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象地质变革为地球创造了表层一样。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服从于最先进  相似文献   

2.
“三反五反”运动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德军 《天府新论》2009,(3):128-131
"三反五反"运动是建国初期党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目前对这一运动的研究多从中共反腐败这一角度进行的,认为这一运动惩治了干部中的贪污腐败行为.其实,以党对资产阶级政策为切入点,就不难看出,通过该运动,改变了中共对资产阶级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开始把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看作是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革命的对象,这也为即将到来的对资改造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危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日常生活被消费所控制和引导,人们为商品而迷狂,为体验消费而忘记质疑和批判.消费被全面地控制掩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造就了一个恐怖主义社会,人们患上恐怖症;消费衍生出众多"次体系",它们难以构成对社会的一致反抗.列斐伏尔提倡对日常生活进行一种永恒的文化革命,这种革命要继承哲学传统,要担负起确认和阐释新的日常生活的责任,其目标是要建立一种都市主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锋艺术思潮,德波领导的字母主义国际和情境主义国际超越先锋艺术狭隘的艺术实践,让原先废除资产阶级艺术的波西米亚疯狂,直接变成改变日常生活的激进实践构序,这就要让生活重新赋型于革命的诗意。马克思的“改变世界”原则,现在需要在新的方法指引下面对资本主义现实中新的问题,即不再仅仅通过政治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而是要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变革微观化为对日常生活小事情异化中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舒毅彪 《学术论坛》2012,35(2):13-17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进行过深刻的批判。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资产阶级利益抽象化、普遍化的虚假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民主、自由等统治手段极力美化,维护其正常统治秩序的虚假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和平演变"等手段淡化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观念的虚假性。吸收其精髓可以为新时期抵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颜色革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光亮的自由、民主、博爱的面具底下,资产阶级精妙的社会惩罚开始从司法机制上转向一种无形的"没有肉身的"实在,即人的灵魂存在。在以认知为控制和支配力量的隐性权力线之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构了有史以来最精巧存在构式的微观权力物理学,在资产阶级新型的处罚中,没有痛苦、没有感觉的暴力成为统治和支配的构式核心,由此生成人类文明中第一座现代灵魂的监狱。  相似文献   

7.
共和主义思想观念塑造了西方的政治思维方式和政治思维习惯.并且在今天依然有效.在其价值体系中,"自治"(self-government)和"自主性"(autonomy)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取向--它最初的内涵是作为政治群体或作为政治群体组成的个体的自由民主权利.随着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王朝(dynastic country)或帝国(empire),建立近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演变成为一种近现代民族共同体(民族国家)争取的对外独立主权以及在民族共同体内部实现民主权利的理论依据.欧洲资产阶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建立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政治目的.所以本文主要指出的是:自主自治(autonomy and self-government)权利在西方近现代民族建国运动的思想框架中被叙述为政治群体一种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政治独立的"自决"权利以及政治共同体的一种反抗专制王权的民主权利,并最终促进了欧洲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二次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反抗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保卫民主自由而进行的一次战斗。作为当时有影响力的重要媒体,《申报》对"二次革命"给予了极大关注,它对"二次革命"的报道和评论,较为明显地透露出否定这一历史事件的舆论价值取向。这种舆论价值取向,既与《申报》的阶级立场倾向有关,也是当时社会心理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9.
和磊 《兰州学刊》2011,(5):177-182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过分强调了大众能动性的反抗与创造,而忽视了对压制大众反抗的体制(资本主义体制)的阐述,体制在费斯克那里更多的只是大众反抗的背景,大众是根本不可能挑战这体制的。这就使得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大众积极反抗的乐观中又陷入了反抗有限的悲观中。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悖论性源自他对革命政治的理解。当费斯克由宏观政治(革命)走向微观政治(革命)后,大众所有的反抗便都具有了一种游戏及消费的性质。这是人们批评费斯克最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镇,也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滥觞.它肇始干罗兰·巴尔特对大众文化的符号学批判,经由昂立·列斐伏尔对消费体制的城市社会学批判,成熟于居伊·德波对消费景观的形而上学批判.作为大众文化理论的奠基者,巴尔特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充斥于巴黎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流行神话,由此揭开了对消费社会异化现实批判的序幕.日常生活批判哲学家昂立·列斐伏尔则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批判思路转向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日常生活",认为它是一个"消费受控的科层制社会",而要摆脱其束缚,就必须诉诸总体性的都市文化革命.而情境主义国际代表人物居伊·德波,则以列斐伏尔的思想为起点,进一步剖析了消费社会的异化本质与表现--"景观社会"的内在分离,他指出:要战胜消费体制的管控,就必须走同对生活的艺术化改变道路,以实现对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的超克.  相似文献   

