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清民国时期,"龙学"大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均蜚声学界。而刘咸炘《文心雕龙阐说》一书由于生前未曾刊行,不为学界所知。随着《推十书》的刊布,《文心雕龙阐说》的价值亟待发掘。刘咸炘运用札记的形式,对《文心雕龙》50篇予以评点,颇多创见。然千虑一失,亦偶有失误。  相似文献   

2.
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一书,是他的《文心雕龙注》的前身。《文心雕龙注》流传颇广,《文心雕龙讲疏》则知者甚少。从内容上看,《注》比《讲疏》丰富,注释的条数和内容增加,《讲疏》中已有的各篇下面的参考文字,在《注》中又颇多调整、增益;从体例上看,《讲疏》与《注》基本相同,只是注文安排地位有变化,《讲疏》的注文分插在各篇分段下面,《注》则注文与原文分列。《讲疏》卷首原有梁启超序文、范氏自序各一篇,其中梁启超序文未被收入《饮冰室文集》,亦未载入《文心雕龙注》,为世所罕见,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侃和范文澜在“龙学”上的贡献已有不少探讨,但着眼百年“龙学”史,他们二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还需要一个更为准确而宏观的把握,从而展示现代“龙学”如何开篇。黄侃对现代“龙学”大厦之奠基,人们往往瞩目著名的《文心雕龙札记》,这固然有其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札记》一书对《文心雕龙》的诠释重在创作论部分,这对百年“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另一个历史事实尤其值得重视,那就是黄侃有两位“龙学”高徒:范文澜和李曰刚。作为黄侃的“龙学”继承人,范文澜犹如现代“龙学”大厦的设计师,对“龙学”之传承与建构均起了关键作用。现代“龙学”的主要内容,诸如刘勰的生平、家世及其基本思想,《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文本的校注整理以及内容的阐释,都在范先生这里发端。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以注为论、释义精到,范注立足于文本固有的理论内蕴,梳理各篇章的内在联系,发掘出《文心雕龙》精深的体系意识.范注的以注为论的实践预示现代龙学研究的系统化趋向,构成民国龙学的新创获,体现了现代境遇下经典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范文澜1923年撰写的《文心雕龙讲疏》确乎与整理国故运动存在某种关联,但并非由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所引发,从范氏1923年末在南开以"整理国故及其方法"为题的讲演及同期发表的几篇论文来看,梁启超欲在南开大学创办东方文化学院一事的影响更为直接。澄清这一史实,不但身为南开中学国文教员的范文澜为何对《文心雕龙》发生兴趣,《文心雕龙讲疏》一书为何会请梁启超作序,以及是书之编撰体例等问题,都可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范文澜后来几部著作如《群经概论》《正史考略》《诸子略义》之写作动机,南开大学文科大二国文之教学安排,乃至范文澜何时、为何尝试语体(白话)文写作等问题也可以重新认识。相应地,对于了解南开时期范文澜的思想变化、学术活动、职业生涯来说,此一发现无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材料,可补先前相关研究之缺失。  相似文献   

6.
从《文心雕龙札记》看黄侃的文法观──学习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郑远汉0.1《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黄侃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刘著凡50篇,黄侃就其中31篇,依刘著篇目次第写成札记,或注或议。黄侃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有关的评议当中...  相似文献   

7.
黄侃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纂的《诗品讲疏》是现代《诗品》研究史上的一部知名之作,但学界对其整体内容和相关情况却知之甚少,迄今只能追溯到《文心雕龙札记》中所征引的个别片段.黄侃早年还发表过一篇《诗品笺》,在其身后所刊著述中并未收入,在诸多相关书录、年谱中也从未提及.通过覆核,可知其内容非常接近《诗品讲疏》的原貌,借此可以考察黄侃在研究《诗品》过程中的师承渊源、撰述宗旨、研究视角、个人趣味和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黄侃原有笺疏《诗品》全书的计划,后因悔其少作及兴趣转移等原因而未能最终实现.即便如此,《诗品笺》仍然集中展现了黄侃在《诗品》研究方面的精辟见解,在现代《诗品》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湖北薪春人黄侃(1886——1935),字季刚,近代著名学者,不仅精通音韵训诂之学,而且对文学理论研究卓有建树。他的《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既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又是近代文论的最后一部力作。 在黄侃之前,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仅在品评、考订方面,且多是只言片语,如杨慎、纪昀、章学诚、阮元诸家,或褒于空泛,或失之偏颇。黄侃的《札记》才首先开始了注重《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的系统的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如此,《札记》在理论上还有所发展,其文学观自成体系,又能针对晚清文坛实际畅论文心。据《札记》一九六二年版后记所述,此书原是黄先生于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  相似文献   

