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麦籽 《家庭科技》2021,(9):19-20
外表整洁,内在凌乱 大部分人都只注重物品外在的整洁,而忽略了内在的整理.他们大概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花时间清洁卫生,至于那些放置在桌子上的物品,他们的应对措施是"塞",不管有多少物品,他们都通通塞进柜子、箱子内,然后封好关上柜门,仿佛整个家瞬间变"整洁"了. 柜子、抽屉虽然外表看着干净整齐,但是打开后却是乱糟糟的.例如,厨房每天都收拾得很干净,但是拉开抽屉想找一件东西都要翻箱倒柜很久.这类只关注外表整洁的人,其实陷入了"干净的乱"这一误区.  相似文献   

2.
颜色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语言都会尽力去表达出颜色的千变万化.在英汉语中颜色词除了能表示颜色的本义之外,还具有许多其它引申的意义,众称"颜"外之意.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有很大差别,但它们均可用颜色来表达情绪和健康状况,同时颜色词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相似文献   

3.
说起航天技术,很多人都会觉得高高在上,是太空里的事,离日常生活很远,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许多航天技术早已"下凡",它们有的被我们穿在身上,有的被我们踩在脚下,有的则被我们吃进嘴里……总之,你以为的"遥不可及"其实早已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尽管事实与价值并非绝对对立,但它们仍是有区别的.从"是"到"应该"没有直接的(演绎的)逻辑通道.在演绎逻辑的范围内,"自然主义谬误"是不可反驳的.逻辑经验主义否认道德判断的合理性的错误在于坚持狭隘的合理性观念.如果不固守演绎的"推出",就可以用"是"说明"应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一生,除了要经历和演绎故事之外,还要去听、去看很多故事,而这些听来的、看来的故事大都和自己无关,但总有一些故事会刺痛你.  相似文献   

6.
论"三言""二拍"的情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特 《江淮论坛》2005,(3):145-149
"三言"二拍"非常关注男女两性关系问题,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情爱观一方面严厉批判各种性错乱和性放纵行为;另一方面对男女之间正常、健康的情爱持肯定态度.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既是小说作家对时代风气所作出的反应,也寄寓着他们对两性关系问题的严肃思考男女之情是天然的,应该得到承认,但又不是纯粹的个人性行为,必须受道德理性的规约.此外,从个体生命的角度出发,人的情欲还应该有所节制.对于两性关系问题,冯梦龙、凌漾初在欲、情、理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他们的情爱观代表了晚明文人进步的情爱理想.本文通过作品--时代--作家这一线索对"三言"、"二拍"的情爱观作一比较细致、深入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陈德荣 《学术论坛》2007,30(6):191-194
对日语格助词"に"和"ガぅ"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在表示起点时,在信息来源、租借、授受关系中的得到等场合可以互相替换.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表示动作移动的起点时不能替换;在表示授受关系中的得到时,"に"和"ガぅ"替换后,说话者的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了"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绝对命令.在这里,每个理性存在者都是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存在,不是他人随意使用的工具.这条道德律令被誉为道德形而上学最崇高的论断.然而,如何理解这一道德律令的意义,至今仍是争讼不已.批评者认为,在康德现象与本体二元论中,作为目的的人不可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只是抽象的先验的意志或理性主体.从这样的人的概念出发,"人是目的"命令与可普遍化绝对命令一样都会陷入"实然"与"应然"的二元对峙.这种批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康德同样也提供了超越这种对立的可能性,这就是他的德性义务理论.康德强调,以人为目的就是以人性为自在目的,而德性义务就是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德性义务论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康德伦理学二元论和形式主义局限性.因为"人是目的"不仅包含着对人格独立性的尊重,而且也意味着必须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过一种自主、充实和完满的生活.这一思想已经蕴含着马克思后来阐发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10.
翻开古代文学作品,常有"红颜"、"红粉"、"红袖"、"红裙"等词语出现,它们都指代美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语的组成都带着"红"字,而女子的衣饰穿着也喜用红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雨果·德·加里斯预言:21世纪科技所产生的"高智机器"的智能将比人类智慧高出不止2倍或者10倍,而是万亿个万亿倍,那就是真正神一样的东西.在今日的地球上,尽管蚊子是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极其复杂和不可思议的生物,但人类常常轻易地杀死它们,因为我们从来只把它们看成一种有害的生物.  相似文献   

