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情感在散文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情感不但属于感情的范畴,而且它是感情发展的高级层次。在散文创作中,情感的功能主要有:情感的流动决定构思的基本建构;情感的流动制约材料的优化选择;情感的流动与立意密切相关。情感的作用主要是:情感的教化作用;情感的感化作用;情感的美化作用;情感的文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许艳文  胡广涵 《云梦学刊》2009,30(4):106-108
杨亮的散文写作呈现出四个特色:第一,闪现散文的诗性智慧,意象新颖,抒情性强;第二,讲究散文的谋篇布局,构思奇妙,层次井然;第三,体察生活的视角独特,题材丰富,多姿多彩;第四,注意语言的生动性,灵动跳跃,妙语连珠。  相似文献   

3.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研究者往往关注他这些方面的成就与影响,而对他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其散文创作的状况极少涉及。其实,张謇曾被人视为当时文坛的八大散文家之一。他一生撰述丰富,其散文创作的主旨是爱国思想的阐发,而儒学是其抒发己意的基础。张謇的散文既立足于桐城派的既成传统,同时融合了时代的积极因素,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性,其散文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  相似文献   

4.
朱琦及其散文创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派”一直占据着清代散文的盟主地位。正如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所说的那样 :“有清一代的古文 ,前前后后无不与桐城生关系。”这段话从时间上精辟地指出了“桐城派”的文运几乎是与有清一代相始终的。如果从空间上看 ,“桐城派”的传播、流衍的范围之广也是不容忽视的。自康熙朝方苞高举“古文义法” ,经过刘大木魁、姚鼐的递相传衍 ,道咸时文人学文 ,“江淮以北 ,五岭以南 ,咸取径桐城矣。”① 名噪一时的“岭西五大家” ,即是“桐城派”在广西生根、发展并达到古文创作高潮的最好明证。“岭西五大家”是以永福的吕璜为首 ,加…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是新时期文坛中较早触及生态美创作的作家之一。他在散文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一种审美的生态思想:在微观上,他刻意描摹自然的原生情态美,展示生态的生机与活力。贾平凹描摹自然生态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客体化(人的自然化),即将自己移入对象之中客观描写自然,展示对象的美,很少抒情,二是客体主体化(自然的人化),即通过对客体结构形态的描摹,抒发主体的诗思哲情。在宏观上,他努力创造“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表现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发展关系:生命和万物的同一是贾平凹“和谐”艺术世界的亮点。这种独特的和谐文化意识,主要源自作家人生过程中习染的两个方面,一是作家生活的古朴淳厚的“商州”文化濡染,二是受中国人传统宇宙意识的制导。从现实超越性上,他批判“工业文明”的生态悖论,追寻着人的生态本真:工业文明虽然给人类带来丰美的物质享受,但无限膨胀的欲望又将人类带入破坏和谐关系的悖论,使人陷入“自掘坟墓”的险境。  相似文献   

