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公民社会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建构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许多公民社会论者倾向于将公民社会视为自由、民主和解放的象征.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公民社会并非如此完美,它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公民社会有可能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公民社会有可能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文化为中轴,以尊重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为宗旨的社会自主领域。现代国家兼备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核心是公共权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各有其局限性,公民社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条件;政治国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淹没公民社会、背离公共利益、权力寻租以及政治合法性危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双向适度制衡和发展型互惠,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公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伍俊斌 《河北学刊》2007,27(6):64-68
现代国家兼备阶级统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核心是公共权力。公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轴的社会自主领域。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各有其限度,政治国家的限度主要体现在:淹没公民社会、背离公共利益、权力寻租以及政治合法性限度;公民社会的限度主要体现在:滋生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条件。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应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极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双向适度制衡和发展型互惠,形成政治国家能力强大、公民社会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王玉荣 《学术论坛》2012,35(8):42-46,79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由于个人主义对自我判断以及对个体利益的过分强调,这种理性逻辑的偏颇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个人主义与唯从主义之间的混乱与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结果,也是文化矛盾的产物。因而导致西方各文化流派之间纷争不断,人性、自由、平等、民主难以得到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5.
《法哲学原理》长期以来被视为黑格尔晚年保守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但近年来,该著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论是对现代性的诊断、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还是对社会正义规范的重建来说,该著作都显示出不可缺少的价值。德国哲学家霍耐特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是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互承认诸领域的规范理论纲要,其目的是克服主观自由的非确定性。在现代性视域中,黑格尔的法哲学不仅是对主观自由引发的生存论和社会学困境的诊断,同时也是对个人自由与公共自由的张力和复杂性的系统思考。黑格尔成功地解释了个人主义自由观及其制度化的局限性,并解释了从私人自由向公共自由过渡的必要性,但他没有成功地把自己在伦理概念中阐发的交往自由原则贯彻到理性国家概念之中,因而错过了从民主方向解释公共自由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自然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和渠道,使公民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政府要在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民主政治的精髓应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去保护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财产权、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信仰自由、迁徙自由,等等.民主政治的最低目标是保护每一个公民的生存权,即用法制禁止任何集团或个人非法伤害其他人的生命.从人类政治史看,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最文明的政治制度.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根本标志应是超越了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在稳定的文明社会中,人们遵纪守法、彼此协作,在发生利害冲突时,也按一定的程序通过说理去解决矛盾.所以在文明社会中,文明的人必须是讲理的人,不文明的人就是不讲理的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概述民主的内涵出发,阐释从小国治理到大国治理的演变在政体形态上表现为民主政体的确立,说明宪政民主的本质——我们对民主可以期待什么和不必期待什么,分析在宪政民主的框架下公民身份的内涵之意——公民服从的义务。在大国治理的框架下,以个人自由为价值内核,公民角色经由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从全职公民到兼职公民的转变。厘清民主的内涵、辨明公民的角色对于理解和把握当代宪政民主框架中的政治冷漠、消极自由现象有着现实的意义。消极自由亦是一种公民权,现实的、切实可行的民主须承认民众的局限性,同时对民众保留持久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主张的参与式民主理论与中国儒家先哲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虽出于不同的时代,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对于伦理价值和社会性交往的宣扬,这对建构现代民主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为它是克服当今西方基于个人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原子式个人主义民主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民本思想对调节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实现现代社会和谐和个人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用儒学的话语和思维模式阐释了民主观念。他将民主理解为“承认旁人”的精神态度,认为它与儒家的忠恕之道具有相同的精神实质,是践行于人伦关系中的一种道德情理,平等、自由都由这种道德情理推演而来。他所构想的理想的民主社会,是一个由贤人领导的、以道德情理维系的、以教化统摄政治的礼俗生活共同体。梁漱溟的民主观念是立足于本土文化消化吸收外来观念的一种尝试,这虽然把握到了儒学与民主的某些共性,却又摒除了作为自由主义民主根本基础的个人主义和权利观念,回到了儒家将政治道德化的传统思路上去。  相似文献   

11.
