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宋代广南西路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南宋时,广南西路对外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尤以横山寨、永平寨、钦州三大博易场和海南岛为其典型代表。横山寨是交通西南诸同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孔道,贸易内容主要是“广马”。永平寨、钦州,一由陆路、一由水路与交趾发生外铍联系。其中钦州的蜀锦、蕃香交易更蔚为大观。海南岛则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主要从事转口贸易。  相似文献   

2.
博易场是宋朝时在西南边境地带设立的贸易市场。相对于同时期的市舶司、榷场等贸易市场,博易场的选址要求、交易对象、贸易方式、参与人员等方面均有其特色。史料文献中有关于博易场的记载相对较少。本文拟以《岭外代答》一书中的相关记述为主要线索,探究博易场这一互市之制的与众不同,细致地了解其存在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口岸交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快黑龙江省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国对俄罗斯的贸易发展。通过相关资料分析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经济贸易的现状和问题,分析认为,当前黑龙江省口岸交通发展的重点口岸是黑河和同江,次重点口岸是绥芬河、东宁、抚远、饶河、富锦、萝北、密山、虎林和漠河;黑龙江省口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为:提高口岸公路技术等级、推进界河大桥建设、加强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边境口岸运输站场设施。  相似文献   

4.
福建自贸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点"和"支撑点",要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广阔市场空间与机遇助推自身的升级发展,更好地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但福建自贸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存在竞争优势不够明显、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与沿线国家合作不够顺畅等问题。提出了福建自贸区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对策:完善福建自贸区港口航运功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化金融创新,试行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发挥华侨华商优势,将福建自贸区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物流枢纽以及经贸合作、资金融通、制度创新和人文交流的前沿平台。  相似文献   

5.
汉代西南地区与河西、岭南交通线的建立,打破了陆海丝绸之路对接的空间阻隔。在这个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续南传,为大西南和岭南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作出特殊贡献,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东西,蜀枸酱、蜀布等在域内外的频繁出现,凸显了西南地区中转站的地位,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迹是敦煌、西南、岭南交通的重要见证,他们在这幅画卷中奔走不倦,为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从而成为推进西北、西南、海上三条丝绸之路互动与交融,以及中外文化互通与互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去年以来,粤西连续举办过两次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本期组织了有关热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李金明《唐代广州与阿拉伯的海上交通》展示了唐代中国海上交通及贸易的空前繁荣,张荣芳等《两汉时期的雷州半岛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描述了两汉时期雷州半岛采珠业、商贸业的发达,阮应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就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用翔实的材料客观描述了徐闻港、雷州港、赤坎港的形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森林资源丰富,与我国需求结构相似,加强中国与其林产品贸易往来,能够改善目前我国林产品贸易饱受金融危机、贸易壁垒和政治因素影响的状况.因此,探究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林产品的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维引力模型,选取2002—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等)的相关数据,以林产品为例,研究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贸易双方经济规模、汇率、距离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对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林产品出口有显著影响;越南、马来西亚、埃及的进口效应显著,印度、老挝则不明显.提出了加强与潜在进口需求大的国家的贸易、加大对进口效应大的国家的贸易支持力度、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市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9.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10.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1.
青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意义重大。枢纽城市应该具备集散、转口、服务、信息、宜居等多种功能。青岛具有港口、外贸、政策、产业、区位等优势,应该采取建设人才聚集地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聚地、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和经济合作示范城市、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等对策以实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目标。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自然条件优越,海外交通便利,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始发港和发源地,是中国两千年不衰的对外通商口岸,在古代的中外交通和中西交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该文使用古代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对汉晋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形成与路线特点、建设、商业活动,以及汉代成都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这条古道在西汉中期以前就已存在,但汉帝国直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才将这条道路全线开通。其基本路线为从成都经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到达身毒(今印度)。当时在古道沿途大规模开凿道路,设置郡县治所和各种交通通讯设施,大量移民,屯军等措施来保证道路畅通与高效的通讯传递。当时古道上的商业活动可分为境内和境外两部分。境内主要在蜀地与西南夷地区之间,境外主要在蜀地与境外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先后经历了两次高峰。20世纪40年代,中国在抗战中失去沿海后,获取国际支援的主要通道滇缅、中印公路走向大体上沿古代中缅、中印间的交通线,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西南地区的交通,出现了一批与古代西南地区对外交通的相关研究论著。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被重新提起,并成为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多居处山地,交通险阻导致对外交往困难,物物交换成为当时较为普遍的交易形态。清代后期,由于封建经济把持,以及交通阻隔造成的交易半径狭小,尽管汉族商人对地区内跨民族交往具有促进作用,但各少数民族经济在辛亥革命前依然呈现了自成体系的基本概貌。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组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将迎来大发展.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当前实施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选择.福建与新加坡同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本研究开创性地就双方合作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展开研究,将有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对促进福建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绵延千年古丝绸之路的停歇是中外交通史上的重大事件,南京布这一中国传统手工织布顶级产品的国际流通是传统丝路中断后国人对人类服饰材料的新贡献,反映出棉花替代丝绸的适体功用后世界人们的新选择。在人类穿用史出现重大进步时,中国的传统纺织技术仍然能超前适应,南京布的外销堪称丝路续篇。从为上等人提供华贵锦缎到为一般人提供日常棉料,转折是历史性的。只要是手工制作,心灵手巧的中国人就能够始终居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但到工业时代来临,国人的手工终于不敌西人的机器,中外两维局面改观。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阿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通道,加速了唐以后中阿海路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阿海路贸易物品种类明显增多,贸易航线更为明确,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交通线、中阿海路贸易香料种类及香料贸易互补性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唐代中外贸易史和中阿关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9.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时期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务必从我国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把握这条曾经的文明、和平与开放之路,并赋予其时代内涵与价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扩大、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动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发展区域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别要注意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功能、构建国际新秩序功能和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通向海外国家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线”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通向沿海其他城市或者内陆城市的交通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停滞时期。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延绵不绝,持续发展;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浴火重生,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