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相山 《领导文萃》2009,(11):101-103
冯尔康先生《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一书,甚好。书中有一段雍正帝对官员的评语择录。据冯尔康介绍,这些评语载于《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雍正朝朱笔引见单》。读之嚼之,如香茗,大快朵颐。没想到雍正对官员的评语是那么的文采飞扬.才气逼人,中肯见地,灵动有趣,俏皮好玩,如大白话。没有一点官僚评人的酸腐味,瓷砖味,程式味。三言两语,就将一个个官员的形象、气质、人品、才能等构画得微妙微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人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道光希望满朝文武和全国官员都能学他的样子,以俭朴为荣,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好风俗,从而  相似文献   

4.
清朝管理官员,除三年对外官一次"大计"和对京官一次"京察",以及履职引见、年终陈述等外,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密考。此制源于康熙时期的密折奏事,正式实行于乾隆朝,一直使用至清朝灭亡。由于考语清单是在每年年终奏报,所以密考也被称作"年终密考"。这一重要的官员管理制度,因其机密性,并不载于公开的《大清会典》和《吏部则例》等国家大典之中。那么,这项制度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今天该怎么评价这一制度呢?由于密折的制度化,密考也由  相似文献   

5.
鬼今 《领导文萃》2013,(11):109-111
清代皇帝常在北京城外的颐和园视朝,许多官员为了准时到达,必须半夜起床。清朝皇帝相当忠实地遵守早朝的时间,说明这是个严谨恪守规矩的王朝。最近我读到曾在詹事府做事的官员恽毓鼎的日记,其中的一些记载也验证了这个判断。只是日记里对上朝时间之早的描述更加让人不可思议,如1896年2月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孙承泽所著的《春明梦录》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天,道光皇帝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破了一个小洞,为了向天下人召示节俭,他让人赶快把这个小洞给补起来.几天之后,裤子补好了,可报销的费用竟然高达三千两银子.道光皇帝闻之大怒,传来内务府的官员亲自询问.负责此事的官员极为恭谦地答道:圣上的龙衣是用花湖绉做的,为了把上面的花头对准,臣精心挑选料子,剪了好几百匹上等湖绉,才补得天衣无缝,故用了许多银子.道光听了,低头看了看自己裤子上的那个小洞,果然补得严丝合缝,也就没再追究,反倒觉得这位官员办事如此尽心尽力,真是忠心难得.  相似文献   

7.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的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候还专门设了言语之科哩。"  相似文献   

8.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升迁路上的"拟提拔期",往往也是某些问题官员的"危险期"。对问题官员而言,"拟提拔期"是升迁路上的"事故多发期",也成了他人眼中的"故事多发期"。官场生态在这一时期的投影,往往颇具戏剧性。"身边人"实名举报的威力"对线索不清的匿名信和匿名电话,公示期间不予受理。"这句话通常都会出现在各级干部的任前公示公告上。西部某市纪  相似文献   

9.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3):111-113
哪天穿什么衣服,不是由官员自己选择,而是要由朝廷统一下命令京官生活服装花销很大,特别刚开始当官的时候。清朝对官员服装的要求特别细。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官帽上的顶珠,亦皆以贵重材料制作,比如一暖帽周围有一道檐边,须用名贵皮料,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  相似文献   

10.
《决策探索》2008,(9):86-87
汉代"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初汉皇帝的唯才是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君主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局限性也非常大,文景武三帝就曾联手接力,打造了历史上第一霉运官员颜驷.  相似文献   

11.
正陋规是晚清官场中无处不在的一种腐败形式。清末陋规花样甚多,据学者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统计,这种腐败的方式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数种:别敬——也称别仪。外省官员进京引见、请训,离开京城时,送给京官的贿赂性礼物,一般是银子,按官阶高低数量不等。贿赂加上一个好听的字眼,叫仪、敬,带上了礼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王一 《决策探索》2015,(1):79-80
"反腐"注定将成为人们盘点2014年时绕不过去的重大主题。中纪委"打虎""拍蝇",让幻想"反腐只是一阵风"的官员连连失望,"反腐"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其实,古代也有"中纪委"。那么,"中纪委"在中国古代相当于什么机构?古代的"中纪委"又是怎么反腐败的?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我国最早的"中纪委",应该始自秦代,也就是说,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从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就设立了"中纪委",这个机构一直延续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13.
王一 《决策探索》2015,(3):80-81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的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在古代"两会"上,议案很难"一致通过"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拍脑袋"难免有局限性,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  相似文献   

14.
一、奏本 奏本是明、清时代臣僚向皇帝上奏文书之一。明初规定,凡臣民言事于皇帝都用奏本。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规定,在京诸司有急切事务不能面陈的,许具题本进呈。这样题本、奏本并行,并进一步规定,凡公事用题本,官员私事用奏本。清沿明制,臣工上书,凡钱粮、刑名、兵丁、马匹等地方公务,用题本上报。凡属官员到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奖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贺赍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事,  相似文献   

15.
冯伯群 《决策探索》2011,(13):68-70
《清代皇帝的一天》是“档案见证北京”档案文化系列讲座之一,主讲人以馆藏清宫档案文献为依据,从清代皇帝一天活动的视角,介绍皇帝读书学习、处理政务及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揭开清代宫廷生活的神秘面纱,匡正了影视作品和民间的一些不实的传说,还清朝皇帝生活的本来面目,生动讲述了宫廷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  相似文献   

16.
张程 《领导文萃》2013,(5):90-93
一切官员人事制度都是浮云,皇帝的意志是最关键的。皇帝想用谁就用谁,这是他的禁脔,用你不用你都没得商量  相似文献   

17.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18.
綦彦臣 《领导文萃》2013,(13):91-95
乾隆八年(1743年),大清帝国官场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杭世骏以汉员身份再提满汉官员待遇不一的问题,由此激怒了皇帝,将杭世骏开除公职,赶回杭州老家。清朝军事贵族集团在努尔哈赤时期首先推行"以满治汉"政策,而后调整为"以汉治汉",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才明确地说:"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而实质上  相似文献   

19.
徐浩程 《决策》2012,(11):52-54
"新南京"不单纯是杨卫泽上任后"烧的火",在他看来,这更是"没有退路"的南京的绝地选择。用三个"难道",杨卫泽再次警醒南京官员。"难道你连两三天时间都不能统筹兼顾?难道工作就离不开你?难道我们在座的都不忙吗?"10月,在南京史上最大规模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上,面对逃课的空位子,杨卫泽语气格外严肃。"我提议,向新闻单位公布所有的新闻发言人名单,曝光无故缺席培训班的发言人名单。"南京官员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杨卫泽的工作风格。杨卫泽有理由为下属官员的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20.
少数地方官员热衷于"面子工程",放不下"项目情结",错误地认为只有建高楼、修公路、上项目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而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事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而不予重视,久而久之这些就成了工作的"盲点"。如果官员把资金和精力都放在盖楼建厂等"冠冕堂皇"的事业上,就会压缩对民生事业的投入和关注,把那些关乎群众安危冷暖的大事,当成无关紧要的小事,慢慢淡忘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