12.
离开家去上大学,是生活中的重大转变,也是学习新技能、不断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大学生会接触新环境、结交新朋友、面临新挑战、拥有新体验,大学里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情况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难以处理。轻度的心理问题和苦恼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大约有15%的学生会出现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如果不纠正,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杀人事件。  相似文献   

13.
"民族"或"族群"的权利究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或相对性的存在,还是"天然"、"客观"、来自于"民族原初性"的本质存在?如果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并且不分条件、情况、层次地去追求绝对的"民族自决权"和"平等权",那对于建立和谐的族群关系、对于国家的安定,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而且这注定会将各族群人民陷入相互仇杀的万劫不复之境.  相似文献   

14.
壮族先民"骆"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及其先民的称谓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骆人、僚人、僮人."骆"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以东汉时期的"骆越"二征举兵反汉最为著名,以后逐步弃用.有学者认为"骆"是壮语山地"弄"、"峒"的衍化,也有学者认为"骆"是壮族先民图腾部落"鸟"的壮语言译等等.笔者认为"骆"是壮族"竹","骆"人是竹为图腾的竹部落,但"骆"后来演化成了一个大的族称符号.从"竹"来解读"骆"的本意,也许会发现壮族先民存在过一个原始竹文化盛行的竹器时代.  相似文献   

15.
沈阳先生在"基督教正义一元论的实现"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虽然可以理解,不无积极意义,但有三个大的方面仍然值得商榷:一、基督教教义与宪政理论虽然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由此把两者用线性因果关系捆绑在一起,以基督教教义去证成宪政政治正当性、真理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二、基督教及其教会组织对此岸世界宪政政治实现的促进,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利于权力得到有效制约的政治文化环境,而不是它直接卷入现实政治、积极去从事激进政治运动;三、宪政政治体现的正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底线性的和"消极被动"执行的世俗正义,它和由某种意识形态或宗教教义规定的,带有真理性的"普遍秩序"与"普遍价值"是很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论康德的“先验幻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认为,当人们用有限的东西去规定无条件的无限的绝对的整体时,就会产生"先验幻相",这在人类理性思维中是必然的和不可克服的.正因为如此,康德的"先验幻相"揭示了人类思维的矛盾运动和生命力.这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现代人的思维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从而体现了其内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家庭科技》2004,(3):19-19
用大号旧T恤自制衣套 衣橱里的换季服装,需要细心收藏,尤其是冬季穿过的纯毛大衣,虽说经过干洗店的处理,但是挂在衣橱里时,最好还是能为它们套上防尘套。千万别用普通的塑料袋去套,因为塑料袋不通风,容易聚积湿气.反而会损伤衣物。市售盼防尘、防潮收纳套虽好,但这满满一橱的衣物恐怕得花去不少钱。其实,你还有更好的选择,不妨利用家中男士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定位的"两难困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金来 《学术论坛》2005,(9):187-189
在农村教育的实践运行中,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农村教育定位于"应试"具有合理性.但是,教育理论界大部分学者严厉批评定位于"应试"的农村教育,认为农村教育要定位于农民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要使农村教育同时具有"应试"功能和"生活"功能,就要改革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建立恰当的教育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留义  石红英 《理论界》2006,1(12):166-167
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和谐、要发展,更要以人为本。发展需要科学,但宗教在现阶段的存在是不容改变的事实,科学对人的意义并不意味着武断地去消灭宗教。面对我国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做的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客观地去把握科学与宗教的存在,从而为人的真实存在创造一个可能的生活空间,并且从它们的存在中提取属于人的那份意义和价值,因为人就是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说科学和宗教在现实这个境域内是可以有一定的对话的,但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相似文献   

20.
常有这样的说法;“只要有钱,哪个不会穿”。这话有理,但不全对。细想,在我们周围确有生活宽裕却穿得贵且俗的人。因为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要追求情趣,是需要以文化素质为根基的。那些会穿会扮的人大都会买又会看。起码会“四看”: ——低头看。低头看看自己的体型。许多人买衣服总是仰头看,见模特穿的样衣漂亮高雅,就也去买一件,可到家一穿傻眼了——根本不是那回事儿。因为模特都是艺术化的标准“人”。每个人都应牢记自身的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