9.
0.1 《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黄侃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刘著凡50篇,黄侃就其中31篇,依刘著篇目次第写成札记,或注或议。黄侃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有关的评议当中,如果要分成文学和语言,我看主要在语言方面,谈得更多的是关乎文法、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在《文心雕龙》研究史上有着杰出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它标志《文心雕龙》型向现代型转变,对《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思想渊源及重要概念术语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释,体现出鲜明的"论"体特点,包括义理阐释、理论渊源追索、重要术语释义以及对《文心雕龙》全书逻辑关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桂文灿《论语皇疏考证》是晚清时期考证皇侃《论语义疏》的重要著作。作者证其所长,考其所短,并对异文加以考订,体现出博采兼收、考证深入、实事求是的考证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近代经学大师,博通群经,造诣精深,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父子俩撰有《易》学专著五种:黄式三撰《易释》一种,黄以周撰《十翼后录》、《易释》、《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四种。共有序跋八篇:黄式三《易释》傅梦占叙、自叙和后记各一篇;黄以周《十翼后录》二十四卷稿本黄以愚序、黄以恭序和自序各一篇;《周易故训订》黄以周自序一篇;《周易故训订》、《周易注疏剩本》合刊本唐文治跋一篇。  相似文献   

13.
王利器"范注"订补柬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1929~1931年由北平文化学社分上、中、下3册出版,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7册线装本,至此"范注"基本定型.1958年经作者又一次核对订正,人民文学出版社分2册重印,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本子.人们一直以为"范注"由开明书店本到人民文学本的修订工作就是范老本人做的.然而,据王利器回忆,他曾担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重版的责任编辑,在整理过程中,他订补了五百多条注文.笔者从增补、订正、补充、厘正4个方面,对王利器所做的"订补"进行考辨,以期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4.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重要著作,该书引用古籍"例不注卷数,又不注起止,每每与自己文章相混",使"读者不能分辨何者为引文,何者为亭林议论"(陈垣语).黄汝成《日知录集释》被称为"《日知录》最为精善的版本",但其注不但不解释《日知录》原文,反而常把原文拦腰截断.岳麓书社1994年版《日知录集释》和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日知录》以黄本为底本,虽然做了大量校注工作,但在引文起讫、断句、校勘等方面仍存在大量错误.陈垣遗稿《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的引文尽行找出,并进行了溯源、校勘和订正.  相似文献   

15.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前后共出了五个版本。梳理这些版本,可以使我们对他宏阔的学术视闽、深厚的学术底蕴(纵横捭阖的恢弘气度)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并深刻认识一部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著是如何百炼成铜的。这对当今学界浮躁的学风无疑是一剂良好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16.
范鄗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一生以振兴儒学为职责,撰有《明儒理学备考》《广明儒理学备考》和《国朝理学备考》三部有关理学的著作。梳理三种《理学备考》纂辑过程和编纂体例,可见作者治学宗旨与治学精神。研究清初理学,范鄗鼎所著不失独具之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初学者黄宗羲晚年撰著的《宋元儒学案》属未定稿。他从理学之儒观念表述宋元理学的宗传历史, 计完成三十一个学案, 并有数十则关于理学家为学宗旨和理学问题探讨的案语。此稿经其季子黄百家的补充纂辑, 是为“黄氏原本”。全祖望对此著进行重新编订和修补, 即是今传之百卷本《宋元学案》。全氏修补本完全违背黄宗羲原意, 未贯彻理学之儒的观念, 致使此著芜杂散乱, 淹没了原本之学术水平。因此, 按黄宗羲的观念与体例恢复《宋元儒学案》之“黄氏原本”应是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徐敏 《东方论坛》2011,(6):65-70
黄裳是当代书话创作大家。在他的书话作品中,或用现代随笔式的写法,或用承接传统流绪的题跋之法,为读者讲述了他和书、书友之间的情谊,展示了他所寓目的书籍的风采。在这些文字中,不仅体现出他强烈的书话文体意识和创作理路,即话古籍谈往事不离现实;而且彰显出鲜明的创作特色,即通达之中满蕴凌厉之锋,书卷气中传达隽永温情。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学术界对曾风行文坛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的笔记体小说<阅微草堂笔记>的评论有所偏颇.其实,根据作者本人及同时代学者的有关论述,并结合该书深入研讨,纪晓岚在艺术上是故意不走唐宋传奇小说的道路,而刻意模仿魏晋笔记小说"粗陈梗概"的面貌,忠实地继承魏晋志怪的质朴简淡的风格的.因此,<阅微草堂笔记>并非"结构松散粗糙,人物形象苍白呆滞"的作品,而是清代拟魏晋小说的文言笔记小说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家刻本与官刻本、坊间刻本三者成鼎足之势。家刻本对文化的贡献有裒辑文化典籍、传扬尚文之家风、促进私人藏书的发展;对版本学、目录学的形成及发展,亦有贡献;宋代家刻还出版了最早的综合性丛书。由于家刻本重视质量,成为后世珍贵典藏——宋版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