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20年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相较建国后“文革”前的17年时期,变化之大如同霄壤。其间一个重大变化是小说创作流派现象醒目而实在。以出版为例,各种具有流派性质的小说丛书就不少。如时代文艺出版社80年代末曾推出一套“新时期流派小说精选丛书”,内有“民族文化派小说”、“结构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中国华侨出版社90年代中期则推出“新生代小说系列”,收有张文、何顿、毕飞宇、鲁羊、徐坤等八位青年小说家的集子。以评论界较流行的提法来看,“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的流派特征是较显著了。若再细…  相似文献   

2.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龚钢,赵妙青意境,历来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衡量、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重要并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尺度。鲁迅“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就艺术美学方法而论,大多具有中西融和的特点,而在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3.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古代实用散文向现代文学散文转变的革新运动。韩柳古文创作是对传统实用散文固定体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其以“诗”为文、以“传奇小说”为文、以“寓言为文”,使古代实录简朴的散文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学散文。  相似文献   

4.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记人散文与短篇小说的体裁区分,多年来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本文对其划分要点,表述有六:一、散文尚理趣,小说重形象;二、散文是直接感受的表现艺术,小说是间接熏染的再现艺术;三、散文乃“纯我”,小说是“设我”;四、散文时空观念淡,小说时空观念强;五、散文近于诗歌,小说类乎戏剧;六、散文笔调与小说笔调风格各异。  相似文献   

6.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7.
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訏是一位创作力旺盛的多产作家。港台评论界有人认为“徐先生可说是文坛鬼才,也是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来,也样样都精。”1966年至1980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了《徐訏全集》,共18集。其中小说10集,散文与文论4集,新诗2集,戏剧2集,总计约9百万字。再加上未收入全集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著作等,据统计达2千万言,出版各类文学作品计60余部,称得上著作等身。徐訏以小说驰名。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约90篇,合计5百多万字。他的小说在三、四十年代的国内文坛有过一定影响,1943年被列为“全国最畅销书之首”,“风靡大后方”,所以有人称这一年为“徐訏年”。徐訏晚年定居香港,创作颇丰。其作品在港台及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至今拥有不少读者,部分小说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由于解放后大陆出版的各种现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及徐訏及其创作,直到1988年也没有重印、出版过徐訏作品,因而对徐訏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8.
英雄末路的悲叹──试论《故事新编》的“虚妄感”徐顽强湖北大学中文系(一)《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D,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  相似文献   

9.
评台湾女作家赵淑敏的小说艺术袁良骏赵淑敏女士是台湾著名的学者、教授,她的《中国海关史》、《吴稚晖传》等深受学界重视。十分难得的是,三十余年来,她在授课、研究之余,始终不渝地坚持小说、散文创作,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她的小说创作,尤其开辟了“教授小说”的...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散文的意义应该放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进行观照。贾平凹对中国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在于其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同时也在于其散文理论和散文编辑理念。贾平凹的“大散文”主张是中国当代散文美学的重要收获,这一主张改变了几十年的散文传统和流行风格,丰富了对散文审美内涵的理解,不仅具有汉语散文的文学史价值与理论价值,而且在散文创作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贾平凹对散文创作有着自觉的探索精神,其风格的变化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贾平凹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其散文创作在对小说与散文两种文体关系的理解上也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与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诸种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一直是处于被冷落的寂寞境地。人们都感到散文创作太不景气,以至于令人悲观地预言:散文是一种“多余的文体,必然灭亡”。但是,如果认真地考察一下散文创作实际状况,我们将发现,好的散文并非没有,散文这一文体也并不真是“多余的”,散文的命运归向还不至于如此悲惨。已有不少论  相似文献   

