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昊  王宁 《河北学刊》2022,(4):126-133
孙犁“最喜爱”的抗战小说以冀中平原和太行山区为背景,具有鲜明的乡土色彩。而乡土色彩中包含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呈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战的需求。在抗战风云下,乡土的风物、习俗以及文化性格生发出新的内涵。孙犁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离不开乡土文化赋予的力量与风采。他的小说诗意地呈现了抗战时期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在194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孙犁将时代性与乡土文化相融合的创作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丁帆 《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36-139
废名是前期“京派小说”的中坚作家,其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牧歌”和“乡土抒情诗”,这与他的文化价值立场和叙事风貌有关。在小说叙事上,废名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的先河,而其田园归隐情结这种反现代的审美现代性的文化追求也具有“先行性”。这就是废名“田园诗风”的乡土叙事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来中国乡土小说主题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乡土小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百年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这百年中国政治文化的生动纪录.从"五四"时期的批判启蒙、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救亡,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歌颂新时代,再到新时期以来诗意的回归,随着时代中心话题的变化,乡土小说也经历了多个主题的变更.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充分展现了社会发展变迁进程中伦理视角下人对乡土家园意识的多样化姿态,通过三重意识的并联,表现出作家小说叙述复调手法的创新。家园意识的多重复调表现为:一是从乡村走向城市双重身份下对家园意识的冷漠者;二是长期身居乡村家园意识的守护者;三是生长在农村又不甘于乡村生活的当下年轻一代,成为乡村家园意识的矛盾者。贾平凹在其作品中从多类人物视角多种层面阐释乡村家园意识,表现出乡村人物的丰富性,及乡土伦理变迁中人的家园意识的嬗变,同时也表达出贾平凹的乡土困惑感。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大陆沦陷区的乡土小说虽立足于表达"与现代民族主义有深厚关系的政治性乡愁",客观上却倾向于呈现传统文化的诗意,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更为明显,并因此带有独特的审美价值.40年代沦陷区乡土小说创作表明,对曾长期浸染在封建文化传统中的中国而言,文化认同是双刃剑,它既能标明区别于"他者"的身份,也极易引向民族自恋的审美倾向中去,弱化对民族文化中的惰性因素的审思.40年代沦陷区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并不明显,一方面作家们并没有能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发展出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国家理性;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作家对城市化进程的排斥,留恋于乡村文化中.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 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是发 展变化的,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欢乐—忧郁—困惑—绝望—超越的过程。   相似文献   

7.
肇始于语言变革的文学革命催生了中国的乡土小说,因此,中国乡土小说的基本形态与新的语言载体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学语言变革的目的决定了早期乡土小说的体裁选择,文学语言变革的实践确立了早期乡土小说的议论风格及悲剧模式.同时,在以现代性和科学性为追求的语言实践中,早期乡土小说作者摒弃旧式文人叙事中自我把玩的文字和技巧,吸收、借鉴中外小说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形式、技巧和观念,从而创立了中国乡土小说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蔚为大观,其题材丰富多样,而以"革命"、"家族"、"文革"和"抗战"等最为突出,这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诉求相关,并因此透露出浓郁的时代焦虑。在重写乡土历史时,作家们也感到难以摆脱既有的乡土"历史叙事"传统尤其是"十七年"和"新时期"传统的影响。在现实与美学的双重焦虑中,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历史叙事"有了诸多新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0.
李国春 《云梦学刊》2006,27(4):102-104
<怂恿>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矛盾的展示,深刻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与文化,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国民忧患;小说构思巧妙、布局严谨,乡土语言运用灵活而不晦涩,体现了彭家煌乡土小说的独特风格,是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1.
邵明 《晋阳学刊》2006,(3):106-109
“新乡土小说”以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往返于城乡两域的农民为表现对象,描写的笔触广涉城乡,从而扩大了乡土小说的叙事空间;由于作家的文化价值立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移不定,所以这一创作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价值含混的特征;“新乡土小说”的价值困境表明,只有充分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汇,才能在准确把握当下的基础上提供关于未来的明确想象。  相似文献   

12.
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迟子建与乡土抒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万鹏 《东岳论丛》2001,22(4):129-131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具有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以儿童视角为叙事角度 ,重彩涂抹故乡的地域风情 ,深情地开掘乡村世界的人性、人情。同时 ,她又以女性化、个人化的目光 ,审视故乡风土民情中的温柔静穆之气 ,以辛酸的温情取代诗意化的人情美与人性美 ,传达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对自然和人类本真状态的感悟与体验 ,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审美视域中的乡村世界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新作《秦腔》,与他过去同样以故乡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有了更多的思想冲力和深度。小说直面逼视当下乡土生存图景,同时为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唱出深情的挽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写实的笔法忧思乡土生存又运用了现代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黄飞鸿、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叱咤于中国和美国好莱坞银幕的功夫巨星已成为中华武术、中国民间英雄的标志.有关洪拳大师黄飞鸿的武侠传奇叙事活动在岭南、港澳、台湾、东南亚、北美的传播历时百年,成为和新派武侠小说及影视系列、霍元甲小说及影视系列并列的三大中国现代武功文化叙事系列之一. “特型电影艺术+学术性+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特征使黄飞鸿叙事活动兼具元甲系列民族与时代主题和小龙系列跨国文化沟通之长,而避免了元甲题材在海外传播相对不广与小龙题材乡土民俗趣味甚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兴阳  丁帆 《天府新论》2013,(3):150-155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流动农民”叙事,是最引人瞩目的叙事现象.乡土作家作为叙事主体,其不同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叙述选择,使被表述的“流动农民”及其流动经验和城市体验呈现出斑斓驳杂的文化色彩与复杂多变的精神向度.如何理解和评价现代城市文化与前现代的乡村文化,如何理解和评价“流动农民”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意义及其各种悖谬,所有这些现实矛盾与疑问,都给中国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带来了价值选择的巨大困惑.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学术研究》2013,(1):151-154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乡土小说不仅参与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整个发生、发展的建设过程,而且以其独特的乡土想象、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和言说方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提供了拓展乡土文学创作空间和叙事空间的新的可能性,显示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叙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叙事结构深入研究后认为:传统线性结构开始新的突破,而一些颇具先锋意味的空间叙事结构试验开始出现(如散文体、词典体、方志体等),探索中的成就与不足影响着乡土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 世界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等层面对溪镇人的生存状态作了充分展示。通过对 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丁帆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7,4(1):128-132
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花淀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跨时代"的文学流派之一.他们的乡土抒写,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其内在精神蕴涵,既有传统美德的承传,又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叙事形式上,承续京派乡土抒情小说传统,善于在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中,创造清新明丽的意境,形成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审美形态在其流派活跃的年代,始终处在主流话语的边缘;而在其流派沉寂的年代,却又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小说有着大量的回忆乡土的作品,这也是现代小说的一个主要主题形态。回忆乡土有着复杂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对故乡的回忆是作家的根的追寻,在回忆故乡的小说中总有一种乌托邦般的牧歌情调,但是作家们也写出了故园乌托邦被现实挤碎的伤惋。另一方面它是作家们文化焦虑的一种表征,同时也是他们自我认同的努力。对故乡的回忆也是一个牧歌图式的建构与消解过程,在表现着现代作家对根的追寻与失落的同时,也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表现了对牧歌般的中国形象的诗意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