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马克思大学毕业时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当时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因此,认真研究《博士论文》,对于探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 纵观以往对《博士论文》的探讨,我以为有两种观点是错误的:一是把此时马克思的世界观完全等同于黑格尔的世界观,例如普列汉诺夫和德波林就持这种观点。二是捷·伊·奥伊则尔曼的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高扬的哲学对宗教的批判和哲学的拯救行动是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原始点。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通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更是通过慷慨激昂地宣扬自我意识哲学与大众宗教的对立、细致入微地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以及逻辑缜密地阐明哲学的现实化与世界化,彰显出了深刻鲜明的宗教批判精神与追求人类自由的崇高责任。深入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宗教批判思想,有助于厘清人的解放理想得以形成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两个文本进行解读,重构出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转向黑格尔哲学、成为一个青年黑格尔派,实际上是青年马克思在探索超越自身世界观危机过程中的一种艰难而被迫的选择;《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是马克思哲学思维走向成熟的一个思想实验室,正是在这里,他第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即自我意识哲学得以形成;《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本质并不是哲学史的而是哲学的,它实际上是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哲学史实现。在此基础上,文章对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深入解析,从而厘清了唯物史观由以形成的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黑格尔自然哲学是当时自然科学和德国自然哲学发展的产物,含有丰富的内容.“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10页)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注意了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的合理思想。马克思在写博士论文之前就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进行研究并拟定了三种关于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提纲。恩格斯在1858年7月14日写信向马克思要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一书。他信中说:“请把已经答应给我的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寄来。目前我正在研究一点生理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学术界的一些看法多有偏颇之处。实际上,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哲学立场直接地属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立场,其间潜在的差异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批评间接地流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孙琳 《北方论丛》2015,(6):112-117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两种原子论比较为切入点,对抽象的“自我意识”的异化物,即宗教、各种宿命论哲学、神话进行了“三重去昧”与扬弃,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逻辑演进下复归至“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之中。在“三重去昧”过程中,马克思的“自我意识”观完成了三层超越:第一,仅仅作为“实体”存在的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原子论;第二,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自我意识”;第三,仅仅作为“抽象性”的个体存在的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具有两个层面:第一,作为其对象化活动的感性实践;第二,作为其对象化物的感性自然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对象化使“实体即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在辩证逻辑中获得完成。“自我意识”的本质即自由。《博士论文》开启了新的世界观,即新的现实理论视域和新的实践视域,启迪和照亮了思想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李志 《江汉论坛》2005,40(8):65-69
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思想有着内在的关联,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相关笔记,探讨马克思如何从伊壁鸠鲁的原子概念层层具体化为“个人”、“哲人”和“神”的概念,由此挖掘出此时的马克思所具有的启蒙意识;与此同时,将马克思的启蒙意识与其他的思想资源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便于恰当地揭示启蒙意识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一八四一年三月,马克思经过大学五年刻苦攻读,精心钻研,最后完成了哲学博士论文《德莫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写作。年仅二十三岁的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借古希腊这两位无神论的英灵,引喻和抒发自己的宏图大志,要“反对一切天上和地下的神灵”,希冀博士论文通过后,能象他所崇敬的柏林大学著名法学教授甘斯那  相似文献   

9.
含渗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哲学之逻辑主轴的判断似成学界定论,但有关其确切寓意的梳理与贞认却是个学术空场。而依据黑格尔有关自我意识的本真态,再反观伊壁鸠鲁、费希特和鲍威尔的相关指认,给出一种思想生成的历史语境,进而分析马克思博士论文中有关新老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的态度,尤其是文本中最难解读的"时间"与"天象"问题,凸现出自我意识的"个体的自在自为与社会的实践批判"之寓意。由于自我意识的种种内在禀赋,这既可与原子、偏斜运动、偶性等哲学之思相关联,更能彰显此时马克思内心真实的政治学情怀。  相似文献   

10.
饶琳 《学术研究》2023,(11):17-23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相似文献   

11.
勒维纳斯试图开辟一条通往“绝对的他者”的言路而引马克思为同道,在此所包含的意味,可通过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人的言说间的相互阐释、相互溢出中去体会。事关重要的是,作为马克思哲学起点的“博士论文”并非完全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肯定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感性原则”,远离了从“大全”上来考察他人问题的黑格尔思想姿态。  相似文献   