12.
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是一种繁荣小说创作的有益探索,其发展前景令人瞩目,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小说创作出现了散文化趋向,将散文溶入小说应当有所节制,不能丢弃小说本身的特性而盲目的散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无论来自“闾里小知者”之所造,还是出自文人墨客之手笔,都与历史著述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从其产生到发展成熟都深受着历史散文的启发和制约。不仅如此,有关小说的批评也深受史学的影响。历史学家评论小说和小说评论家以史学的尺度、标准与观念批...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散文思潮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海慧 《江汉论坛》2004,(5):109-11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下,小说、诗歌与戏剧的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人们眼中,只有散文相对沉寂。事实上,散文内部也经历了“形散神不散”、真实与虚构、“新潮散文”、“大散文”与“文体净化”、“文化散文”、“杨朔模式”与“重写文学史”、“学者散文”等一系列探讨及论争。有些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永远不会得出结论。但是,在探讨中,散文的文体特色、创作空间等都在进一步明晰,一向比较缺席的散文理论也得到了建设。在对资料的梳理与综述中,我们发现,散文创作及理论研究还是相对滞后的,它亟需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2022年的黑龙江儿童文学创作,秉持着儿童性、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创作底色,以塑造中国美好儿童形象为创作旨归。较之上年,黑龙江儿童文学的文体类型更为丰富多元,成长小说取得新拓展,动物文学“走出去”成果卓著,图画书、儿童散文等发展相对薄弱的文体取得新突破,整体面貌呈现文体均衡的发展态势,在主题内容、童书出版等方面彰显“本土化”自觉,“儿童文学的大庆方阵”等文学品牌建设如火如荼,展现了别具特色的龙江风貌。  相似文献   

16.
纵观肖红的散文创作,可以说,1934年底流亡到上海至“七七”抗战这段时间的创作最能代表其散文创作的成就,这阶段作品收在《商市街》、《牛车上》、《桥》等散文集中,这时期肖红散文创作走向成熟,形成了其散文创作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第一、注重细节描写。肖红散文描写以观察——捕捉——描绘三个环节的合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创作,无论从数量上做以比较,还是从质量上进行评说,都远远胜过建国后的27年,并且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和1992年至1994年曾经两度辉煌得令姊妹文学刮目相看。在这期间,最能代表散文创作实绩的是一大批亲历性散文,在今后的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创作趋向张振金九十年代的散文,默默地在突破和造新。它没有像小说那样有“新写实”、“新体验”。“新状态”之类新潮口号的鼓动,也没有像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那样,一篇作品可以牵动整个社会视听的轰动效应,而只是按照独特的个性去思索和反映变革...  相似文献   

19.
刘大概与方苞、姚鼐并称为“桐城三祖”。对于方、姚的散文,学术界的看法较为一致,而对于刘大批的散文,则历来争议颇多。褒之者认为其文章“卓然为国朝古义之冠”贬之者则认为其义“干理实有未足”,“意不克尤近”,清代邵辰在评价方、刘、姚三家散文成就I村说,“刘居其间,如蜂腰鹤膝”,章太炎更是毫不客气地称“刘大概是不足取”②平心而论,刘大棚的散文既不是“毫不足取”,也没有好到“国测古义之冠”。人们不同评价,原因很多,其小之一是原于对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持不同看法。如吴法络在《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脉认为:“大义…  相似文献   

20.
<正> 臧克家的全部创作,诗与散文始终是“双管齐下”的。在现代,自是“诗压散文”;在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后,却是“散文压诗”了。作为“诗人”,他受到的关注、研究较为充分;而作为“散文家”,对他的关注、研究就显得太不够了!话头自然还得从“现代”说起。从1925年到1949年,即从作者20岁到45岁这25年中,臧克家共结集、出版散文著作7部,它们依次为《津浦北线血战记》(通讯集,1938年5月)、《乱莠集》(散文集,1939年5月)、《随枣行》(散文、通讯集,1939年10月)、《我的诗生活》(回忆录,1943年1月)、《挂红》(小说集,1947年6月)、《磨不掉的影像》(散文,1947年10月)、《拥抱》(小说集,1947年12月)。除去两部“小说”集不算,也还有5部之多。臧克家的这些“现代散文”创作,在我看来独创性强,自成一格,丰富和充实了白话散文创作的实绩,具有多方面不容忽视的“文学史”意义:首先,表现在狭义的“抒情散文”自出机杼上。他擅长于“人物散文”的写作,《老哥哥》、《六机匠》、《悼》、《十六岁的游击队员》、《拾花女》、《我的先生闻一多》、《海——回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