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明心学美学蕴涵着传统中国乃至东方哲学美学的深层智慧,"本体—工夫—境界"是其内在的理论构架。本体工夫论是切入阳明心学美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传统与当代的统一、东方与西方的会通、本真与本心的辩证构成该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研究内容则从四个方面切入:其一,从宏观的角度,历史和逻辑统一地考察阳明心学美学形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其二,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阳明心本论美学的逻辑结构及其独特的审美本体与工夫论思想;其三,从比较的角度,深入地透视阳明心学美学及其本体工夫论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理路的不同;其四,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地分析阳明心学美学对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先秦道家论"道",主观上并非为了论文谈美,客观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美学意义.老子从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他的道论思想,他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命题内孕育了许多文艺观点和审美问题.庄子道论主要着眼于主体修养,从心理、生理学角度作了深刻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体道的境界联系起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论道,为哲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转向美学范畴中的"道"本体论提供了可能,滥觞为"道"为本体的道家美学.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21,(1):75-81
冯友兰以觉解为视角,以人生意义为线索,重构传统美学领域的境界论,将其创造性地用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阐发。在此基础上,他做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划分,由此构成其后期人学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但是,其境界论背后依托的是新理学的实在论,在思想方法上又采用了西方哲学的概念分析,它们与中国古代境界论的基本精神难以真正融合,这就使得他打开境界论视角的同时错失了对境界之为境界的进一步追问,在相关问题的阐发上有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4.
基于本体工夫论的阳明心学包含着深刻的美学智慧 ,其心学美学以“良知”为本体境界 ,以“致良知”为本体境界澄明的工夫 ,最终指向是人生理想境界的落实与圆成 ,本体———工夫———境界即是阳明心学美学内在的逻辑构成。阳明心学美学对生命境界的执著追求和对本心独知的鼎力高扬对中国当代美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达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诗味说理论.而诗味论在不同的时代又具有不同的内涵.经过钟嵘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味说",苏轼的"至味论"三个阶段的发展,"诗味论"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及美学把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新理学虽然不能作为美学体系来对待 ,但其哲学范畴往往又与美学范畴有着丰富的联系。新理学的最高境界是同天境界 ,它有两个基本规定 :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个体体验的工夫 ,这两点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规定。本文从大全、觉解、同天境界等范畴入手 ,论述新理学境界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一般以本体、境界、工夫为理论重心。在儒学德性修养理论体系之中,本体、境界与工夫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存在着两种工夫理论,它们体现着阳明心学德性修养论的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两种工夫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解本体、境界、工夫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真德秀的工夫论中,主敬作为"百圣相传"的"圣门心法",是修养心性的根本工夫。而主静一方面指敬贯动静之义下的"静时之敬"与夜晚之时的主敬工夫,另一方面又含有以静时与夜晚之时的主敬工夫为根本的意蕴。这样,他就将周敦颐的主静说纳入到主敬工夫的意义结构之中,形成了其"合敬静为一"的工夫论特色。就其本质而言,这种涵摄主静之义的主敬工夫既不是牟宗三所谓的对于实然之心气的外在的空头的涵养,也不是对于实体性之超越心的逆觉体证,可谓是宋明理学中一种特殊的工夫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蔡子谔 《河北学刊》2001,21(5):46-50
董仲舒以"天命"论、"阴阳五行"说为其哲学认识论的,以"服制象天"、"象天之德"为其方法论的,以"爵弥盛者文弥缛"为其服制文饰法则等的服饰美学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不可移易的"礼乐文化"的规定内涵和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倾向于以"境界"而非"意境"来概括词美之本,并以"大词人"与"真感情"作为"境界"营构的基本要素.这些审美取向呈现出与唐以后中国古典诗论的艺术品鉴论有所区别的人生美学情致,是中国现代美学与艺术人生精神的重要始源与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学科的意义上说,美学是"援西入中"的产物。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与学科建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长期存在,使得中国美学严重缺失自身的原创和面向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度。事实上,中国美学有着自己深厚的人生论传统,它扎根于中国哲学的人生情怀和中华文化的诗性情韵,自老孔庄等先哲发绪,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之理论自觉,初步建构起以审美艺术人生动态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物我有无出入诗性交融的审美境界观等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式美学话语和审美精神,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美育功能和人文向度,并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有所承化。