6.
当代散文的创作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 ,表现出一种明晰的追思意识 ,又探求对其本体的现代理性的把握 ,强调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审视与思辨。这种创作趋向对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实现传统文化观念的更新与转化 ,其作用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给人物散文定义的基础上,对古今散文作家的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概括了这种散文的美学特征;并从题材、主题、形象刻划和篇章结构四方面,论述了真实与典型美、深邃美与哲理美、传神美与简约美、波澜美与曲折美的创造规律和艺术手法。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散文创作美学理论的建设和散文创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00-106
"自由抒写真情"是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其提出基于"正名习焉不察"的散文概念,继而从"写什么"、"怎么写"和"写作态度"三方面进行深化和丰富。总体上,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观承袭传统文论的感悟色彩,同时也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创作实践的真实性品格。他的散文创作观虽不宏富、深奥,却有革弊之意义,理应重视。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敏锐善感,经常觉得生命不堪重负;但他又有平正的理性,不许自己陷入颓唐。一方面,他从现实批判和伦理承担两个层面来直面人生的沉重,体现出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转换儒家文化合理内核、完成自我道德升华的思路。另一面,他又时常隐逸到自然之美和女性想象中舒展自己的心灵。心理人格的多重性,造成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江小角 《江淮论坛》2011,(5):170-175
方苞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一生注重名节,身怀天下之志,主张经世致用,体察下情,关注民生,这些对桐城派中后期代表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也是桐城派之所以能绵延几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方苞"义法"说的文论思想,为桐城派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影响久远。方苞的散文创作实践,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文论思想为指导,体现出文章布局结构严谨,创作内容讲究取材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其散文创作特色,主要表现为叙事简洁传神,说理透彻新颖,语言质朴雅洁,写人生动形象。因此,从方苞的创作实践来看,他也堪称为桐城文派之正宗与楷模,为后世桐城派作家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1.
《大庆社会科学》2011,(3):160-160
陈剑晖撰文指出,当前散文的最大弊端,是现实性不足。现实性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一些症候:一是文化大散文越来越远离现实和心灵,存在知识崇拜,追求大题材和大感情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长篇幅,忽略了个体的体验和心灵的渗透,缺少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等弊端。二是老旧平庸的写作意向、审美趣味仍在侵蚀着我们散文的肌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郑云云散文的主要创作特色。作者认为,郑云云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传统艺术涵养的逸趣和才情入散文,既有现代思考,又具古典情怀。文章对郑云云创作的精神意蕴与艺术表现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作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散文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又给我国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 ;加之 2 0世纪末散文创作中出现的假、大、空、俗、浅的“五病” ,因此立脚本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创作出有益于提高民族高尚健美情操的作品 ,便成了散文作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周荷初 《船山学刊》2002,(4):106-109
废名与晚明竟陵派在性情及散文创作方面的相似暗合之处 ,有来自时代与自我两方面的因素。他们都接近佛教 ,其散文创作明显受其影响 ,但废名解读佛理注重于以现代的文化意识予以观照。他们都具有传统名士孤傲拔俗的精神气质。为文强调自我心体带有回避现实的倾向。其散文都“涩味”较重 ,废名的作品表现为思路跳跃、语意曲折 ;竟陵派则偏于奇僻幽峭的境界。两者都刻意追求语体形态的“陌生化”效果 。  相似文献   

16.
刘大木魁所讲文之“神”是指作家不同的才气、个性表现于作品的精神面貌 ,所谓“气”则偏重于指文章的气势。这种“神”是内在的 ,似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玄妙之处 ,显然 ,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对散文美学特征进行概括而提出来的 ,较唐宋派的“神理”说更具美学特色 ,也更深刻具体  相似文献   

17.
刘白羽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小说亦丰,而尤以散文著称。其散文以鲜明的时代感与壮美风格独树一帜,与杨朔、秦牧并称为中国当代三大散文家。 刘白羽的散文集(包括通讯报告集)有二十多个。集大成的有《刘白羽散文选》(1978年出版),它荟萃了作者1966年以前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在朱熹的散文中 ,比较富于文学意味的有三类 :一以写景为主 ,包括游记、亭台记等 ;二以记人为主 ,包括墓志、行状中的片断及记人物言行的短文等 ;三以抒情为主 ,包括序跋、书札等。他的散文写得既平正周详又简练明快 ,是宋代理学家中成就最高的。他的创作实践 ,为我们理解理学家文学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郭保林是有成就、有个性的散文家,也是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追求的散文家。他的文体自觉表现在对散文理论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更表现在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探索散文的艺术形式,守成创新,不离其宗。他以自觉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散文范式,为散文艺术发展辟径开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郭保林鄙视文坛上的低迷颓败之风,拒绝纠缠鸡毛蒜皮的小悲欢,他要创造具有史诗般品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世界,创造浓墨重彩、瑰丽凝重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散文创作历程可分为发韧期、成熟期和新变期三个阶段。从英宗治平年间开始,其散文创作在继续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以经术为文”这一特点开始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