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是"与"致用"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学术价值取向.作为晚清古文经学代表人物的章太炎虽然深受"实事求是"方法论的影响,但在有些时期对"致用"也多有强调.具体来说,章太炎早年的思想表现出明显的"致用"倾向;1906年开始,从"致用"转入对"求是"的追求;到了 1920年后,又开始强调"致用"的重要性.这种变化有社会现实因...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传开 《学术界》2005,46(2):29-37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内涵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民为本也不尽相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根本区别于前者的根基是社会实践,而后者的根基则是理性形而上学.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福泽谕吉在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侵吞时,提出以西方文明精神来保全国家的独立政体,其实践操作是通过"实学"来开发智慧,增强国力,营建淳厚的"人心风俗".显示的价值取向是重视智慧,具体路径是先智慧后道德.梁启超稍后于福泽谕吉,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思想颇有研究,当时面对的国情与日本相似,但选择与福泽相异.他以"新民"为救国的法宝,以道德为根本,把智力、学识作为"其余事".显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一贯的道德主义,具体路径则是先道德后智慧.前者是"大和"的选择,后者为"中华"的选择.两种抉择,两种结果,这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5.
针对长期以来"中国有无悲剧"的理论争执,文章提出不要急于作出判断,首先要对这一命题进行辨析.指出在这一命题中对"悲剧"范畴的把握上存在"戏剧形态"与"美学范畴"两种不同取向,分别按照这两种不同取向对"中国有无悲剧"这一命题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虚假命题与合理命题,并澄清以往理论争执中的某些混乱.  相似文献   

6.
鲍风 《江汉论坛》2005,(8):115-117
报纸文学是指刊发于报纸媒体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与刊发在文学刊物上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这些不同取向来源于"报纸"这一媒体自身特点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因其终结了传统的意识哲学而转变为实践哲学,形成了"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解决思维问题的新世界观.这种新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主张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人的实践为原则解释世界的本质,以辩证的方法理解人类历史,又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来改变现存世界,其逻辑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理论宗旨.  相似文献   

8.
刘立娥 《中州学刊》2008,(2):160-162
中西方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明显地显现出来.双方价值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方相异的人性观、对"做人与做事"原则的两种取向以及对"时间观念"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杨桂森 《学术研究》2005,1(8):49-53
本文从传统"合理性"向现代"合理性"转换的价值取向出发,认为在生活世界,以权利为取向的"合理性"问题,昭示着权利是人的一种生活形式,它不仅具有独立存在的生活形式,而且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形式.由现代"合理性"所审视的价值,不再是实体型的,而是对价值程序的全面检讨.在现代条件下,哲学必须放弃形而上学的企图,放弃对先验价值的追求,转向对价值和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权利合理性条件的界定上来.  相似文献   

10.
石菲菲 《理论界》2009,(10):24-25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自由、解放、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现代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历史蜕变中产出和重构的,不仅社会根本制度和国家形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原则下建构的,就是在融入"世界历史"并在迈向"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问题追问、理论原则、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刘少奇"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思想,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坚守无产阶级立场确保党的前进方向,突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价值取向,秉持集体主义体现党的基本道德原则,塑就党员道德修养体现党的伦理品质.  相似文献   

12.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的价值取向是关于"无"、"无为"的价值之认肯与体悟.但老子并没有将"无"与"有"、"无为"与"有为"绝对地对立起来,进而走向完全拒斥"有"与"有为"的价值取向.相反,老子的价值取向同样也表现出对"有"与"有为"价值的认肯与体悟.  相似文献   

13.
"般若观照"与"现象还原"分别表征了佛教禅宗和存在主义的本质维度.由于文化传统的决定和价值选择的制约,它们对生存异化的共同关注仍然无法隐藏在生存方法和终极境界维度的不可通约性.本文试图从"存在论立场"、"方法论原则"和"生存论境界"三个方面分析和解构"般若空观"与"现象还原"的内在逻辑构成,显示对佛教禅宗和存在主义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行性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现代性"时间维度辩证法"和"空间维度辩证法"的理解,在女性主义研究聚焦于"现代性"的视域下,将历史性与逻辑性内在统一的协调原则、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结合的贯通原则、理想性和现实性相观照的统一原则理解为女性主义研究的前提性的方法论原则,以此原则指导女性主义研究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上,启蒙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先驱者们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新文学的启蒙主义并没有遵循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自我教育"和"理性节制"原则,而是以大量西方语汇遮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由"非人"的价值取向转向人的价值取向.从"五四"新文学"白话文学"和"人的文学"两个"中心理论"全面考察和剖析,从文言话语模式向白话话语模式转向,实际上在文学本体的表层呈现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从"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向实质上是在文学本体的深层透射着"五四"新文学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7.
苗永泉  张铭 《东岳论丛》2014,(4):133-137
社会秩序的建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取向:"扩展"与"组织"。由此而形成的"扩展秩序"和"组织秩序"各有所长,在人类历史中互有消长。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在整体上所要求的秩序类型明确指向了"扩展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整体秩序的"扩展"有着需要我们去遵循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顶层设计"方略而言,有着一种方法论层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五二三理论"是从人类学史和语言学史两种重要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中提炼出来的发展理论.它可以用最简明的数字解释最复杂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和方法论的意义.人类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飞跃"、语言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解放"来概括.两种学科史的"五二三理论"可以也应该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层次论的视角下,德育在价值取向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式的精英德育,导致德育边界的缺失、"务虚"与"务实"两种矛盾实践倾向、德育功能错位等弊病.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我们可以将回归本真德育确立为当代德育价值取向的应然选择,并从人性预设、德育素养生成、道德价值体系的构成方式方面寻找德育价值取向回归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教育方针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政策依据,以基本国情及其教育活动为实践依据确立的,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理论"血脉"源自毛泽东对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批判与扬弃,凝练与升华;而对其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灵魂"——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则源于马列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已证明,新中国教育方针符合国情,是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