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最盛时人口超过百万。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诗的自注中,回忆玄宗时代唐朝对西方的交通时称,当时在长安城西面北门开远门外建树了一座堠堡,上书"去安西九千九百里"[1](P54),表示戍人不为万里行。这段记载屡被相关文献征引①,可知在开元、天宝盛世,唐朝政府特别以堠堡作为标志物,向天下昭示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据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期,也是中国佛教寺院建设的兴盛期。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规模宏大、数量众多,主要分布在长安城西市和东市周围以及城东南隅和城东北隅,呈现出西密东疏、北密南疏的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主院不建佛塔始于唐高宗初年,到了唐高宗后期,建塔于别院的新式布局即成为佛教寺院流行的规制。唐都长安城这种以佛殿为中心的佛教寺院,有单院式佛寺和多院式佛寺两种基本类型。无论多院式佛寺,抑或单院式佛寺,唐都长安佛教寺院都以佛殿(堂)为中心,佛塔建在寺侧、寺后或别院,甚或不建塔,这是唐都长安城佛教寺院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突出特点。唐都长安佛教寺院建筑革故鼎新,平面布局以佛殿为中心,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重大转折点,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设置北门学士,为当时重要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但北门学士之"北门"指何处,从宋代以来就有不同的解释,主要的说法有长安大明宫翰林院门和大明宫北门玄武门两种。本文通过对北门学士职责的分析,以及对大明宫内建筑功能布局的分析,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北门学士之北门应为大明宫之右银台门。  相似文献   

4.
王锴 《新天地》2017,(6):30-31
丝绸之路从我国汉代张骞通西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路之一,丝绸之路以及沿线著名城市也是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频繁被提及的重要素材.我们今天便跟随古代诗人的笔端,走一趟千年丝路. 从汉代开始,丝绸之路通常以王朝都城为起点,西汉王朝以长安为起点,东汉王朝则以洛阳为始端,到了唐代则长安洛阳并重.在丝绸之路的起点,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忆.  相似文献   

5.
唐代鼓声鼓冬鼓冬的"宵禁"制度对其"夜市"经济的萌芽起着抑制的作用.但是通过对长安城内与远离长安城的海滨水地之"鬼市"的比较解读,以及对"拂艹林"的"鬼市"分析,笔者发现唐代的"鬼市"其实是唐代"夜市"经济的雏形与发端.  相似文献   

6.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每市各占两坊之地,两市每边长均为六百步。东市位于唐皇城东南(今西安旧城外东南方向的交通大学之西),西市位于唐皇城西南(今西安旧城外西南方向西北大学之西),这是当时两个集中的商业区。唐代安史之乱以前,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土特产品,纷纷向长安汇集。再加上唐王朝与世界上的数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经由丝绸之路和海路诸渠道进  相似文献   