11.
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理性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关于“逻各斯”与“厄洛斯”分裂的思想,到了近代,技术理性不断膨胀,逐渐取代经济政治控制而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统治形式。这是一种比传统统治形式更具欺骗性和控制力的统治:科学技术以一种合理化的形式进入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的“逻各斯”成了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理性的实质是维护现存统治的合法性,“新感性”则是一种反抗技术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商品的丰裕和电子影像技术进入到日常生活中,西方社会进入到了以影像为先导的景观社会时代,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就是对这一时代的哲学反思.在景观社会,商品的生产以景观的积聚为先行条件,并引起了社会时空结构的变化,一种"伪循环时间"构成了景观社会的内在规定,商品拜物教已经发展为影像拜物教,使人们以"主体"的自觉进入到消费社会的资本逻辑之中.正是对此的洞察,德波认为必须发展马克思的商品批判理论,进入到对景观社会的批判,以寻求走向未来社会的新的历史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新型消费与数字化生活:消费革命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发展迅猛的新型消费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消费生活,而且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型消费包含很丰富的内涵,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来看,它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消费升级,而是一场全新的数字化消费革命。新型消费在消费主体、消费工具、消费文化和消费制度等层面都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消费革命,它的发生与蔓延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日渐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数字化消费革命的中坚力量,而数字化消费革命又重塑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日常生活,使数字化生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尽管数字化生活与美好生活有着诸多契合点,但它所遵循的技术支配逻辑与日常生活逻辑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此对于数字化生活的未来走向我们还需要进行更为审慎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布达佩斯学派站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重新反思和考察了家庭变革与社会革命的关系,认为只有从家庭变革出发,让日常生活朝着人道化的方向改变,社会革命才是可能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结构和功能上尽管发生了重大转变,却仍然是一种制约人发展的社会制度,"公社"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形式,将为社会革命吹响号角。研究和辨析布达佩斯学派的家庭变革理论,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障民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唯物史观,马克思清晰地指出资产阶级的"平等"根源于商品交换的需要,但这种"观念平等"作为一种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虽然披着"合法性"外衣,其实质却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现实不平等,遮蔽了资本榨取雇佣工人剩余价值这一剥削本质.而要实现和达到"现实平等",就必须进行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虚假平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保护伞",进而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最终实现人的"现实平等".深耕马克思平等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社会发明的新的统治形式,正是与之前的外部强制(高悬的皮鞭)截然不同,即通过控制人们的内在思想中的自主的构境式认同使其自我奴役!权力不再表现为直接的压迫,不再是被具象主体拥有的外部强制,甚至成为了人们自觉追逐的他性镜像(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它的实现正是通过自拘的纪律,它代表了一种资产阶级全新的社会控制论核心,它的缘起是资本力量让劳动者通过对工厂中与生产运转机制相一致的纪律(技术规范要求)的自我认同,通过持续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使外部的纪律内化为自我遵循的身体化规训,以实现对肉体的根本操纵和支配。这恰恰是资产阶级所谓民主社会中普遍发生的自我奴役的自拘性的真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虽为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出于中国"异族"统治的形势,为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实际上主要是在"反满"的旗帜下发动起来的."反满"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二重性,利弊兼具,既是清廷迅速覆亡的重要原因,又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重要原因.但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不失为成功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在中国建立起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利益的反革命政权,进行血腥统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顽强地战斗着。同年8月1日,周恩来等同志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随后在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走上井冈山,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组织了工农红军,发展了十五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9.
俄国革命存在着文化的阙如,形成文化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文化革命",提出"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使得"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有两个层次:文化知识浅层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在前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用那些浸透资产阶级观点的专家来建设共产主义;在后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针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从生活、习惯、偏见、守旧习气方面改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修正主义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历史上说,修正主义这一名词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修正主义的特点是:打着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招牌,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在不损害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不改变资产阶级统治的现状的前提下,玩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宣扬”它的个别原理和结论,然后却以马克思主义“审查者”和“修正者”的姿态,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和战斗性质。由十九世纪末叶到二十世纪初期,是修正主义在世界工人运动中第一次泛滥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