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尊胜幢小考     
尊胜幢小考赵灵芝(郑州市博物馆)唐朝佛学大盛,建石幢刻经颂德也随之兴起,现存郑州市博物馆的一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就是此时的产物,至于该幢建于何时,所刻经文来自何处,人们为什么要兴建,它是否是原物等等问题,尚不明了,现将此问题略作考证。该幢基石分上下两...  相似文献   

2.
文溯阁     
《中文信息》2008,(3):32-32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兴建,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文溯阁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阁前有戏台、嘉荫堂,后有仰熙斋,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  相似文献   

3.
距今六百七十余年,元代汪古部的一通石幢,最近在呼和浩特东郊五路村被发现,石幢为汪古部赵王纪念当时定林永安寺住持智浚逝世所建“灵塔”的记事幢。幢高一米、直径55厘米,呈六面柱形。正面23厘米,有楷书大字两行: 法旨僧正赐紫沙门定林 永安禅寺住持濬公灵塔 左侧前后两面、楷书字共十行: 豊州在城定林禅寺住持赐紫沙□□门广慧妙辩大师师讳智浚出本州白塔赵氏之家生而奇异幼有空寂之乐十二礼州定林住持昭公祝发受具乐学深经一日师疾而逝承主寺风率诸友弟可副先师之心重修寺宇焕目可观大德丁酉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刘丹岩、高清海二同志宣揚一种奇談怪論,說什么馬克思主义根本不是三个組成部分,“創造”一种馬克思主义組成部分“不断增加論”。 刘、高二同志在其所著“論辯証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一書中,既要把历史唯物主义从馬克思主义哲学中分割出去,又要从根本上修正馬克思主义的三个組成部分,而美其名曰反对“凝固”和“僵化”,来“发展”馬克思主义。 馬克思主义的三个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三大基石。在这个問題上的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档案馆所藏的明代残档,包括明辽东都司、山东备倭都司和明兵部等三部份档案,共一千零八十卷。其中又以辽东都司的档案为最多,约占全部明档的五分之四。年代从洪武到崇祯,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较多。这部份档案是努尔哈赤进占辽阳后收集起来的,后搬移到了沈阳,被当成废物而利用。有些被裁剪成马鞍形做了信牌袋的衬里,有些则被裱糊在屏风上。解放后,在沈阳故宫清理出这些档案,根据其来源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信牌档”和“屏风档”。又因其残缺破损严重,也习惯地称之为“明代残档”或“明辽东残档”。  相似文献   

6.
风雨文溯阁     
王秀云 《理论界》2005,(5):203-203
2004年8月,沈阳的“一宫两陵”荣幸地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一宫两陵”备受世人瞩目。作为沈阳人,深深地为之骄傲。沈阳故宫是清朝开国初期皇帝居住的宫殿。在这个富丽辉煌的建筑群的西北角,有一处别致清幽的院落,它的色彩与其他宫殿截然不同。这里就是清代皇家藏书名楼——文溯阁。这座藏书阁建于1782年,是专门为收藏《四库全书》而修建的。乾隆皇帝统治的时候,正是清王朝鼎盛的时期。为了炫耀文治武功,乾隆命令他的三位皇子和20多名军要大臣编纂一部汇集古今书籍的《四库全书》,又征调了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  相似文献   

7.
明代辽东档案有一千零八十卷,是一九四九年在沈阳故宫发现的,原藏东北档案馆,现存辽宁省档案馆。这批档案本系明代辽东各官署的文件。一六二一年三月后金国汗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官兵进驻辽沈以后,一来不懂得这批档案的史料价值,二来当时极缺棉花,就将一部分明档用来代替棉花,絮入包装“信牌”的囊袋夹层。由于它被剪成信牌形状,所以现在称为“信牌档”。另一些档案被用来裱糊沈阳宫殿的屏风,因而今  相似文献   

8.
1942年秋,我出生在重庆北碚李子坝的半山新村①. 新村有两幢二层小洋房,每幢可安置两家.第一幢里,一号住的是庄明远,二号住的是邓初民.第二幢内,三号住的是我们全家,四号住的是翦伯赞②妇.所以,章、翦两家是紧挨着的邻居.  相似文献   

9.
(一) 台湾学者刘淑芬女士的《灭罪与度亡——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一书是迄今对经幢最为全面、详尽的研究成果。经幢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迄今仅有百年。清末金石学家叶昌炽在其大著《语石》(1909)卷四中对经幢有八则精简的评述,开经幢研究之滥觞。民国期间,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1869—1944)、常盘大定、关野贞,  相似文献   