12.
侯小丰 《东岳论丛》2012,33(12):53-59
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学界普遍理解为他对伊壁鸠鲁由原子偏斜运动体现出来的自由感兴趣.但是,纵观古希腊的哲学,自由并不是伊壁鸠鲁的独创,而就是希腊人当下的、本真的生活状态.因此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都忽略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现实性.这才是他选择伊壁鸠鲁的初衷.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很难解释马克思后期的思想转向.可以说,正是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吸引了马克思,并为其自由观奠定了现实性、实践性、反宗教性的基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表现出青年黑格尔派倾向,但其哲学基本立场仍然是黑格尔的思辨的唯心主义的概念逻辑,应忠实于原著,不宜过分拔高。马克思正是以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为评判标准,并成功地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系统地发挥,创造性地解构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表达了抽象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在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的土壤中孕育而成.其语言之诗性,不仅仅意在语言上的诗情画意,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张扬,使人正确地思考世界,即诗意地思考世界,从而释放囚禁于物质中的精神.这也是德国浪漫主义反讽之力,表明青年马克思将浪漫主义对生命之真的执著追求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将其建立于现实的批判,并以这种执著重构现实的社会理想;而论文对自由的崇尚显然又有着德国浪漫主义“自我意识”的意味.通过对伊壁鸠鲁之原子偏斜对必然的突破的阐释,马克思创造出了德意志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所需要的理论前提,明确表达了现代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雄伟之心.  相似文献   

15.
孙琳 《北方论丛》2015,(4):124-129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巨大差异在于对原子概念的不同理解。两者对原子的运动方式的不同规定、对原子的质的不同规定、对原子的“本原”与“元素”的区分的不同规定以及对时间与原子的关系的不同规定,使得前者的原子只能对象化为“实体”,只能形成客观的冷峻的物质世界。后者的原子则既可对象化为“实体”,又可对象化为“主体”,在辩证法的作用下成为“实体即主体”的原子,由其形成的自然界由于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自我意识”实现“是”与“应当”的统一。“实体即主体”的原子的本质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21,(1)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重新解释希腊原子论的文献。为了回应近代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将德谟克利特阐释为近代经验论的代表,将伊壁鸠鲁阐释为近代唯理论的代表。在马克思的阐释之下,二者的原子论具有了近代哲学二元纷争的意味。马克思用概念辩证法将原子改造为既具有物质性规定又具有观念性规定的整体的辩证原子概念,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的哲学思想,跳出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应该怎样估价与理解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仍然是一个需要通过专门的理论研究给予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紧紧围绕马克思本人对异化的使用比较全面地考察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力求对“异化”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使用、理论基础演变,地位及作用作出回答,以此求教于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异化”在马克思著作中的使用研究“异化”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应该是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我们试图紧紧围绕历史的事实进行逻辑的剖析。在1844年以前,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即青年马克思时期,马克思对“异化”的使用是不断增加的,到《手稿》进入了高潮。马克思最早使用“异化”是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中。在这两篇论文里,他把现象理解为“本质的异化”,把对自然的认识看作是“自然的异化”。马克思思想当时受着黑格尔唯心论的影响。在这两篇文章中“异化”出现了总共三处5次(《马  相似文献   

18.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只有自在的质料原则,伊壁鸠鲁的偏斜学说确立了原子的自为形式原则,但是这种自为形式却脱离质料,不从质料中生成、不受质料约束,没有塑造质料、解决矛盾、扬弃必然性的能力,还是抽象的自为形式。马克思创造性地把辩证逻辑引入原子论,从质料的否定性运动中引申出自为形式,既克服了原子论的机械性,又使自为形式进而使辩证逻辑摆脱了对神、绝对理念等唯心主义绝对形式的依赖。马克思还对伊壁鸠鲁哲学中直线与偏斜、本原与元素、空间与时间、天体与自我意识等命题进行了辩证解释,确定了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的形式化、形式的自为性、质料和形式互为中介的发展、自由王国以自然王国为中介的实现等原理,创立了以质料和形式的对立统一为核心原则的唯物主义辩证逻辑,为后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哲学奠定了基础。本文从逻辑上驳斥了梅林、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科尔纽等认为马克思《博士论文》属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这种思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本质世界的"原子"和"虚空"所作的"去空间化"解释,从而将"空间"从本质世界中排除,开始了对黑格尔抽象空间观的反思和超越;二是通过探讨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时间实现方式的不同,将"感性活动"确定为空间的源泉;三是分析了伊壁鸠鲁哲学里渗透的时空矛盾,以及对时空矛盾的解决路径,即:确定"时间"对"空间"的绝对优势,呈现出一种时空对立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上述思考为其后来提出的实践空间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自然哲学著作,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中的硬核内容。新自然观将“时间之矢”引入自然界,是关于自然史(即自然界的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自然哲学是缺乏历史性的物活论,其后续与马克思试图完善唯物史观自然史基础的努力相契合。恩格斯自觉承担起发展基于大历史观的自然史方法的理论任务,其切入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新自然观。自然史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具有高度共识性的话题,所谓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相对立的说法,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双重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