市中的极度膨胀和消长 ,并通过对欲望的展示 ,表现当下的生活与时代的本性。在表现形式上也不追求新颖的语言世界 ,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对应的关系 ,呈现出容易让人理喻 ,没有符号化的欲望表象化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