人生论美学的民族传统,有别于西方经典美学的学理特质,是中国美学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对于这一宝贵资源,今天我们应在中西古今融汇的广阔视野中予以发掘传承、弘扬推进,推动当下中国美学的理论原创与学派建设,形成与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引领当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引领国人生活实践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何捷一 《江汉论坛》2004,1(11):11-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的理论(简称"同时发生论"),以及他们晚年对俄国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简称"跨越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我国学术界对"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有着众多的研究与论述,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解读这"两论",说明"同时发生论"和"跨越论"的真正理论内涵,澄清在一些问题上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王彦耘  王晓霞 《阴山学刊》2006,19(2):125-128
杨森茂先生美学论著<艺品论稿>中的"视象诗情"美学观,隐含了深刻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提出"把物象的表现与诗境的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主张以"情感"打动人,以"意趣"摄人心魄,凸显了他对近现代美学学科的审视与人文走向的敏锐思考,是对我国传统美学创造性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维和内圣之维的开拓,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各层面深化儒家义理精神。就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建构以及理气心性的圆融而言,"北宋五子"和朱熹之学对儒家这一理论范式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邵雍的"先天之学"和周敦颐的"太极"说,是为儒家道德精神确立形上依据的一种重要尝试,代表着理学思想的滥觞,不仅如此,周敦颐的"诚"论还一改汉唐儒学宇宙论的铺排,开始了儒家心性本体化的思考,由此重新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张载的气本论哲学是儒家本体论建构的真正开端,而其划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主张则是理学范式下典范性的心性论成果。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北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刘明武 《学术研究》2005,(11):58-66
研究经络的发现,不能仅仅就经络论经络,应该将其放在整个中医文化里来认识.讨论中医文化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医文化,而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里来认识.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以中国哲学论中医之术,是本文的研究思路.一种文化背后,隐藏着一种思维方式.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产生在同一思维方式之下,这就是"以道论之"或"以一论之"的思维方式.本文的目的,不是在叙述"祖先创造了什么",而是寻找"祖先发明创造时的思维方式".如果优秀的子孙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应在祖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莫先武 《社会科学家》2012,(2):137-140,144
意象不仅是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现代美学的核心范畴。从王国维的境界说开始,经过朱光潜的情趣说与宗白华艺术境界的阐释,以及蒋孔阳先生的"美在创造中""多层累的突创"等实践创造论美学,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夏之放的艺术意象元范畴说,顾祖钊、童庆炳的文学形象三至境之一论的发展,至朱志荣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意象创构论美学。意象创构论美学由表层的本体论、构成论、创构论、特征论、风格论五大板块与深层的生命论构成,并通过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超感性的思维方式,将表层的意象创造与内在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有效沟通,既使得意象的艺术创构有了生命的灵动而有了价值的根基,又使得生命意识因艺术意象的介入而获得了感性的形式,使得意象的感形式与生命意识获得了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18.
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因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而建构起他的"道与心一"的宇宙本体论,由此决定了他的心性气质"各有利钝"的人学本体论和"明心穷理"的功夫论,并且最终决定了他的"求其放心"与"集义工夫"相结合的本体功夫论.  相似文献   

19.
慎独作为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宋代理学和心学对其各有阐发。朱熹将《中庸》中的慎独和戒惧解读为两种工夫,慎独是已发之后为善去恶的工夫,戒惧是心存敬畏、主敬存养的工夫;张九成认为慎独与戒惧相同,都是对天理本心的体认,是一种直取本体的工夫路径。二人慎独思想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理学和心学对本体理解不同。朱熹之"性即理",是寂然不动的形而上本体;张九成之"心即理",是贯穿形上形下、已发未发的本体。因而朱熹的工夫论中必须要有心的思维作用,为学与主敬并重;张九成的工夫论中心即本体即工夫,以心识心。朱熹与张九成慎独思想的差异,正是心学与理学工夫论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20.
虽然《周易》与《中庸》在周子的体系建构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所不同。其中《周易》在周子的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本体论的作用,如他以"太极"作为"诚"的依据,而《中庸》则在其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心性论与工夫论的作用。如从心性论上说,无论是"诚者,圣人之本"还是"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主要都是以《中庸》为基础而进行立论的。从工夫论上说也是如此,"立诚"与"至中"的修养工夫显然是基于《中庸》而立论的,而"主静""知几""立志"都是围绕"诚"而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