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来读往     
《经理人》2009,(2)
对于所谓的"潜规则",其内容谁都明白,它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还要厉害,谁不遵循这种"规则",谁就会受到这种"规则"的排斥、惩罚。所以,一般的企业都很惧怕这种"潜规则"。然而,你必须要学会它、"尊重"它,不然就根本进入不了你想进入的这个"圈"中,即便是进去也会发现自己无法生存,很快就会被这个"圈子"抛弃。但是,"潜规则"迟早会被其他途径逼出真相。—黄苏/上海  相似文献   

2.
正站在客观角度分析激励"潜规则",不难发现它已如影随形地潜入各行各业,并引起了不同领域的共同关注与深入探讨。激励"潜规则"虽然是一种非正式激励方式,但不可否认,在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这种独特的激励价值观已逐步被视为一种"组织文化",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就组织短期发展而言,干部激励"潜规则"能为干部带来工作成就感,提升工作满意度;但以战略发展眼光看待激励"潜规则",就会发现其存在巨大危害性,它不仅滋生了  相似文献   

3.
邱炜煌 《领导文萃》2013,(13):24-26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净化政治生态,先得找到政治生态受污染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笔者以为,当下的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腐败,"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暂缓使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升迁的潜规则,  相似文献   

4.
<正>要全面治理潜规则,全力破除潜规则,祛除顽疾,激浊扬清,就要扎实走好"三步棋"。第一步:立规。要真正破除潜规则,就必须完善和明确明规则。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以刚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屡禁不止,特别是在少数部门和单位,选人用人上存在的与现行组织人事工作规章制度相背离的"潜规则"呈现蔓延之势。所谓选人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鲁振鸿 《领导文萃》2013,(7):128-130
早晨起床时,老婆说:"我昨晚梦见我被领导潜规则了。"我调戏了老婆一句:"你们领导开始喜欢水桶腰了?不过潜规则也没啥不好,当下混社会到处都是潜规则,你要习惯潜规则。"老婆气道:"哪天我真被潜规则了,有你哭的时候。"我倒是不以为然,呵呵一笑:"好啊,我还从来没被潜规则过呢,那你先尝尝鲜儿。"刚到单位,领导就把我叫进办公室谈话,并同时把我下调到分公司任职的坏消息告诉了我。"为什么是我?我可是老员工,我工作能力可在那里摆着了。"  相似文献   

7.
洪振快 《领导文萃》2009,(9):104-107
清朝官员的开支是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门)报销的,官吏们不看账目是否合理,而是看报销人送不送钱,甚至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都要遵守“潜规则”。  相似文献   

8.
周江 《决策》2009,(12)
绿色领导力不是传统的权谋之术,而是建立在情商充分发展与应用上,避免、应对办公室潜规则的能力。古长书,《步步高》男主角,一位成功的市委办公室主任。说他成功,并非是指其最终成功升任副市长,而是指其在市委办的任上,将原本高素质、低能力,甚至"潜规则"通行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用人"潜规则"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在2009年5月召开的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再次严肃强调,要加大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的力度,用制度和机制遏制用人"潜规则"。  相似文献   

10.
样子 《秘书之友》2012,(10):44-46
与白纸黑字、公众认可的显规则不同,潜规则恰如摆不上桌面的小菜,从不会写在告示板上,却需要身在职场的你,心明眼亮地默默参悟,以避免接二连三的尴尬糗事。潜规则一:不要苛求百分之百的公平显规则告诉我们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做事,潜规则却说不能苛求上司一碗水端平,尤其是老板更有特权。孙小明刚进公司做计划部主管时,除了工资,就没享受过其他福利。一个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潜规则作为我国官场文化的一部分,是备受各级领导干部关注、群众热议的话题。然而,潜规则所处"只能做,不能说"的悬疑状态与"有人做,无人说"的神秘氛围并未因这种关注而根本改变。其实,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潜规则只是传统"官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12.
姜亚芬 《经营管理者》2013,(28):289-289
"道高一丈,魔高一尺",在政治权力的角逐场上,权力的博弈让很多腐败走向"地下",权力腐败之毒瘤逐步向政治肌体转移渗透,变成更多更难根治的腐败顽疾。一条被中外实践反复证明的权力腐败律要求我们给权力套上枷锁和缰绳,要给权力的运行以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与约束。政治权力与公共利益的共生关系使得扫除潜规则中隐性权力的毒瘤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潜规则的生命力就在于对企业的内外部运作发生作用。无论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领导者都在意识或潜意识中运用潜规则来实现企业与个人的成功,能否成功驾御企业"潜规则"往往是他们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面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受到了污染,需要对症下药,及时治理,构建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一、净化政治生态应根治以下"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买官卖官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5.
黄洪旺 《领导文萃》2013,(13):19-21
特权是存在于正常规则之外,是一种潜规则。"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最怕掀开盖子,最怕被曝光。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阳光  相似文献   

16.
曾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杜拉拉升职记》宣扬的观点是"所谓的显规则,只是摆在台面供别人瞻仰的,要取得职场成功,归根结底还是要用到潜规则"这样一种观点,然而又有多少人知悉杜拉拉之所以升不上去,根本原因是因为对潜规则有所了解,而对显规则的了解却明显太少.与此同时,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另一本畅销书《凭什么升职》,宣扬的却是另外一种观点:通过潜规则达到职场成功的人有,却微乎其微,要真正意义上取得职场成功,最终还需要依赖显规则.  相似文献   

17.
官场潜规则与党的意志"中梗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宛夫 《领导科学》2004,(22):14-15
官场自形成以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规则,生活在官场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只有遵循这些规则,才能在官场站稳脚跟,直至平步青云,否则,是注定要栽跟头的。官场规则有显规则和潜规则之分。显规则是写在文件、规范、制度里的,往往是为了正确的目标而设定的,是维护官场清明的保证。潜规则则是在官场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股暗流,它裹挟着官员们按照自己的流向前进,一旦有人想逆它而行,就会有被吞噬的危险。官场潜规则对显规则形成了棚架和抵制作用,使得好的政策难以落实,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官场腐败。今天,在我们的领导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被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卖官案主角的中共黑龙江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在狱中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大骂官场氛围,认为是官场的潜规则害了自己。在他看来,工作干得再好,不送还是上不去。他靠卖工程、卖“官帽”,成为日“收入”上万元的市委书记。他受贿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也是为了送。在从一个有志青年沦落到肆无忌惮、几近疯狂卖官主角的经历中,不可否认马德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但其为官收与送逻辑的形成,又一次印证了在选拔任用干部中按照职位“肥瘦”定码标价、瓜分利益的权力市场化运作潜规则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肯定,马德案绝非“适者…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潜规则已侵入党内,在干部任用中,一些人信奉“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反映出用人腐败问题突出,违规用人问题普遍,买官卖官问题严重,干部用人制度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由于对酒文化和语言模糊性的理解偏差,以及潜规则的盛行,使公务员群体在"铁饭碗"与工作高压的碰撞中产生了自我认知的偏差,一些人因无法融入规则或认清自我而主动或被动地成为透明人。为此,要纠正对酒文化的误解,减少工作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潜规则行为,让公务员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