10.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5,26(3):F002-F002
一、故宫学的内涵: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故宫。我们说的“故宫”,一般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紫禁城古建筑(故宫),另一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二者密不可分。 二、故宫学建立的基础:故宫学,是客观存在并已有很好基础的一门学科。80年来的故宫学术研究无疑多属故宫学研究,但尚处于学科发展的自发阶段。一门学科的建立,不仅要有深广的研究领域,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这是学科形成、发展的必要过程。故宫博物院成立80年后明确提出故宫学学科建设问题,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故宫研究的材料十分丰富,但以前的研究是在不同领域中进行,故宫学则要求把这些基础研究整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是故宫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要求。显然,没有长达80年的故宫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就不可能提出故宫学概念,而提出并确立故宫学,将使故宫学研究进入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11.
自1911年清王朝覆灭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故宫,以溥仪为首的逊清小朝廷不仅占有紫禁城的“后庭”等空间,也占有着大部分宫廷可移动文物.一些效忠小朝廷的学者,例如罗振玉和王国维,利用出入紫禁城的便利条件,对宫廷文物展开学术研究,其成果承先启后.由于小朝廷的封闭性,当时紫禁城内、象牙塔里的学术研究未能与外界充分交流,亦未能形成富有生机的故宫学研究队伍,但故宫学的萌芽却由此发生,客观上为故宫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故宫学、敦煌学和简帛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我县杨厂区五洲公社中洲大队同时盖了两幢新仓库。盖这两幢仓库成了最近这个地方人们议论较多的一件事情。四生产队的仓库建在一个一丈高的土台子上,还造了一丈多高的牌坊,屋的四角还有翘三、四尺高的墙角,远看、近看都象大礼堂、戏院子。建仓库用的是最大最好的木料,全部工程从泥工到杂工都是请  相似文献   

13.
《辽史》是在辽王朝灭亡二百多年之后撰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失,撰写时缺乏认真核对,因而成书后讹误甚多。明显者如国号更改失载,年号误记等等,比比皆是。本文试图根据近年出土的考古材料,对《辽史》中关于辽太祖尊号谥号的记载,进行一点订正。据《辽史》记载,太祖生前群臣所上尊号有二:一为公元九○七年的“天皇帝”,二为公元九一六年(神册元年)的“大圣大明天皇帝”。其死后谥号有三:一为公元九二六年(天显元年)所上的“升天皇帝”,二为公元一○○八年(统和二十六年)进谥的“大圣大明天皇帝”,三为公元一○五五年(重熙二十一年)九月加谥的“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辽太祖生前于公元九一六年群臣所上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天问”?自东汉王逸首倡“天问”就是“问天”之说后,古今楚辞研究者对“天问”二字的解释始终囿于一个“天”字而不能自脱。其实,“天问”的如此释义与《天问》的实际内容差距很大。《天问》问天的部分在全诗里所占的比例极小,而问人的部分则很大。林云铭说;“兹细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之兴亡作骨。”(《楚辞灯》)他不以“天”为全诗之“骨”是有眼力的。更何况在屈原的眼里,“天”根本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至贵者。《天问》里对“天”的质难信手可摘,什么“天命反侧”、“帝何刑焉”、“帝何竺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儒学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这两种学说中的“天人合一”既有内在关联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儒学和中医学皆从整体的角度,把天、地、人纳入一个大系统作全面考察。人不是孤立的存在物,他的生化运动与天地宇宙密切相联,天、地、人共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天、地、人的生化运动皆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在儒学与中医学中,“天人合一”具有不同的理论取向。儒学中的“天人合一”,是以“人道”合“天道”。所谓“天道”有自然之天道、鬼神之天道和仁德之天道三意。自然之天道如“四时行  相似文献   

16.
在4月29日召开的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领导组会议上,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百村千幢”工程领导组组长万以学同志就全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作了重要讲话。现将讲话内容整理刊登,以供大家学习领悟。本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7.
<正> 王廷相的无神论体系,主要是由天和人、形和神、寿和仙、术数等范畴所构成。一、天和人在王廷相的无神论范畴体系中,“天”是最重要的范畴。在他看来,“天”有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的二重性,因而在天人关系上,必然引出“天人之分”和“天人合一”这样两种对立的天人模式。王廷相从元气论出发,认为“天者,太虚气化之先物也。”(《慎言·道体篇》)“天”并非是一种神物,而是由元气化生出来的一种运动着的物质实体。他说:“盖天运星行动体也”(《王氏家藏集》卷三十四《岁差考》),“天道者,言乎运化之自然,四时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涉《涧州听暮角》诗:“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唐诗选》注末句之“海门”作“今江苏省海门县”。此为不察镇江地理之误。盖“海门”为山名,在镇江焦山之东,因两小山相对如门,且古人以此为海口而得名。《至顺镇江志》:“焦山,或亦谓之浮玉山,上有罗汉岩,旁有海门二山。金焦相距十五里。”可证。如作飞往海门县,于情理不合。又三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海日生残夜”之“海”,也应与“海门二山”联系起来为好,绝非泛言。《至顺镇江志》(北固山)“多景楼”注曰:“盖…  相似文献   

19.
前言 1957年的“文物参考資料”第四期(四月廿七日出版)载着季長庆、田野二君所作“祖国历史文物的又一次重要发現”一文,附題是“陕西郿县发掘出四件周代彝器”。里面談到:1955年三月,农民发現这批銅器,其出土地点在县城东二里許李家村北的半塬上,本是一个古代人类和周、秦、汉人居住的遺址,面积很大,情况复杂,但未发現墓葬痕迹。方彝二个,除略分大小外,形制全同,器盖都有銘文。小彝腹隔为二,故銘文分作兩段。方足尊一个,口內有銘文。牺尊象騾子,胸前有銘文,背上有兽系盖可以启閉,也有銘文,另有一盖出于腹內,銘文略同。  相似文献   

20.
文渊阁     
《中文信息》2008,(3):31-31
文渊阁位于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原明代圣济殿旧址。清朝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1774-1776年)建成,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图档馆。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