7.
李永 《南都学坛》2010,30(2):31-34
唐代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唐朝政治信息的发源地和集散地。所有来京的地方官员都想获取带有保密性的政令信息,而中央朝廷却要确保政令信息不外泄,从而构成了地方势力和中央权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对于长安城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安史之乱将唐代社会分割成了两个不同阶段,唐前期中央保持着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唐后期中央式微,中央对地方控制效力大大减弱。这种中央和地方力量的互为消长情况,从长安城政治机构布局和官员活动空间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带有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性质的州邸和进奏院就是反映这一矛盾变化的一个绝好代表。两者在长安城中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它们在所有权、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不仅能够反映出长安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是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历史进程中 ,唐代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既继承了两汉以来中非交往的成果 ,又为五代宋以后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 ,这一特征在唐代中非交通史中尤为突出。对唐代中非交通史的了解将有助于唐代中非关系史和整个中非关系史的研究。一 唐代中非交通线的开通和发展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陆上丝路 ,还是海上丝路 ,都是唐以前中非交通线在唐代的继承和发展。中非陆上交通线的开通大致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间 ,并被纳入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9.
唐代四川的区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西部全面开放、迅猛发展的鼎盛时期四川凭借其既毗邻国都又沟通南北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以其特有的富饶和雄险,不仅充当了长安的“外府”和控制西北,西南的枢要,而且敞开剑门和夔门,在大力吸纳长安文化的同时,又毫不保留地向南,北丝绸之路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竭力向域外传播盛唐文明。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展示体现其价值,其自身的属性与真实性在实际的展示中存在不能完整反映真实或导致误解等问题,通过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展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解读,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比分析国内外的理念,以西安大遗址为例,指出真实性与展示的原则和关系、问题。研究认为,遗产的真实性信息包括最初的状态和后续各个历史时期信息的叠加两个部分,展示中对遗产研究和未来不断进行的研究工作会导致对遗产真实性出现误读和曲解,因此坚决排除人为因素对遗产本体及其环境进行改变,是真实性展示的准则;西安大遗址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从真实性展示的技术路径来说,杜陵的围栏展示还应通过增加展板或指导标志补充遗产信息,汉长安城的对位复原展示应增加文字图片等辅助考古资料,唐长安城丹凤门保护工程应在展示保护大厅相应位置明确说明展示的相似性而非一致性,唐长安城延平门和大明宫紫宸殿遗址都利用了植物意向展示,还应通过文字、模型补充展示信息,大明宫含元殿的包砌展示宜在展示方案中补充遗产的微缩模型,即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应在有效利用前沿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展示,运用多种展示方式补充单一展示方式带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唐都长安的大明宫延英殿是一处重要的建筑物,其功能除了作为“延英召对”的场所外,还有群臣向皇帝问起居、延英奉觞、延英奉慰、延英中谢、召见官员、面授官职、召见外来使者、举办宴乐等许多功能.在唐后期延英殿在大明宫中的重要性,不仅超过了其他殿阁,也超过含元、宣政、紫宸等三大殿,在唐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明宫初建时日,结合相关史料,对学术界关于大明宫兴建的具体年代的不同看法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依据史料论证,在贞观年间已经修建的“旧宫”的基础上,龙朔二年再建大明宫,甚至更早;唐太宗本人已在宫内活动,并使用了“旧宫”;大明宫初建时间应当前推到贞观年间,第一位使用大明宫的是唐太宗,而非唐高宗。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为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洛阳区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洛阳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的优势地位,以及历史文化、工业基础、科技人才、区位优势等资源乘势而上,促进区域发展,把洛阳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中两方关于唐代大明宫的新见墓志,分析唐代文学、皇室婚配和仕进制度。研究认为,第一方为《唐故邕管营田判官左骁卫兵曹参军崔公及夫人赵郡李氏合祔墓志铭并序》,志主为崔成务,志文不以士族门第自矜而强调其文学吏能,并与柳宗元、吴武陵等形成永州文人圈;第二方为《唐故太子洗马杨府君夫人宝应县主陇西夫人墓志铭并序》,志主为宝应县主,志文中唐文宗为其或者还有其他皇家女择婿而下的在指定的十八家里"宜择名士族子"的诏令,墓志还记录了元日朝会,皇亲国戚在大明宫面见皇帝时的具体情况,且提供了一个皇帝敕赐给官(武职)的实例,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并且品质较高,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其起点作用。因此,本文就西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探讨,分析西安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及优势,以及目前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最后对开发西安市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构想和设计,以期促进西安市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唐代阿拉伯文明的重要载体--伊斯兰教传入我国西北,就与"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18.
牛来颖 《南都学坛》2010,30(2):42-44
对于唐代都城长安地理景观的研究经过研究者的努力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但是由于资料的散佚,可依据的研究资料有限,而对笔记小说和佛教典籍的深入挖掘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和世俗笔记小说的文字记述与叙事模式,为我们展现了唐代长安城街坊格局、里宅佛寺等真实的都城景观,揭示了唐代都城长安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9.
唐代进奏院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奏院”始于大历十二年,可追溯到周时“邑”,唐代进奏院位于长安城的“坊”内,授官情况混乱,在地方和中央之间起联络、勾通、中转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言"天府之国",专指四川。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一直保持着联系和畅通,从丝路而来的商旅、僧尼、官宦、文士、艺人络绎不绝地在天府之国扎根,而天府之国的富饶物产特别是蜀锦、蜀绣、药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丝绸之路,更为宝贵的是,天府之国吸取丝路文化的各类元素,将其与本地特色融会贯通,开拓创新,然后反哺于大唐长安和河西敦煌等丝路重镇,天府之国成为丝绸之路的支撑点、后花园,储备库,避难所,文化源。从天府之国到帝都长安、河西走廊,再到西域丝路,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经济文化带。不仅如此,天府之国还是中古时代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从西域、河西、长安到建康往往以天府之国为必经之地。本文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尤其是敦煌吐鲁番文献,从语言史、文学史、艺术史、宗教史、商贸史等角度全面而科学地论述了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深层关系,深刻指出丝绸之路虽然以长安为起点,但是这个起点还有很多的支点,而天府之国长期以来就是以大唐长安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的支点。研究丝绸之路,必须研究这些支点,否则,丝绸之路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向四周延伸扩散,其对周边的影响具有波浪式形态和网络状特征。从天府之国到丝绸之路,本身也是一条丝绸之路、商贸之路、文学之路、艺术之路、宗教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