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事实与价值相融通,包括黄帝叙事中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的融通、黄帝形象中华夏始祖与人文初祖的融通、黄帝纪念中祖先缅怀与道德弘扬的融通、黄帝祭祀中民族寻根与价值追求的融通。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哲学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规律探索与价值理想追求相融合的思维方式。黄帝文化的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研究黄帝文化,应运用历史研究与价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及神话故事等角度,研究了黄帝文化,探讨了黄帝文化的源头,解读了黄帝文化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3.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4.
甘肃东部(天水、平凉)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片热土与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有着脐血相联的文化关系,许多美丽温暖的民间传说由此而生。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其上承载着独特的民间叙事品格与积极的当代文化价值:一、英雄出生:民众的英雄崇拜与传说的国家认同意识;二、日常生活:民众的孝亲观念与传说的道德价值;三、科技发明:民众的审美观念与传说的人文价值;四、崆峒问道:民众的道教情结与传说的宗教价值。传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塑造出了一个甘肃民间视野中独一无二的黄帝形象(伟人、凡人、仙人),表达出了黄帝出生地百姓既温婉厚重又大气豪迈的“帝乡”情怀,而客观上上述传说又包蕴着国家认同、道德价值、人文价值、宗教意义等隐在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2年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对黄帝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作用给予了解答。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黄帝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文明创造,黄帝崇拜体现了人文的、理性的特征;在肯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祭陵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承认文化自觉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和核心理念,文化自觉要建立在人的自觉的基础上,德性自觉与理性思潮才能推动文明进程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举办的公祭黄帝典礼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以及围绕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之间的国祭之争,利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祭祀热和国家对于庆典活动的清理,在黄帝的祭祀上,当前办出影响的主要有黄帝陵祭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缙云轩辕祭典。目前陕西和河南之间的黄帝国祭之争,尚不足以动摇黄帝陵祭典的地位。自唐代开始,黄帝陵就被列入官方祀典,明代黄帝陵寝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定期致祭黄帝陵的制度,并绵延至今,黄帝陵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黄帝陵祭典历史久、规格高、影响大。黄帝祭典不仅表现了对黄帝的尊崇之情,还具有展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增强海内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黄帝祭典的社会功用,通过修改完善祭典仪程细节和进一步加强祭祀现场的组织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性,乐舞献祭要体现时代特色,提倡完全以现代服装祭祀黄帝,黄帝祭典祭祀用乐和祭文要加大创作力度,要在引起公众共鸣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尚黄习俗历史久远,这一习俗始于黄帝时代。尚黄习俗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形成的崇日拜土观念,黄色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尚黄”成为黄帝文化的重要内容。由于黄帝的崇高威望以及黄帝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持久影响,使得这一习俗得以沿袭和不断发展。尚黄习俗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较大,中国历朝历代的服饰一直多以黄色为尊。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鉴于黄帝明堂制度在中国文化转型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有关学者的不同见解,从典型案例刘师培的观点及其源流出发,深入分析黄帝明堂制度。分析认为,明堂制度萌芽于神农时代,正式形成于黄帝时代;黄帝明堂存在名异实同现象;明堂的功能主要是教化万民,虽然当时已从明堂中分化出承担类似功能的学校,但是仍然以明堂为主;黄帝明堂形制历来有五室、九室十二堂之分,体现了不同学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略论黄帝崇拜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崇拜肇始于先民对远祖的崇拜,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与上古时期黄帝的强大及后裔的大多建国有关.随着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剧,产生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民族认同,体现在以黄帝为始祖的一元谱系的出现.而且由于<史记>的正史地位,黄帝的至尊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检索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分析认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主张可能有误,真正的黄帝故里应在泾渭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帝陵“国祭”地位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是不可置疑、不可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12.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在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3.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先祖,其史迹遍布中国南北。其出生地在寿丘(或曰青丘)。根据古星野学术,寿星(长沙星)、青丘星分别对应寿丘(长沙国)、青丘国(楚东南),以及其妻子西陵氏(其妻西陵氏当居长江中游地区,可能在石家河古城)、玄嚣一系后裔所居,可推断寿丘在南方。黄帝代神农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后又与蚩尤南北分治,因而长期生活在北方。黄帝战胜蚩尤后代神农氏为天子,其都位于南方,其死后也葬于湖南黄陵,而群臣葬其衣冠于陕北桥山。其子孙有二系,昌意—颛顼—鲧—禹一系当在中原,而玄嚣(青阳)—帝喾—帝挚—帝尧一系当在南方。南方文化北上中原有较多地下遗存证据,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与黄帝北上大体相应。黄帝南北子孙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4.
紧扣<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针对历代注、著中的相互牴牾,通读史记刨根究底,不为注家所囿,以史料为主,辅之以神话传说中的"质素、核心",结合"图腾学说",以人文思想为导向,辨误解惑,使淹灭在儒家思想禁忌迷雾中的"炎黄"之争,亦即"黄帝登熊湘"这一历史传说,渐露远古历史文化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论黄老思想与刘邦的治国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黄老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它在西汉初年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刘邦作为汉代的第一任皇帝,也是汉代黄老之学的首推者。黄老思想在其治国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地运用,并对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撰写《史记》,以黄帝为首,其中体现的黄帝观影响后世深远,值得专门研究。学界研究黄帝,多以司马迁的记载为基本材料,但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司马迁黄帝观的论著。根据司马迁《史记》文本,从材料出发,用历史学方法归纳、概括司马迁黄帝观的内容,分析和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助于今人科学认识历史上的黄帝观。研究认为,在司马迁之前,黄帝只是神话传说,司马迁一变而为正史实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书写形式,完善了中华文明史系统;从司马迁描写的黄帝看,黄帝实有其人,有家有业,有家人,有后裔,而且有生有死,“黄帝崩,葬桥山”,传说中的人物由此变成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而和司马迁同时的汉武帝却惑于神仙方术,相信黄帝铸鼎飞升;司马迁的黄帝观以理性的描述内容,抑制了当时一些人神秘化历史人物的消极倾向.司马迁在描述中还隐含了道德史观在内,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因为黄帝“修德”;所以,司马迁表彰黄帝就在“彰明德”。这一观念,延续了西周以来的道德史观传统,更加凸显了道德在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教育应从民风民俗中加深民族认同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国主义情感实际上就是民族认同感。我们不能指望从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从生活实际中、从民风民俗中领悟中华民族的特征。通过旅游寻根、祭典祖先、解读家谱和考察节日,可以使青少年一代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的炎黄时代,是炎黄文化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炎黄时代已经有了铜的冶炼和使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玉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意义,玉器是决不亚于青铜器的礼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虽然出土了少量铜器,但远不及玉器突出,说明直到铜石并用时代,玉器仍是主要的礼器,是炎黄时代的鲜明标识,也是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表征;刻划在龟甲、骨片和陶器上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来源之一;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培育粟谷,制作耒耜,耕而作陶,发明医药,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稻作农业和粟作农业的发源地,炎黄时代是中国耜耕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的长足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的逐渐累积,大型聚落越来越多;作为大型聚落的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中心,城邑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中国发现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已近百座;炎黄时代是中国冶铜、文字、城邦乃至国家的滥觞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初创期,炎黄二帝是开创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