公民身份理论内涵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艳霞 《人文杂志》2005,1(3):144-149
公民身份是当前政治学理论界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公民身份的理论内涵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阐释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各国重大政策和制度设置的理论背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涵义丰富的概念系统,公民身份在理论上统合了公民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和参与行动,在政治实践中包含了公民的市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在理念上体现了自由、民主和公平三者的矛盾与统一。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在《万民法》中凭借可行的正义原则,在公共理性状态下推论万民法的公共理性也就是人民社会的公共理性,它由宪政民主体制的一系列正义的自由原则所给定,并由公民的慎思、自由社会的善总念、公共社会的基本利益等一系列的基本理念所构成。在捍卫人权的基本维度上,作为世界社会基本结构的万民法,其内涵表现为:万民法的政治正义基本总念、万民法的社会契约总念、万民法的自由平等总念、万民法的公共善总念、万民法的宽容总念。罗尔斯的公民伦理思想,作为自由民主社会的公民之间接受正义体系的基本原则,它倾向于在人民社会根本民主原则的引导下按正义感的能力与善总念的能力行动。  相似文献   

13.
政治与行政关系的政治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与行政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政治化行政时期 ;二是行政非政治化时期 ;三是行政再政治化时期。从政治哲学角度看 ,它们分别是对政治生活中三个基本逻辑问题的价值定位过程 :一是谁统治问题 ,对应于前工业社会的自由民主取向 (自然法中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强调政治自由 ) ;二是如何治理问题 ,对应于工业社会中的效率民主取向 (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哲学 ,强调经济自由 ) ;三是如何治理得更合理问题 ,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的大效率民主取向 (平等、公平至上的新自由主义哲学 ,强调行政的社会责任 )。通过这种分析 ,以启示工业化进程、后工业化环境下我国政府功能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卢梭以自然教育思想以依托,试图构造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在自然教育思想中,他特别突出了受教育者自由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等意识的培养。具有这些意识的新“人”,无疑正是民主社会所需的民主公民。为此,卢梭在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依据民主原则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主流形态是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对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过度强调导致了政治参与水平下降等诸多民主社会的危机.发端于托克维尔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所针对的就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市民社会是指各种非政治制度(包括家庭、教堂、邻里、公民团体及各种志愿社团)所置身的那个社会部门,其特点是,这些社团通常都是自愿的、可以自由进出的.市民社会的繁荣有利于培养合作、信任、妥协、忠诚等公民美德,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运作.不过,市民社会理论本身也存在着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表达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它的充分保障可以使立法更民主、科学和理性,促进和维护司法公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使公民更自觉地守法,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表达自由的实现要以保证知情权为前提和基础,要有宪法和法律、司法的保障,并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民主政治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且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充分表明公民教育是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由此可见,公民意识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而且影响到各方面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当整个社会大力建设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时候,必然要求每一个公民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民主法治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当家作主意识,等等,这也正是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从而显示出公民教育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谢姝玮 《理论界》2013,(10):79-81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公民自治权的实现能力和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真实的人权状态和民主程度,尤其公民社会(非政府组织)的活跃与理性发展是实现国家宪政的基石.笔者以城市居民自治为视角阐述公民自治与民主宪政的关系及自治内涵,分析我国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笔者从立法完善、重构自治组织结构、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关系、整合业委会和居委会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以期对推动公民自治权的实现,推进我国宪政进程尽自己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不服从是民主政治社会中一种非法社会行为,既不同于各种形式的合法抗议,又区别于革命和一般违法犯罪.它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或作用,但不会破坏法治和导致无政府状态.相反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手段,不但拓宽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渠道,而且对法律的良性发展、法律实质正义的实现以及法律形式缺陷的克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协商民主改变了代议制民主重视自由而忽视平等的传统,重新强调公民对公共利益的道德和责任,倡导积极的公民精神和公民参与意识,强调在社会政治层面加强公民与团体间的平等对话与合作,强调通过追求和实现理解的交流来寻求合理的替代,并作出合法决策。从某种意义而言,协商民主理论似乎可以为公共治理应对困境提供一些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