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今的中国社会到底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中国究竟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哲学工作者应做出哲学的思考和回答。一、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没有经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受双重规律支配的。一方面要服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决  相似文献   

2.
中国从半封建斗殖民地社会,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时期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往世界大同的文化传统,为中国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帝国主义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道理;十月革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而苏东剧变和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更为直接的现实的原因是,中国自身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造就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又使人们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就使中国必然地选择和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最终形成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史.世界当代史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技术与经济高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有无前途?有人根据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步入资本主义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各国纷纷倒向资本主义,以及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过失误和挫折,就认为中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错误的,现在应该倒退,重补资本主义课。本文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说明世界走向中国是使中国的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来说明中国不得不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即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在世界因素作用下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是从1500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上限是16世纪海外冒险,下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形成。这期间的世界史暗含了三条主要线索: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亚非拉地区一步一步殖民化;世界工人运动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资本主义的发展线索为经,世界近代史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现代性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放格局的形成、资本主义现代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马克思又深刻指出现代性和世界历史是一柄"双刃剑",会进一步促发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经济危机和结构失衡。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世界历史和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蕴含着内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利器,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中国道路的当代实践更是充分证明了这种超越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分析构建出“世界历史”理论 ,并以此出发探索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途。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失误 ,根源于背离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方法论。邓小平重新“回到了马克思” ,以世界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 ,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发展造成的历史条件下兴起 ,成为与时代并进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融入全球体系 ,在以现代性原则对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构的同时保持住自己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世界政治风云的变化,有些人不加分析,产生疑惑:提出中国为什么不象西方国家那样,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发达起来?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中国生产力发展,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显然,这些思想疑惑不澄清,就不可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要解决这些疑惑问题,需要分析中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认清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含义、原  相似文献   

10.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和解决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它告诉我们,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历史就不能只从狭小的民族圈子中来演绎,应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即要有世界历史眼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运用于分析当代世界历史的基本走向和发展大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于本国特色,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国化的对立统一,这就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社会共生研究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问题,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共”“和”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共生思想的文化因子进行解析。研究认为,中国共生性的“和文化”是包括个人的共生和国家的共生,人类面对的即是一个命运相连的共生社会;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不断优化共生关系的空间,这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处理国际关系中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私人财产权利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历史性的缺乏,因而注定历史上的中国会错过发展的机遇,并且在经济技术领先的条件下被欧洲超出。海瑞的个人悲剧实际上是理想主义与残缺制度的无力抗争。这种历史性的缺乏对当代中国也有影响。中国北方每年都要出现的严重的沙尘暴之灾,也隐含着制度变迁的某种缺憾。  相似文献   

13.
为梳理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采用诗史互证和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唐代文人用诗歌记录了商山与丹江两岸道路的开凿及走向、沿途的关隘与驿站风俗与民情,讲述了古道的历史典故,印证了诗人们孤苦跋涉或者春风拂面的心路历程,使此道成为展示大唐文明心灵史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先圣先贤的追问,认为对古圣先贤所书写的文本典籍的阅读,与圣贤在精神上“相通”,通过在孔庙、乡祠内对先儒圣贤牌位、画像或塑像的祭祀,用“道统”超越“血缘祭祀”的局限,实现与先圣先贤在“气”的“相感”。“孔庙世界”中的“祭如在”是将先圣先贤模仿为生者进行“致敬”“致孝”,将先圣与后学“共在”于“共在世界”。  相似文献   

15.
〖HTK〗为了从共生视角哲学阐述人类社会的历史生存和发展,提出并探讨了共生哲学的共生存在论、共生价值论、共生伦理学、共生发展观等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分析认为,共生存在论主要是以共生关系为本体的共生哲学本体论;共生价值论追求主体间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共生伦理学包括共生正义和共生责任两大观念,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共生发展观主要包括共生关系的改善、共生秩序的改良和共生结构的优化等内容,实现各种和各个层面的文明共生发展;面对当下的时代困境和文明危机,基于共生视角重新审视哲学中的主体性、价值论、伦理学和发展观等问题而提出的共生哲学,为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了独特视角和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带一路”中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问题,对“交通”与“和”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交通经济带(圈),“交通”是整个战略的支点,“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和平发展,“成和”是整个战略的目标,“交通成和”既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区域科学的核心范畴,它是对西方二元对立政治哲学理念的扬弃,从而为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提供了一个战略制高点;“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一种空间的生产,亚投行与丝路基金的实质是“距离投入”,通过钢铁铸就的新丝绸之路,无疑拉近了沿线国家的地理距离;心理距离的拉近需要充分激活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使之成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内在动力,地理与心理距离的拉近是判断“一带一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决定其走上了一条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道路。而唯有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将使命型政党的内在特质和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对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概括,才能从学理上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形成的历史逻辑。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现代化变革,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现代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与现代化制度基础的奠定、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三个阶段。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其领导方式也得到了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的关系问题。分析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必须维护生态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应当从强化生态道德观、生态和谐观、生态责任感和生态节约观入手实现美丽中国之生态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应是一种自然过程,中国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实践中遭到挫折。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在历史遗存原址上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诸多困境,以西安大唐西市产业链开发为例,在分析其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文化产业的开发和运营过程,提出产业链发展转型的建议:应强化产业链效应,推动不同产业间的联动与融合,“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吸引客商投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