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空间阐释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变迁的演变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空间与社会的辩证法,是指空间与社会处于一种相互建构的持续的绵延状态.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独立的社会空间,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基础是建立在"社会不流动"这一前提之上的,这一特征也导致空间生产的凝滞与内卷化.1949-1970年代的乡村社会是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空间形态,新政权为了追求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通过实施各种空间策略,使新政权的意识形态渗透进了乡村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乡土社会空间建构为同质性的政治空间;另一方面,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即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导致城乡社会空间被割裂.考察1970年代肇始的大规模乡村社会流动,以及伴随着的空间转换、"时空抽离"过程,可以梳理出空间的新的形态与形式,以及不断变化的新的空间重组和危机.  相似文献   

2.
顾慧君 《理论界》2010,(9):186-188
本文试图通过社区空间尤其是公共空间上的不同与差异对于社区中社会资本的培育和积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即以社区空间这一视角考察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聚集过程。本文从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回顾中,从理论上梳理和归纳了社区公共空间影响社区社会资本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功能"解释与"意义"解释两个基本理论框架。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在理论意义上加深人们对于空间如何影响社会资本聚集过程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理解,在实际意义上也对于社区设计以及社区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化和旅游的空间区隔是制约文旅融合发展的瓶颈。只有进行空间重组,才能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支撑旅游,以旅游带动文化。展示空间、体验空间和情感空间是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三维空间体系。乡村文旅融合空间重构需要延循在地性、情景化、数字化和产业化的路径,进行场景设计、项目运营和技术赋能,将乡村打造为乡村文化的展示空间、乡村生活的体验空间和乡村情感的生成空间,从而推动乡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乡村振兴添翼铸魂。  相似文献   

4.
论社区文化在发展社区旅游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社区旅游过程中,社区文化能为社区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提升社区旅游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社区旅游环境以及引领社区旅游的规划与发展。要进一步发挥社区文化在发展社区旅游中的作用,应提高对社区文化功能的认识,为社区旅游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旅游的可参与性;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内涵,提升社区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合理开发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既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需要最基础的平台,也是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活动的场域,渗透着复杂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在我国社区建设和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形塑社区形态最重要的三极力量,三者力量的非均衡容易导致社区空间利用的无序状态,而通过培育社区组织对社区空间进行再造是解决无序困境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和谐发展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是社区和谐建设的必要条件,对拉动社区经济发展及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社区资金缺乏,人员素质低下.乡村旅游缺乏统一规划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政府必须起到引导和管理作用,经营者应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社区应该在多方面参与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乡村旅游才能和当地社区共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土社会本是一个由多元公共空间造成的集合体,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形式对村庄政治、社会、文化乃至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以迪庆藏区德钦县奔子栏村公共文化空间——“拉斯节”的个案研究,阐释这一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在乡村秩序建构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在乡村地区特别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中,实现内源性公共文化空间与外源性嵌入式政治公共空间的交融互构,为更为有效的乡村治理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化绝非是静止不动的,等待学者阅读的“死去”文本.那么如何以动态的观点借鉴新文化地理学的框架重新解读徽州文化?文章构筑了实体文化空间、经济文化空间与符号文化空间三个层面的研究框架.实体文化空间表现在:徽商在新安江流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本体营造聚落民居,在新安江流域营造水口园林形成独特景致,在离居地中心营建私家建筑园林形成园林空间的异地移植.经济文化空间表现在:徽商重视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的空间回流,在内外交困中历经兴衰的时空转折,并且比较了徽商没能复活的不同经济文化空间.符号文化空间表现在:徽州山水画创作和积累,在纸上再现徽州文化符号.徽商影视剧在荧屏上再现徽州文化符号.最后讨论认为这三种文化空间共同构建了复合的乡村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住房商品化与社区空间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商品化本质上是建筑业生产的空间商品化,房地产商开发商品房住宅小区过程就是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伴随住房商品化及社区空间生产,以房地产商和物业管理公司为代表的市场力量渗透到社区中,导致市场与社会关系紧张。社会学对社区的研究必须超越现有社区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更加重视从"市场与社会关系"角度对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琪 《社会科学家》2022,(9):142-148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近年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在中国乡村逐渐兴起,艺术以丰富的面相在回溯传统美学、复兴传统文化,多主体参与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贡献力量。