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莉 《社会》2006,26(2):18-33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 鲍曼在4050 年发表的《社会学对后现代性的回应》(后收入《后现代性的通告》)一文中首次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社会学进行了区分。鲍曼尝试用“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等概念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本文试图在阐述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理论构想的同时,剖析这一构想所凸显的社会学在后现代状况下的理论定位及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郑从金 《社会》2007,27(1):180-180
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米尔斯对美国传统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抽象和僵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新的理论取向和方法论取向。在对人类历史和当代的看法上,在对宏大理论的批判上,在对实证主义的态度上,在对学科分化的理解上,以及对价值倾向的偏好上,米尔斯都表现出很强的后现代转向。然而他对现代社会学的批判是立足于古典社会学传统之上的,并没有完全放弃现代性,这使他的思想有别于纯粹的后现代主义,处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理论之间。这样,通过对《社会学的想像力》进行再解读,似乎可以把后现代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在逻辑上连接起来,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3.
社会理论和社会学理论共同诞生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之中,"思想性"的社会理论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张力,在后现代社会理论登场之后达到了新的临界点.后现代社会理论总体上对现代西方理性思维方式的质疑、反本质主义与整体主义、知识论上对"普遍真理"的消解以及对边缘话题的关注,全方位解构了以科学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预示了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趋向:在反思社会学"科学性"、客观性和把握社会规律可能性的前提下,坚持对社会学常识的反思;倡导多元主义警惕话语霸权;关注偶然性和边缘性话题.  相似文献   

4.
张莉 《社科纵横》2009,24(4):117-119
后现代主义在许多学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学理论也遭受着后现代主义批判的挑战。理性应对挑战,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对手的批判。是解决社会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捍卫社会学尊严的明智之举。本文在对后现代主义核心气质做出肯定评价的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描绘了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应有面貌,之后指出因为和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相似或互补的特性,实证精神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所召唤。这绝不是逆潮流而动。  相似文献   

5.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3,30(2):77-84
新世纪初年,中国学者对后现代的研究从哲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拓展了"后学"研究空间.学术界对后现代性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不是单纯地消解理性,而是剥离现代性的遮蔽,并对现代性的合法性根据加以质疑.本文从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多元问题中考察后现代研究中的争论,对后现代激进哲学--解构哲学思想、后女权主义思想、多元论思想等加以分析,进而透过后现代政治社会学心理学,考察后现代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神学问题,并对后现代文学艺术之维的多元话语透视等几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后学"研究的最新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6.
在导论中。我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为随后各章中出现的主要概念确立意义维度。我想要说明的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概念在本质上相互抗衡,不可通约。因此,我们无法以明晰的裁决方式。强求一套共识性的、将论战双方的距离拉近并发挥实际效用的术语。在这个方面。社会学的后现代主义消除了任何过于简单化的求同之策。  相似文献   

7.
颜敏 《社会》2004,(6):15-17
近20多年来,国内大学的社会学教育进 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然而,在社会学的发源 地西方世界,近来却兴起了一股影响巨大的“社会学终结论”思潮。人们开始质疑“是否有一门后现代的社会学”,甚至提出“社会学理论的终结”(齐格蒙特·鲍曼,2001:251-276;史蒂文·塞德曼,2001:159-187)。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怀疑和争论,例如在皮诺切特之后的智利社会学界(塞西利亚·蒙特罗·卡萨索斯,2001:16~23)。我国社会学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国内无论是普通民众、政府官员还是相当多数的专家学者,对社会学在中国的现  相似文献   

8.
刘伟红 《社科纵横》2008,23(2):66-68
后现代社会理论作为现代社会理论发展的背叛者和蜕变者,既批判现代社会理论对普遍性和整体性的认知内容,也批判二元对立的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其去权威的、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对于解构已经被结构化的城市社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后现代思潮不可能成为社区秩序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3,(6):42-51
合理性与主体性是西方哲学自启蒙以降的核心概念。随着后现代学术氛围的形成,一股反理性或修正理性的风潮也成为哲学论争的重要议题,其中,主体性建构的得失无疑是核心问题。H.Siegel和N.Burbules的辩论很能体现这种论争的精神主旨。H.Siegel坚持合理性,认为知识有其确定性,力拒相对主义;N.Burbules则吸纳后现代的立场,欲以合情理来取代合理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王婧 《学术交流》2004,(5):130-132
后现代艺术这一概念来到中国的时间已不短暂,从思维到视觉,它对中国艺术的冲击很大。中国从后现代艺术中收获了多元的审美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同时,也看到了它颓废性的一面。但后现代艺术也决不会在中国的艺术发展中夭折,随着对它的了解日益加深,我们会抓住它精彩的实质,让这枝奇特之花绽放在中国的艺苑。  相似文献   

