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地域民族性和对宗教文化的收容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概括了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细微”、“素雅”、“幽玄”等主要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契丹民族有着重要的响和作用。契丹民族尊孔子为大圣,接受儒家思想兴儒办学,兴礼立制,以德治国,纲常名教,提高了契丹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契丹帝国的振兴,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民族倡导儒风不及金元,仍保留着尚武习俗,他们吸收儒文化有着古朴 重实用的特点。他们在北方草原地区首开儒风,则加速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元朝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象的研究,在我国当代美学讨论中,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关于审美意识的民族特点,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构、表现、形成,以及融汇交流,更是少有涉及。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美学科学,这些问题应该提到美学研究的日程上来。 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传统,珍贵的艺术瑰宝,丰富的理论成果,不尽的审美经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所有这些及其总体特征,应该十分珍视,深入研究。 一、论民族审美意识结构 审美意识概说 “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理论中的概念来运用,应该给以明确的科学的界定。本文使用这一术语,是指人对外物的审美关系中,人脑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主观反映,  相似文献   

4.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形成民族审美意识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源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它是促进民族审美意识形成的最深层次的因素。 正因为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属于最深层次的因素,因而一般说来,它并不直接决定民族审美意识的具体样式,而是经由许多中介、桥梁、中间环节发生作用。前文所说种种元素,就是一些特别重要的中介。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民族长期受中国文明的熏陶,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识。但孤岛的地理条件,使它产生了与大陆文化不同的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的核心是来自神道的宗教观念。它与佛教思想、儒学道德观念相融合,产生了带有神佛、神儒精神内涵的传统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就契丹民族在文化上的民族性、地域性、同化性和多元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契丹民族为了民族的发展和延续,创造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由于地域上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它服饰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7.
色彩在民族审美意识中的符号性特征十分显著,它是民族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经验的结果,它与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宗教、心理、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历来研究屈赋楚辞者甚多。但从南楚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与屈原等人创作的关系上着眼的较为鲜见。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一下南楚民族审美意识与屈赋楚辞的关系。一、南楚民族审美意识是屈赋楚辞产生的大文化背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楚是我国一个古老的部族和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以前,即便从商周之际楚人建国时算起,到公元前223年楚被秦灭亡为止,先后亦经历了八百余年。楚在春秋初期开始强盛,到楚共王和楚昭王末年,疆域达到春秋时代的最强盛阶段,为春秋列国之首;而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兴耀千古的屈赋楚辞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南楚少数民族的审美意识的熏陶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南义民族审美意识为屈赋楚辞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大文化背景;第二,南楚在少数民族的音乐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和服饰审美意识等给屈赋楚辞的创作以巨大和直接的影响;第三,作为艺术美的物化形式,屈赋楚辞正是对南楚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总结。这两者的血缘关系还可从遗留至今的湖北穿插体民歌和田歌套曲中得到映证。  相似文献   

10.
11.
契丹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从其建立的辽朝到金元时期 ,几百年间 ,形成的汉契一体的大中华观念非常可贵。在金元时代 ,这种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更为突出 ,对蒙古统一全国及元朝的发展都曾产生积极影响。研究金元时期契丹人的民族心态 ,将有助于对这个民族的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12.
契丹民族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它曾经强大一时,建立了北方的辽王朝。虽然它统治的时期仅200多年,但它促进了北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沈阳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从契丹民族对沈阳古城雏形的建立、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古城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13.
从来的文艺都是民族文艺,“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尽管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但只要有创造能力,都会在自己的文艺中程度不一地表现出本民族特有色彩,形成独特民族风格。文艺的民族性,是民族灵魂在艺术天幕上的标志。然而,从理论上我们对此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问题的认识尚有简单化、片面化倾向,这对繁荣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显然不利。本文不揣冒昧,试就文艺民族特点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  相似文献   

14.
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哀"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不论是在优美的日本文学,还是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见这种审美意识的存在与影响。其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岛国固有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5.
日本拥有丰富的花文化,本文从日本的花文化出发,选出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花文化,阐释隐藏在背后的日本民族典型的物哀、顺从自然、素雅、高贵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6.
辽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学术界对于辽朝建立者契丹民族的研究甚多,如契丹族源、婚姻习俗、政治制度等都有论述。然而对于辽亡以后的契丹民族的去向问题研究相当薄弱。为此本文主从:一、内蒙东北及东北三省等地区的契丹人;二、华中地区的契丹人;三、长江以南地区的契丹人;四、随蒙古军东征高丽地区的契丹人等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蒙元时期的契丹民族的去向。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契丹是宇文鲜卑之分支,元魏以后,契丹族开始出现并活跃于祖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此时,契丹族尚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契丹国志·初兴始末》里记载:“……(契丹)有一主号曰歪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荒诞离奇之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契丹族先是以渔猎为其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依靠,后来逐渐地变为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活动了.到了北齐、北周时,契丹的游牧畜养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渔猎仍是契丹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这从《契丹国志·国土风俗》的记载里可以看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努力:我们鼓励学生拥抱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生要多观察多动笔,然而在做出了各种努力后,仍然不无遗憾地发现,每到作文时,学生仍然感到无话可写。叹息、无奈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作文历练的实质是什么?经过长期思索,笔者认为,作文应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是学生内心独特而细微的审美情感冲动物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积淀孩子的审美情感,并让这种情感成为孩子“言”与“意”互转的催化剂,使作文成为孩子精神家园中一种有生命的鲜活的灵奇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描述中国画审美意识及发展,阐述了中国画的历代发展历程,运用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审美方式比较出各自不同的绘画形式。最终我们仍需要精研传统,在世界文化艺术范围内汲取有益的营养,完善并发展属于自己的、又有民族性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20.
诗,肇始于特定的生产方式、文字思维和哲学观念,与其它艺术兼容互通,逐渐嬗变为核心艺术,诗性思维契合了民族的审美意识,诗学理论在长期的发展、深化过程中逐步抽绎为美学的枢纽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