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女性的先锋性在晚清小说中以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呈现,清末小说中指称的新女性,多数含有贬义,内含的评价是一种道德批判,并有着明显的男性视角特征.但这些"新女性"是近代最早争取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女性.虽然她们的行动未必适当合度,但却用肉身冲击着陈腐的礼教,为女性走向个人解放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鸳蝴小说是以对"新女性"的否定,重拾旧女德,开始新一轮的言情.而五四文学又通过对鸳蝴小说的清算,去除了清末"新女性"的狭邪和颓废气息,重塑进步的知识女性的理想形象,重新为新女性正名,从而树立起更为成熟的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的一些大都市,由于受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吸纳世界新潮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特别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消费文化在市民阶层中悄然兴起.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她们以特有的女性身体形象,既诠释了新式女性思想解放、身体解放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与传统女性不一样的角色,又说明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期,女性的身体形象也被打上了商品的符号.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各个层面充分暴露,既显示了新式女性独立的人格得到社会承认,又说明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摆脱不了被欣赏、被阅读的歧视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反叛到回归--论丁玲女性人物形象嬗变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在她创作的不同时期 ,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早期的莎菲是受个性主义影响而觉醒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 ;左翼时期的美琳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 ,成为革命女性 ;延安时期的贞贞、陆萍则陷入个体与群体、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冲突中而具有了二重性 ;晚期的杜晚香完全融入集体、社会 ,是无私无欲、概念化的人物 ,集体主义的代名词。从莎菲到杜晚香的转变过程 ,实际上也是她们在文化上从反叛到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女性的自觉”作为茅盾早期新女性观的核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要求人的自觉,强调“解放的妇女”应有“人的权利”,确立“绝对的身体上经济上政治上的独立资格”:主张恋爱神圣、“以恋爱为基”的婚姻和“新性道德”,“反对片面贞操观与夫妇形式主义”以及矫枉过正的女子中心主义倾向;确认“社会改造”是新女性“实现自己’”的根本道路等等,所有这些,都作为深厚的文化积淀沉潜在茅盾的心灵深处,成为其创造时代女性形象的内在契机。时代女性的文化意蕴,固然首先来自作家“经验了人生”后的真切感受和丰厚积累、但其开放的新女性观在港移默化地发生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唯其如此,才会有时代女性形象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海明威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在作品中他既塑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硬汉"形象,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新女性"形象.通过对这些"新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女性的生存状态,有助于对作家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淑.布莱德赫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极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思想先进,独立自主,不受传统观念约束,是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的代表。淑在小说中的经历不仅体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新女性争取自由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规范对女性发展的严重制约。通过淑这一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小说揭示了当时女性自由发展和社会规范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批判了社会制度和固有的观念意识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在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中,作者根据自己对女性的认识而塑造了理想型、轻浮型、放荡型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理想型女性不仅温柔善良,而且具有忍耐、克制甚至牺牲精神;轻浮型女性虚荣任性、行为乖僻,在生活中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放荡型女性耽于肉欲、寻求感官刺激,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毀灭了自己.这些女性群像,体现了哈代在特定的语境中对女性道德伦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9.
郑正秋以丰富的儿童电影活动,为中国儿童电影做出了筚路蓝缕的历史贡献.其儿童电影创作,与明星影片公司的“童星策略”、郑正秋对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现代进步的儿童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郑正秋在他独特的儿童电影世界里,歌咏“亲子之爱”,塑造理想儿童形象,表达现代进步的儿童教育观念,并且展示童真童趣,这一切构成了他对儿童/童年的文化想象.研讨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儿童电影拓荒者的历史功绩,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郑正秋的电影活动与创作观念,同时有助于恢复中国早期儿童电影丰富而又复杂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早期儿童电影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日趋高涨的民族救亡热潮,使女战士、女英雄成为国统区新女性形象塑造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符号代表。公共舆论和社会宣传通过真实的女英雄事迹的报道,或是虚构的女英雄形象的想象,呈现了战争背景下新女性形象的时代特质,并借助多元的传播途径,让国统区妇女以女英雄为榜样,自觉建构新的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论丁玲早期创作中新女性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彦 《学术探索》2001,3(3):63-66
丁玲早期创作中新女性形象的悲剧性决定了她们的悲剧类型是一种生存悲剧.借助现代悲剧理论的启示,分析丁玲笔下新女性悲剧的人文内涵与审美价值;指出缺乏在绝望中抗争,在死亡中求生的悲剧精神,使莎菲们的悲剧审美特质更多的是悲渺、悲郁,而不是悲壮与崇高.  相似文献   

13.
电影百年,女性成为银幕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但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还原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和电影叙事实际出发,探讨了1915-1949年问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内涵,对男性导演视角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发现1949年前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只不过是作为"被看"的对象,作为客体满足着男性看的欲望.作为银幕上被表达与被隐瞒的对象,她们仍然是无言无奈的.  相似文献   

14.
茅盾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大致经历了从“旧女性——新女性——时代女性——都市女性”的艺术探索过程,最终在塑造都市女性时达到了女性书写的理想境界。其形象内质趋于丰厚,叙述方式臻于老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都市女性书写特质,为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丁玲早期的女性小说创作,无论是描写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还是对男性文化和新式婚恋等的审视,都体现了一种对封建父权文化和传统妇女形象的解构和颠覆,是真正从女性视角,基于女性立场的性别叙事和女性言说.  相似文献   

16.
论贺岁片对中国电影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岁电影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电影的既有观念:电影创作不只是剧作创作而且是整体运作;电影艺术不只是内容显现而且是整体呈现;电影形象不只是创作形象而且是大众心理现象.贺岁电影是舶来品,却有浓重的东方心理和节令色彩,贺岁电影体现了东方心理需求、节令观赏期望和商业规则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特征.贺岁现象给中国电影带来了社会文化、市场文化、传播文化、艺术文化等新观念.  相似文献   

17.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 《中州学刊》2004,(5):78-82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然而,由于"语言和思想的物化",人们往往以为女性形象就是女性本身,相信对女性的语言描述就是女性现实.所以,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本文拟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父权文化中女性形象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其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生态女性建设和两性伦理乌托邦构想.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19.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斗争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对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进行了有力批判和革命性改造,初步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为核心的新女性道德,实现了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被批评为造成男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而这些负面评价都是基于"真正的女性"价值观所设定的女性典型形象.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女性被称颂为"家里的天使".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黛西和妮可生活在传统价值观和新女性思潮的碰撞之下,而妮可较之于黛西的变化也反映出新思潮影响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采用女性主义的解读将有力地扩充对于这些女性角色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