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李密     
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李密是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有关他的评价问题,史学界争论激烈,不少学者都对他持否定态度。其实,结合当时整个社会状况、阶级状况考察李密的心态变化,不难找出他在历史上的应有位置。 (一) 李密,字玄邃,祖籍辽东。由于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先后在北魏、西魏、北周、隋做官,遂定居长安。史载李密的父亲李宽“骁勇善战,干略过人,自周及隋,数经将领,至柱国蒲山郡公,号为名将。”是一个世袭军人出身的贵族。  相似文献   

2.
“茹毛饮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捕到禽兽连毛带血一道吃”(见《辞海》(语词分册)1977年版)的意思。《辞海》(新版)亦沿用了这个解释:“谓太古之时人们还不知熟食,生食禽兽。”此说有以偏概全之嫌。这句成语源出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共毛。”这里  相似文献   

3.
“艺术形象”辨林兴宅人们往往把具象艺术的“象”与“艺术形象”的概念混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具象艺术的所谓“象”是一种视觉图象,它只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单元。而“艺术形象”的概念指的应是经过审美转换的“意中之象”,它是艺术作品在欣赏者心中展现的完整...  相似文献   

4.
辨“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发表斯维至同志《说德》一文,训“德”之本义为“生”,为“姓”,为“性”,其说似新。然深考之,则实与古义不合。因作此文以辨之。 欲探求文字之古义,非从训诂学——即考察古文字的形、音、义入手不可。因此本文探求“德”字的古义,自当首先从训诂入手。 《说文》释德:“德,升也。从彳,声。”又释“:“外得于人,内得  相似文献   

5.
“南人”辨     
屈原《思美人》有“观南人之变态”一句。王逸、朱熹将其中的“南人”,释为“楚”或“楚国”,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驳它说:“楚与郢都,皆屈子宗邦,岂得斥为南人”?驳得甚为有理。王夫之、蒋骥将“南人”解为“郢中”的“党人”。姜先生没有驳它,近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生《楚辞新注》还采用了此说。其亦属误解。案屈原之诗,凡指郢中之群小,自有其习惯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证券市中的“投机”行为,有利于我国方兴未艾的证券市场的发育发展和完善。投机行为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与贬意联系在一起的。对投机行为的贬斥,不仅有社会伦理道德上的指责,更有法律上的制裁。对证券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人们除了按照传统的道德标准和思维模式,把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往坏处想,总认为那是不合法的或是不光彩的外,这种偏见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人对证券交易市  相似文献   

7.
“角抵”辨     
角抵内涵历代变迁,其本义为徒手肉搏,前身是角力。角抵具有竞技性和观赏性双重特点。其竞技性一面历代沿传,唐中叶以后专指摔跤。观赏性一面在两汉、隋至唐前期突然爆发,杂技、歌舞、魔术幻术、舞台剧表演等多项内容都被视为角抵组成部分。伴随角抵内涵起伏变化,又有角抵戏、百戏诸词涌现。学界一般认为角抵、角抵戏、百戏是三个既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概念。其实,汉唐之间,三者时常混淆,区分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8.
(一) 人们使用“长官意志”这个概念,是从列宁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引来的。在这篇著作里,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说,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在这里,列宁讲了“长官意志”和社会发展规  相似文献   

9.
“雀”辨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句,前人多释“角”为雀之喙。窃有疑焉: 第一,如毛奇龄《续诗传》指出,“角”乃鸟噣之锐出者,“雀”虽有噣而不锐出,因此仍是无“角”。第二,诗中“雀”“鼠”对文,理应并指恶物。国风中之恶鼠,可证之于《魏风·硕鼠》、《(?)风·相鼠》,而恶雀别无他例。《古今注》:雀,一名“嘉宾”,《说文》四“隹”部:“雀,依人小鸟也”,均不以为恶物,与鼠同列,有悖情理,且雀亦非“穿屋”之鸟。  相似文献   

10.
“假象”辨     
在哲学及哲学史上,本质与现象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是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关系的关键之一。在二者的关系中,人们往往把现象习惯地区分为“真象”与“假象”两种。然而,客观事物本身是否有“真”“假”之分?它们与本质的关系怎样?“假象”与人们的主观“错觉”有何区别?这些视似无疑的问题,实则隐含着许多的模糊乃至误解的方面,它严重地混乱了人们的认识过程,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把握,同时也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主要失足之处。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假象”的实质是什么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假象”的实质重新做一番考察,而且,我们也将从这一考察中发现它对辩证法的重要喻示作用。 “假象”。一词来自德文的“Schein”,在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译本中,它被翻译为“假象”。而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译本(上下册)中,它被译为“映象”。虽然翻译的不同仅仅是表层问题,但为了确切把握由“假象”所致的上述问题,我们就应深入“Schein”一词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述语或命题,怎样进行历史的、唯物的分析,还其历史的地位和辩证法;怎样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一分为二地区分出有价值的理论因素,批判其封建糟粕。这仍然是文学理论批评者和美学史家今后的任务。如“温柔敦厚”便应该如此。经过历史的考察,不难看到,“温柔敦厚”这一诗歌理论命题,具有两种不同的内涵,即诗歌的道德内容和审美内容;具有两种不同的原则,即诗歌的伦理原则和艺术原则。因为任何的一种艺术,诗歌包括在内,不可能与道德伦理截然分开,更不可能没有艺术方法,而二者是又分开又联系的。反映在理论批评上也往往如此。正如中  相似文献   

