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陶渊明思想是一个具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结构的思想体系,任何一两个简单判断都不能全面充分地把握其思想的本质特征。研究陶渊明思想首先要观察它的现实层面,进而要观察它的理想层面。现在我们来观察他的《桃花源诗并记》。关于诗和记的关系,有三种看法:一是“名隹江生”认为,“记和诗没有任何关系,是陶渊明在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的兴趣下所写的各自成篇的两篇诗文”。二是诗在前,记在后,写成“桃花源诗并记”,王瑶、袁行霈、唐满先主此;三是记在前,诗在后,为着突出记的地位,还归之传记述赞类,“并诗”二字用小号字标出,以示区别,杨勇、逯钦立…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充实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诗》是他晚年写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喜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写了一篇记。记实际上是诗的长序,能独立成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姊妹篇。《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散文。它通过渔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社会概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深刻地叙述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一诗一文,形式不一,主题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诗并记》(以下简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解放后,对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评价,一直存在着重大分歧。本文试图从《归去来兮辞》到《桃花源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作中,探讨陶渊明思想的发展过程,谈谈对“桃源理想”的初步看法。一《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是很清楚的。作者在此文的“序”中点明它作于“乙巳岁”,即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桃花源记》的具体写作时间则是很难确定的。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它是陶渊明的晚年之  相似文献   

4.
近来学术界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关系问题,持有不同看法。雒江生写的《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一文(《文学遗产》1984年四期)认为:“记和诗没有任何联系,是陶渊明在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的写作旨趣下所写的各自成篇的两篇诗文。”雒文褒记而贬诗,并肯定说:“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并诗》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其实主要表现在诗里。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评价《桃花源记》时,应该把它与后面的系诗区别开来,分别评论,不应该把诗与记等同,放在一起评价,而降低了记的文学价值。”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今谨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一) 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个个自乐的理想社会。其中,“秋熟靡王税”的思想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在陶渊明之前,还极少见有人用这样明确的语言,从根本上反对王税,否定君权。 与陶渊明有类似思想的,是比他稍前的鲍敬言。鲍敬言认为“曩古之世,无君无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笔者经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 ,认为 :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 ,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 ,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 ,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诗序体这一新型诗歌体式为审视点,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这一虚构文学的代表,以及陶渊明在诗序体创作中所获得的建树及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均进行了全新观照。认为诗序体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新潮,“艺术包装”成为唐代传奇作家们的创作时尚,均与陶渊明的这一艺术精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后,"桃花源"便成为诗歌表现热点。王维、韩愈、王安石的同题桃花源诗堪称代表。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桃源主题及表现方式皆出现重大改变,对此加以详细辨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对"桃花源"母题的发展、唐宋诗风及歌行体诗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陶潜的《桃花源诗》与记两相对照,明显地存在差异。如对道路的描写,记中为“阡陌交通”,而诗中为“荒路暖交通”;对衣着的描写,记中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诗中则是“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等等。据此,许多人对记与诗的关系问题提出许多的看法。笔者在此将提出并试图证明下述观点:第一,记原取自民间传说,其内容是已定的。而诗则是陶潜听说并记录了这个传说之后,在其引发下,又将传说变形升华之后的产物。而并非如人所说,是作者在不同时间里、不同情绪下写就的两篇各自无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他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后来被看成是独立的文章。这篇内容新颖,文学优美的散文佳作,虽只三百多字,却笔简意深,优美如画,饱蘸着作者的理想追求。陶渊明的时代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了,而这篇《桃花源记》至今仍流传不朽,这应该归功于《桃...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3.
一 更新观念 ,重新审读《桃花源记并诗》凡读过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并诗》的人 ,没有不交口称赞其高深文学造诣与思想境界的。尤其《记》不过五百字 ,便能把桃花源发现的始末、来历、景色、人物风貌、风俗制度 ,都明晰地描绘出来了 ,表现了作者朴素自然的文风。其写作的动机 ,不难看出是对当时所处的东晋黑暗动荡的政权彻底失望而描绘出一幅与之相对立的图景。对当时黑暗社会来了个极大的否定。全文表现出的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中世纪农民反对封建制度 ,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 ,其写作的思…  相似文献   

14.
研究陶诗者,总喜欢把《形影神》诗看作是批判慧远的《佛影铭》和《形尽神不灭论》的力作。其实,《形影神》诗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次自我阐发,比之《归去来兮辞》、《自祭文》、《桃花源诗并记》,尤能表示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谨就以下几个方面试作说明。 《形影神》不是批判佛教生死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记并诗》)是陶渊明创作上的一座丰碑,为历代陶学研究者所关注。然而,综合既往的研究,我们却觉得学者们对于《记并诗》在陶渊明思想史上的位置未予注重,同时对《记并诗》在他整个创作中的地位及创作方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就此谈谈粗浅认识和看法,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所描绘的桃源社会情景,引发了命途多时的中国历代文人的迷醉和向往,甚至前几年还有人兴致勃勃地考证说,桃花源实有其地户至于它的风格,一般认为是平谈自然产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愿意通过结构主义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一、题目的分析桃花源这个词组的函义不是桃花与水源二者相加之和,而是构成了新的语法实体,创造出全新的意义。桃花是美好的事物,是生的象征,美的象征。水源是溪流产生的原初地点,是溪水之根,象征着人类的起源。美丽的桃花不在公园庭院开放,而在河流源头斗艳,…  相似文献   

17.
《九日闲居.并序》是陶渊明唯一的一首吟咏到菊花的重阳诗,此诗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九日闲居》的分析,认为诗中"重阳"、"菊"等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寿考长年的渴求与企羡,而唐代诗人在接受陶渊明此诗的过程中,陶诗中那种企求长生的浓浓气息被逐渐消解掉了,代之而起的是另外的种种情感寄托和人生感受。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二:陶渊明诗中"菊"意象的开放性;佛教的兴盛与生命主题的消歇。陶诗"菊"意象的开放性使唐人对陶渊明重阳诗的接受背离本意成为可能,而佛教的勃兴与生命主题的消歇,使这种异变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不单单因为现实的境遇而兴起,反是充满了玄学意味。一是这种玄学意味与其哲学思想基础的分期与变化密不可分,从崇拜经学到服膺自然的思想分野,成为其诗歌中时间意识的玄学意味得以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二是《形影神》三首组诗中对生死观念的最集中表达,体现了陶渊明主张顺从自然之理,追求自然体道的生命观;三是《桃花源诗并序》中构筑的社会理想,代表着他对上古“羲皇之世”的希冀,是一种“笃意真古”的复古心态。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构建的"桃源理想",是他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理想的形成反映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独立的人格、鲜明的爱憎、高尚的情志、执着的精神,其精神理想不乏给后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20.
雒江生同志在一九八四年《文学遗产》第四期上发表了《略论“桃花源记”与系诗的关系》(以下称《略论》)一文,认为如按旧例把《桃花源记》(以下称《记》)和《桃花源诗》(以下称《诗》)放在一起,会影响《记》的文学价值,因为“文学界向来所批评的《桃花源记》的复古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主要表现在《诗》里”;此外,《记》和《诗》之间还存在着三个矛盾云云。笔者读后,未能释然,特陈述管见,以就正于作者和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