11.
王军 《社会理论》2007,(1):21-46
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了挑战,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流派。对于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的复杂内涵,我们尚缺乏仔细的厘定和研讨,国内学界亦鲜有从思想史的角度剖析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的生成和变迁过程。本文主要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历史演进和价值的角度分析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旨在勾勒其概貌。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后现代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汉广 《学术交流》2003,(6):109-112
对于后现代的问题 ,我们应该保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的主体意识来进行研究 ,要深刻地探讨它与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理论的试探性质 ,搞清它对我们的启迪以及局限。具体地说 ,我们应该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它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 ,它内涵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第三 ,后现代主义究竟是什么 ,第四 ,后现代思潮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思想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由笛卡儿发轫的、康德肯定的心物、主客、事实及价值二元论,现代科学和现代大学基本接受了这种二元论。这种二元论是建立在视自然为无价值的死物质基础上的,当进化论显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时,唯一被大学容许的反应是我们人类也将像物质一样被客观地看待。这种认识反映在心理学上就是将一切主体性经验都看作是大脑内事件的副产品。然而当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则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二元论,它们的发现表明,自然不是死物质,而是有主体性和价值的。这为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后现代心理学将发展人们的共情情怀为自己的重要使命,而怀特海哲学则为这种后现代心理学提供了本体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凭借其"无畏扩张怀疑批判对象"、"大胆革新怀疑批判方法"、"多元分散怀疑批判立场"的独特手法,在人类既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制造出一场效应强劲的颠覆狂潮.在与后现代主义交锋对话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极力倡导的反本质主义、反二元对立与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了积极援引与有效契合,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后现代转向.而在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下,一种建立在女性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动性长足提升基础之上,鼓励"叛逆"和"另类",推崇多元和差异,带有抵制、抗争哲学思想与自我、不羁浪漫情怀的后现代女性生存方式越来越成为"真实的现实",并为女性在实践上合法终结现代父权社会的旧传统创造出一片新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6.
马汉广 《求是学刊》2002,29(6):108-112
本文指出后现代文学的根本特征就表现着它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和解构 ,以及对传统的寻找一种普适有效的真理的冲动的解构。它的解构式写作、它的荒诞意识和迷宫意识、它的戏仿手法的运用 ,都是为这种颠覆和解构。离开了这个基点 ,我们无法真正把握后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7.
过程哲学家怀特海与后现代哲学在批判“现代性”的观点上,有不少类似之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哲学传统中连接人类全体经验的基本观点:观念、理想、价值、意义、目的、人格、语言、文化、神,而这些却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批判的对象.通过比较二者,并说明他们对于后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以及可能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中的后现代转向或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理论和历史这三个领域与宽泛而言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某些认同和对应 ,但同时也存有相当的差异。就文化研究本身而言 ,它并非致力于后现代的理论建设 ,而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后现代理论进行挪用和延伸 ,试图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理论家的视角来修改文化研究的议程 ,使之纳入后现代转向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寻找一种支撑,保持一种张力,形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路向.兼容并蓄中体现总体性与统一性、批判继承中彰显独创性与坚定性的理论风格与特征,使得他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辩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坚定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地位.但他虽然在努力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和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金斯堡的《嚎叫》一诗开了后现代文学之风,就像当年艾略特的《荒原》开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代风气一样。一方面《嚎叫》把一种独特的、反智性的、游戏的、狂欢的后现代意识带进了文学,另一方面作者以其对40、50年代文学的反叛精神和新的探索,以他自己的狂放不羁的个人生活为后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