12.
在文艺领域里,曾经流行着“厚今薄古”的口号。这个口号,以突出当前政治和为现实服务的名义而制造古今对立;以强调革新创造的姿态而篡改“古为今用”的正确原则。文化大革命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人们或由于对是非辨析不清,或由于追求安全系数,在考虑上演剧目的题材,制订文艺研究的选题,安排报刊杂志的篇幅时,都有意无意地要拿出“厚今薄古”这根尺子来量量。现在,公开宣传这个口号的现象已不常见。然而由于流毒未清,界线不明,它的阴影仍然投射在文艺创作、文艺研究的领域中。有的同志因上演传统剧目而担心,部分文艺刊物以不研究古典文学而安心,个别研究者对“大、洋、古”总  相似文献   

13.
四个现代化建设要求逐步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减少一般行政干部,充实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干部,使之专业化。有人指责这又在搞“学而优则仕”那一套。看来,对“学而优则仕”进行剖析,重新认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苍黄”辨     
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唐诗选和杜诗选本,对杜甫《新婚别》中“苍黄”(“誓欲随君往,形势反苍黄”)一词的解释,颇为纷纭。如浦江清等人编的《杜甫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179页)程云青的《杜甫诗选讲》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132页)马茂元的《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间的一种杂乱颜色。”因此他将“苍黄”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342页) 以上诸注均认为“苍黄”的本义是青黄两种颜  相似文献   

15.
“风骨”辨     
对于“风骨”的含义,论者各有所指。日本汉学家目加田诚教授在《刘褴的(风骨)论》一文中曾坦率地说:“所谓风骨,意思很难捉摸。”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学者的困惑。历代学者的解释影响最大的当数黄侃。他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中说:“‘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捞写中体,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然后不蹈空虚之弊。或者会辞意而别求风骨,言之愈高,即之愈渺,彦和本意不如此也。”当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也表…  相似文献   

16.
二千多年以来,我国流嬗着“钻木取火”说:家喻户晓,有口皆碑;古今史书,袭录不疑。近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宇信等同志编写的《中国古代史常识》,说“燧人氏”是由“钻木取火”而得名的。文旁画一赤条猿人,用双手挫转木棒,钻一  相似文献   

17.
“借”辨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62年)392页说:“在上古汉语中表示‘借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只用‘假’,不用‘借’。”并且举例:“‘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该书1981年修订本重复了上述文字。(420页)案:“假道于虞”见于《左传》僖公二年、五年等。《古代汉语》第一单元文选部分节选了僖公五年,题名《宫之奇谏假道》。然而据此断言“假道于虞”不能说“借道于虞”,则谬。《谷梁传》僖公二年通篇说“借道”而不说“假道”,即为明显的反例: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壁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  相似文献   

18.
“不忿”辨     
读张怀平同志的《“不忿”解》(《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我认为就李端《闺情》诗来说,这一解法可以成一家言。但就“不忿”这一词语来说,实有商榷之必要。“不忿”用得颇广,一般解作“恼恨”,唐代就不乏其例,如《降魔变文》:“太子下马,不忿欺诳之情。”这里的“不忿”,显系“恼恨”。其他如:《三国志平话》卷中:“蒯越、蔡瑁有不忿之色。”元曲《连环计》第四折:“连李肃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兴哥不忿,一把扯住他袖子要搜。”《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不忿,一时失手,误伤人命。”  相似文献   

19.
“兼爱”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爱”辨辛果“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何为“兼爱”?后人却绝少作出确切明晰的解释。《辞源》“兼爱”条认为兼爱指“爱无差等,不分厚薄亲疏,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辞海》解释“兼爱”是“一种平等、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一般教科书则释“...  相似文献   

20.
评李密二题     
李密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近两年多来史学界的讨论已经使他的面貌更清晰了,许多同志发表了很有益的意见。但是,接近一致的意见则相差甚远。我认为,有两个关键问题是必须弄清的,即:李密杀翟让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斗争?李密是否有过投降行为?这两个问题如果研究得比较彻底,而史料和观点又能实事求是,那么李密的评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李密、翟让之争不是两个阶级集团的斗争 李密杀翟让,这是历史事实,谁也没有否认过。问题在于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能否象某些同志所说那样,把李密杀翟让夸大为地主阶级“复辟”集团(指李密一派)向农民阶级“革命集团”(指翟让一派)的阴谋篡权斗争呢?显然是不合适的。 首先,根本不能把李密和翟让两派硬行划分为代表着农民和地主这两个不同阶级的集团。 我们先从两派的重要成员的出身进行分析:从史料看,李密派的瓦岗领导成员大致有房彦藻、祖君彦、贾闰甫、柴孝和,郑颋、王伯当等人。诚然,这些人中有原隋政权的中下层官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