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数字化视域下,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集成性等新的特征。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分维度对科技信息服务的演化趋势进行描述,探索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科技信息服务是信息服务支持系统、知识共享保障系统、主体优势集成系统和创新成果转化系统的作用集合;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具有周期波动性增长趋势,数字技术建设投入具有较稳定的规模报酬不变特性,而数据环境支撑能力体现出了阶段敏感性特性;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对主体协同创新效应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数据环境支撑能力的反应最为敏感。因此,在数字化视域下,应强化科技信息服务对校企协同创新在信息支持、优势协同、知识共享、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系统化作用,通过数字技术建设投入和数据环境支撑能力的保障措施,提升校企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
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应当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率先发展。发达地区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构建一个全社会创新体系,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社会人文创新和环境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是要通过推进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产业高度化和城市化来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重新配置创新资源和确定新型运行规则的过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层次, 是在区域经济由“资源型”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因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定位而形成的创新支撑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适应“区域崛起”的要求, 建设和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对于进一步发展区域的社会生产力, 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建立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 分析了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吉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和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温馨 《贵州社会科学》2021,(10):145-151
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费,"双碳"目标任务的提出,对我国能源转型进程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本文基于社会变迁和系统性分析视角,从动能—技术创新维度、载体—市场体系维度、保障—系统治理维度分别阐释了能源转型的内涵.信息化技术与能源技术等多层次技术协同创新通过提高能效、降低成本、价值链增值等来拓展能源转型空间:能源转型重塑能源市场生态,电力行业成为"双碳"目标主战场;能源治理网络扁平化、去中心化、智慧化发展,亟待系统治理模式加速变革与创新.三大维度相互关联,辩证统一.为顺应技术、市场、治理转型趋势,我国应从推动多层次核心技术领域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以能源新型生态为特征的智慧能源体系、加强能源转型与社会不同领域的协同规划、数字化推动宏观调控与治理能力提升等多方面为能源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先进的科技创新模式支撑.由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原创性以及经济增长效应均较低,尤其是现有科技创新模式忽视创新成果的原创性及转化率,且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度不高,有效科技创新不足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科技市场培育角度来看,应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念,构建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为主体的科技协同创新模式,转变创新主体观念和行为,完善创新成果交易市场,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充分有力的科技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6.
范晔 《学术论坛》2023,(3):44-54
科技创新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的归纳,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五个维度,即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网络联结的强化和创新环境的改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扎实,创新主体合作活跃度和紧密度日益增强,本地国际创新型企业勇担创新主力,科技创新载体与创新人才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但同时也面临原始创新不足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创新发展均衡性与跨区域统筹协调性不足、人才结构矛盾凸显与创新平台能级偏低等困境。基于此,需要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构建科技企业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行 《东岳论丛》2002,23(2):125-128
科技创新是 2 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和世界发展已经进入高科技主导的时代。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富裕和进步的致富之道 ,综合国力增强的致强之道。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 ,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广阔的舞台 ,为我国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潮流开辟道路 ,为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我国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环境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相互渗透,三者协同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通过升级机制、组织机制、催生机制、激励机制、融合机制的推动和拉动双向动力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技术、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曾经并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演进。中国要抓住全球科技变革的机遇,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科技金融,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和公共文化的协同创新,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最强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完善而又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文章论述了区域创新活力与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我国必须要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各地都在就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苦下功夫,不约而同的将重点聚焦在创新引领发展上,而大庆作为一座正在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如何依靠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带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兆宇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9):27-29,107
与一般(省区市)区域创新体系相比较,县(市)基层创新体系具有创新主体要素的不完备性、创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和创新目标的具体应用性等特征。构建基层创新体系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区域的需要,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科技竞争力和发展民生科技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县(市)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模式。根据各地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从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和创新动力的不同出发,可将基层创新体系构建模式大体归结为企业主体主导型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网络型模式。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规划已将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与对待.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一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粗放利用二靠改革开放政策的初始效应而取得的话,那后续经济发展必须凭借自主科技创新这台新型发动机的适时引入与新老发动机的战略转型.从经济发动机视角切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及其传导机制问题,具体从新发动机的引入背景、转换过程和动力元素等层面对新老发动机的做功特点、转型条件和实施难点作比较分析,既是理论创新之所需,更是实践指向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存在价值取向、考评机制、技术转移、利益分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应当通过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共同研发与创新机制以及优化政府政策支持等举措,进一步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者回顾了世界科技创新的历史和现状,说明科技创新已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最关键因素。针对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文章对国家的创新体系、创新文化环境、创新人才使用、科技制度创新、教育体制创新、原始性创新、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作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在现代竞争环境下,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与知识创新及知识产权保护达到深度融合,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核心技术又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三者只有更好的融合,才能使实体经济获得持续竞争力.因此既要认清我国当前实体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知识产权发展脱节、知识创新投入不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等问题,又要在创新活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加强知识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发展上积极寻求应对策略,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或区域文化活力的标志.文化创新不仅孕育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打造着创新发展的优势和提升着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涵养、激荡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铸就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力量、氛围和景观.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创新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基于创新集群网络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创新集群的理论演变和系统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创新集群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组织形式;在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作用下,创新集群跨区域网络的建立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从创新集群的视角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创新集群网络功能整合和跨区域网络体系建立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可以得出要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既需要提高企业的集成能力,也需要重视创新平台网络的软件建设,还需要制度与环境的配合.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本文通过构造科技创新投入指数,利用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讨了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投入显著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分科技创新投入类型来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与科技研发人员投入均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非线性,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越高,科技创新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本文的结论对我国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要素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的发展,集群分工协同、资源协同、生产协同、市场协同、文化协同、制度协同、竞争协同和创新协同等协同效应可以解决区域文化产业的统筹和协调问题,是文化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因此,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集群内部动力,强化外部动力,加强集群主体间的合作,通过文化产业集群内部行业之间以及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来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金融支撑体系的有效结合是集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金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在内蒙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因缺乏多层次的金融支撑体系、自主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和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动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建立创新型科技体系,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撑体系,建立具有鲜明政策导向的金融配给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