文章从乡村文化基因的美学基础、农耕文化根脉的思想基础及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现实基础三方面入手,探讨乡土传统的生存智慧、提取农耕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邃晓乡村文化振兴中艺术参与的内在机理与现实意义。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前提条件一定是扎根文化遗留的乡村沃土之上,既不偏离乡土社会内部结构,也不能脱嵌于现代商品经济的现场之外。首先,深入理解乡土社会文化传统是每一位乡村建设躬行者的首要关切,艺术可在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激活与乡土社会关系主体构建两方面参与乡村建设的文化调适;其次,乡村为艺术参与提供了审美创造性转化的更多可能,提出了乡村审美如何通过艺术参与做到合理的商品化价值转化与传播的重要命题;最后,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是以多样化方式深入乡村的在地生活结构,关键在于长效构建乡村生产“百业-百工-百艺”的融合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运用案例法对临安白沙村社区参与进行分析,探讨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现存问题,总结出基于政府、社区、行业协会、投资者四大利益相关者的社区参与提升路径,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区参与旅游中的利益矛盾及协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社区和居民的参与.文章首先对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进行总结,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政府、乡村社区集体组织、社区居民、乡村旅游企业、乡村旅游者五个方面分别对其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及矛盾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西乡村旅游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西的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特点,主要有高科技农业观光型、古村落开发型和观光农业型。目前的乡村旅游主要有四种开发与管理模式,分别为政府、企业与村民联合开发与管理;村民自行开发与管理;政府与村民联合开发与管理;企业开发与管理。乡村旅游首先在乡村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发展起来;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和乡村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总量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村民的贫富差距。文章认为,今后广西的乡村旅游应加强对乡土性、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应较好地体现当地民居风格和乡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旅游资源普查数据,从省域与市域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江苏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有效解析.省域尺度上,主要从旅游资源总量、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等方面对江苏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有效解析,并基于江苏旅游资源点分布数据对不同城市、不同类别与级别的旅游资源点进行密度估计;基于密度估计的专题地图探讨旅游资源类型、级别与城市区位、交通路线以及社会经济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分布关系.市域尺度上则对比并解析了不同城市旅游资源总量与密度分布、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旅游资源的配置关系的空间构型与分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空间现象做过多维度的唯物史观研究,其中对空间生产的社会文化考察,揭示了空间生产与文化生活的辩证关系,为我们今天在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城市化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对待文化—空间的互建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单位体制的消解与城市社会复杂性不断增加,社区制取代了街居制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然而,仅从社会管理的纵向单维视角理解这一过程,无疑窄化了社区建设浪潮兴起的复杂背景。文章将街居制向单位制变革的具体过程,置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基础秩序变革的长时段中认识,提出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的深层命题在于:如何在后单位社会实现社会空间的根本性转换,以新型社会空间的生产,克服社会原子化的潜在危机,形成城市社会的良善治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史云贵  董斌 《中州学刊》2023,(5):104-111
当前,国家层面的绿色空间治理体系初具雏形。作为绿色空间体系的微观要素,社区绿色空间的有效生产有必要以“共同建设”的方式纳入社会治理范畴。因此,将“制度结构”与“行动过程”确立为社区绿色空间共建的主要维度,运用结构化理论工具将二者统合,提取“组织化”“自主性”作为关键变量,构建一个能够系统性解释社区绿色空间共建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划分为行政层级推动型、外部组织嵌入型、内部主体带领型、公众协商合作型四种类型。在深入考察上海市、深圳市、成都市、武汉市等地先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社区绿色空间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空间生产”为社区绿色空间共建的价值目标,以“权责分工”为共建主体有效合作的关键环节,以“制度设计”为地方政府统筹谋划的重要保障,以“项目外包”为吸引各方力量参与的活动场域。在具体实践中,推动社区绿色空间共建实践走向深入,需要从“有效组织”与“主体培力”两方面着手形成治理合力,以最大程度地提升社区绿色空间共建效能。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一种场域与规则的统一体,也是实现公共空间这一功能的最小单位。除具有公共空间的一般特性外,还兼具结构松散与潜规则并行、市民和新市民社会整合的初级单位、文化内涵的符号统一等特点。我国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其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居民公共意识不够、空间建设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需要把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成为人性化场所,把它当成一种可回收的资源.一种实现社会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根植于乡村的中国,是从乡村发展出来的中国。相对于村落、农村而言,乡村的概念具有多样性、丰沛性、融合性与整体性,是一个更为独立且开放的社会单元、文化单元,这是认识乡村价值、把握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认知前提。在理解乡村的基础上,以J村文旅兴村的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与进路,思考乡村文化旅游的当代价值。文章认为乡村文化振兴要坚持融合、开放与共享的理念,既要理解、尊重和认同乡土文化,也要融合都市与乡野、传统与现代,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以文化悦民、文化惠民来实现文化聚民。与此同时,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短板在乡村,弱项在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有益尝试,通过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资源的关联互动和创新发展,将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