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环境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法论的研究与建构是环境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现有的环境法学方法论研究促进了"方法论的自觉",并对环境法学的"知识增量"作出了贡献,但从总体上看,其是一种"观念导向"的研究进路,缺乏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在研究前提上也有深入反思的必要。环境法学方法论应面向实践,遵循"问题导向"的研究进路,以解决具体的环境法问题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国际环境法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中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本身也存在着很多弊病。法学方法论的科学合理运用是增强国际环境法学的学术品性的必需。现从多种具体形式的法学方法论的角度去考察国际环境法的特点,反思与检视其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并相应地寻求完善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系统论法学以“系统/环境”替代传统系统论的“整体/局部”,使环境法整体论与还原论两种方法论得以整合。在系统论法学视角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法内涵的基础层面是要求环境法迈向“新”的整体系统性,具体实践包括以“环境保护目标”为中心的环境立法协调和以“促进全面守法”为重心的环境法律实施两个方面,主要反映环境法实体性规范的调整与变革;“要求-回应”循环的制度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环境法结构性内涵,对环境法的调整与变革而言,主要要求的是程序性规范的调整与变革。  相似文献   

4.
法律上的人是指呈现在法律上的,法律准备加以规定的人类形象.法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义务人”“商人”“社会人”等法律上的人的形象,从法律上的人的演进历史可以推导出其演化规律.在生态危机蔓延的今天,传统法对人的理解需要受到检视,“生态人”的基本内涵,生态危机对传统法律人模式提出的挑战,环境法法律部门的兴起,证成了“生态人”必将成为法律上一个全新的人之形象.作为全新的法律上的人之形象,“生态人”有助于完善环境法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建构环境法制度提供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的部门法划分为标准,形成了“行政法说”“经济法说”“社会法说”“独立部门法说”等有关环境法性质定位的传统学说,造成了环境法的性质定位认知焦虑。基于对传统部门法理论下环境法性质定位困局的反思,又形成了“行业法说”“边缘法说”“交叉法说”等有关环境法性质定位的新兴学说,同样给环境法的性质定位造成了认知焦虑。其中,“领域法说”提出的“领域法”概念则为纾解环境法性质定位的认知焦虑提供了必要而妥适的解决思路,从而使得环境法的性质定位认知有了真正的理性回归。对环境法的领域法性质定位之归位效应的思察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环境法作为领域法的性质定位对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学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要素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法学体系,从而为我国环境法学之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环境法作为领域法的性质定位对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统合环境立法、综合环境执法、集合环境司法、全民环境守法等多个环境法治环节,进而影响我国“多元共治与多规范协同”的、“四位一体”的环境法治体系工程建设与发...  相似文献   

6.
环境法的法律属性决定了我们在环境法学研究中注重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法学方法论对于法学研究中带有共性的思维规律和知识体系的揭示。当下的环境法和环境权研究中的一些分歧反映了在环境法学研究中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方法论的选择。环境法学研究应当以个人主义方法论为主导,以环境权研究为例,从个人主义方法论研究进路出发,首先应当突出公民个人环境权在环境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其他类型的集体环境权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学方法论”名称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环境法学方法论”这一名称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包括:法、律、法律的区别;法学、律学的区别;方法、方法学、方法论的区别;学、论的区别;环境、生态的区别。这种解析,有利于环境法学方法论名称的理解和诠释,为环境法学方法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史视阈、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上存有重大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必要性源自环境问题构成现代法学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深层次原因源自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涉及现有法律体系下,二者如何界分领域、分工;涉及面对同一现实问题时,如何对两种法律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旨在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重构和范式整合;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有利于环境法学和民法学拓宽视阈、转换思路、价值重构、方法更新。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双向互动的对话中,环境法学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民法学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界定环境法与民法,应尝试在新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下进行,应淡化“领域定性”观念而代之以“问题定性”观念;为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确立了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阐述环境法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指出了生态化理念下环境法学研究方法变革之必然,并论证了其变革的重心在于环境法哲学领域的革新.由此文章认为,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在法学方法论生态化的趋向下传统法学理论将面临挑战与重构.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的历史变迁和代际进化看,可将中国的环境立法50年概括为从第一代环境法到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进程,当前正处于从第二代环境法挺进第三代环境法的新时期。第一代环境法以环境保护观为指导思想,以生存权为核心权利,以“末端治理”“分散保护”为主要调整模式,具有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二分、保护和发展“两张皮”的基本特征,以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为典型代表。第二代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权为核心权利,开始重视对发展能力的尊重和补偿,坚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具有在“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内保护和发展一体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以2008年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典型代表。第三代环境法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以环境权为核心权利,以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生态平衡的“三生共赢”为根本目标,致力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保护”,重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社会共治”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治理模式,具有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生态—灾害”复合系统内“八位一体”系统性治理的基本特征,以2020年的《长江保护法》为典型代表。为推进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贯彻,可将其核心要义概括为“十二个坚持”,从而更好地明晰其相对于西方的生态伦理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进而助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指引第三代环境法的发展和环境法典的出台。环境法的法典化之路尚需进一步选择和论证,基于事实、事理、法理和政策等因素的考量,建议采用通则型立法模式,优先集中兵力制定“环境法总则”和“污染防治法通则”。环境法学必须加强向“事理”和“法理”两面作战的能力建设,促进自科法学研究方法的养成,不断实现“事实—事理—法理—法律”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确立环境法学逻辑起点的标准有:符合环境法知识化的需要和实现环境法的使命。预防与治理环境损害是环境法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也是环境法的使命和目的。环境损害已经成为环境法的基石范畴和组织枢纽,因此,环境损害也应该成为环境法学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为立法机关提出一个科学的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立法规划,国家环保局和武汉大学于1986年12月18日至22日在武汉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环境法体系学术讨论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专题研究环境法体系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体系”这一主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会者着重讨论了下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研究环境法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代表们认为,环境法体系是影响到环境法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我们研究环境法学是以环境法规为主要对象的。如果环境法学只限于研究一、两个环境法规,势必研究不深。只有把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即只有研究整个环境法体系,才能使环境法学研究提高到一  相似文献   

13.
"盐城水污染事件"是从整体上反思当下中国环境法治的良好契机.对该案判决后公众回应的分析,发现在环境保护与法治原则之间存在特定的紧张关系,这表明当下中国环境法治与中国整体法治发展不够协调.在法治化的背景下,中国环境法治的困境可以解释为法治发展本身存在的困境,这应该成为我国环境法的前提性认识.基于此,中国环境法治实践应遵循法治原则,而环境法学研究应建构"法治化进程中的环境法学".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革命"作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理论主张,以批判和解构传统法学的概念、价值和理论体系为基本理论取向,并在否定传统法学理论的同时,凸现传统法学含蕴的文化逻辑、预设观念,以此来实现对传统法学范式的超越和重构."环境法革命"理论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既包含积极合理的因素,也存在某些不足和消极影响.正确评价"环境法革命论",充分借鉴其提供的丰富思想资源,不但能促进环境法学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整个中国法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学研究的转身——以环境与健康法律问题调查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严重环境污染造成人体健康问题事件,对环境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从一个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社会学调查中,发现了其弊端:环境法理论对现实问题解释力不足,环境法条文对复杂的环境社会关系执行力不够,引进的环境法制度对我国适用性不强,研究成果无数却无法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究其原因在于:环境法学研究的性质并未厘清,环境法知识共同体尚未形成,环境法学研究远离实践.为此,必须实现环境法研究的转变,由一种"语言"转向多种"语言",由书斋转向市井,由"照着讲"转向"自己讲",由"法律知识"转向"法律化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环境法的目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