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能源效率常被认为是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不同国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在倡导提高一国能源效率的同时,另一种新经济现象可能会产生——能源效率回弹效应,即能源效率提高节约的能源会被能源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总经济效应等产生的新的能源需求抵消掉。在理论上关于能源效率回弹效应是否存在不同学者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实证检验中其大小也因研究主体、方法和时间段的选取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3.
陈卫根 《经营管理者》2009,(23):147-147
本文通过建立1978-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协整分析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作用机。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藏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能源发展前景。本文利用西藏能源消费相关数据,围绕能源生产、能源储量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对西藏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了考察,针对西藏特殊的能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这便于人们认识西藏的能源情况,也为推进西藏能源建设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张义 《经营管理者》2016,(5):182-183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分析,筛选出对能源消费较为重要的几个核心因素,并建立能源消费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解释,同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又是经济增长约束固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量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本文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基于1978-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能源效率等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问题提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能源消费状况自2005年之后整体上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包括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等环节在内的能源效率,近年约在33%~34%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约低7~10个百分点。这种巨大差距意味着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个包含污染治理和能源替代的两阶段经济增长模型,首先利用动态最优化方法,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给出了分别由传统能源支撑和新能源支撑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速度、污染变化速度以及最优的污染治理投资占总产出的比例。然后借助两阶段最优化理论,得到了最优替代节点所满足的方程,发现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对最优替代节点产生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经济最优增长路径以及相关参数对最优替代节点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最优的能源替代节点处经济增长不连续,新能源支撑的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传统能源支持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果传统能源支撑的经济系统污染的产出弹性较大,则在能源替代发生以后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另外提高污染治理效率会延缓能源替代,而提高技术对污染的控制效率可以促进能源替代进程。  相似文献   

10.
周睿智 《决策与信息》2009,(11):132-133
本文通过运用协调发展概念构建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三类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的评价,结果表明各个地区之间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意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中部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特征入手,构建县域工业化和市区产出与县域城镇化关系模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与能源销量的模型,并运用中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城镇化、工业化和能源消耗的内在关系,提出构建适度控制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物流产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锐  杨建梅  姚灿中 《管理学报》2010,7(3):406-411
将研究视角从微观转移到宏观,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物流企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模型,并结合实际数据分析了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关系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属性,结果显示该物流企业竞争关系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与无标度特征.最后,针对企业竞争网络的拓扑结构属性进行经济解释,指出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为分析企业竞争关系和企业行为、制定产业竞争政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物流产业系统主要由宏观系统因素、微观系统因素、中观系统因素三大系统构成。对复杂经济系统的研究必须从分析个体的行为入手,把个体放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经济系统中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全新的视角从微观层面运用逻辑斯谛方程分析物流产业系统微观主体的演化机理及发展的稳定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物流产业调整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并运用灰色技术对其进行改进,采用C-D生产函数扩展模型,揭示了GDP和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通过对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发现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于测算和预测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比较理想,由此测算了未来几年的能源消费量。得出结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必须实行节能降耗;二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有序发展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欢  成金华 《管理学报》2011,8(7):1060-1066
运用VAR和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技术,对我国1989~2009年间城市化进程与能源需求之间动态波动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城市化率和人均GDP的增加均对能源需求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中长期内,城市化率的提高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高于对人均GDP的影响,且城市化率的提高对能源的需求在中期表现出集约和节约效应。在制定和调整城市化进程及能源供需战略和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量的扩张作用、城市化进程的不可抑制性、较低的人均能源需求水平以及能源供给的基本状况,选择不同期限的能源供需策略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能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对城市化水平提升促进服务业产值增加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的微观机制做了探讨和分析,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本质上都是要素集聚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计量模型对服务业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做了定量检验,发现从短期来看,服务业发展对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小于城市化水平提高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而从长期来看服务业发展对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要大于城市化水平提高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针对目前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现状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引入使用可替代能源生产的中间产品,构建能源约束和碳排放约束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全局向量自回归(G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具有空间关联性的中国各省(区市)能源消费控制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经济增长且受碳排放约束条件下完成能源消费总量考核的目标,可以通过研发可再生能源、提高碳排放清洁技术水平、增加碳基能源的边际产出等实现;能源消费总量的考核目标对能源消费强依赖地区约束性较强,对其余地区的约束力较弱,其余地区可节能潜力较强;能源结构逆向调整的存在使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少部分省(区市)无法达到减排效果。进一步地,本文实证分析了目前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科技进步对能源结构顺向调整效果不显著、可再生新能源的研究效率低下,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清洁方面无显著效果;依靠传统能源价格的调整虽能有效减排却会抑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银行卡支付额对现金的替代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银行卡支付额对狭义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蓬勃发展,银行卡支付总额猛增,银行卡支付额与现金流通量之间呈指数替代关系,并建立了银行卡支付额对现金替代效应的非线性模型;银行卡支付额对狭义货币需求量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并利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拟合建立了部分线性回归模型。这两个模型在这类研究中是首次提出,并有很好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背景下中国的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军  成金华  白永亮 《管理学报》2008,5(4):549-554
在揭示中国能源消费的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990~2005年间中国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的总体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状况具有相似的波动性协同变化趋势,环境质量及其构成要素对公众健康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绿色化";加强能源消费的健康风险识别,全面实施污染物综合消减;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能源消费环境成本内部化仍然是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改善中国环境质量与提高公众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