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的社会支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有条件的农村流动人口转化为市民,但农村流动人口的现状揭示,他们还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因此,加大再城镇化力度势在必行.本文从社会支持的视角出发,对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从非正式性社会支持和正式性社会支持两方面,即从血缘、地缘、业缘,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等多个层面,剖析农村流动人口半城市化状态下社会支持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构建有利农村流动人口再城镇化的社会支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伟福 《南方论刊》2012,(12):46-48
城镇化,是中国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助动力。城市是广大市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打造市民高质量的生活,是政府与民众共同的愿望。在我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收入、家庭、信仰和环境是民众幸福指数的主要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意蕴所在,而"人"的城镇化的关键是进城务工女性的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社会现代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却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因政治参与受阻滞导致其利益诉求无法在政策过程中得以表达而被抛出发展轨道,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各种生计风险,面临生计脆弱性问题。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要求,尝试性设计出"各司其职"而又"同心协力"的政治参与制度体系,力图将进城务工群体尤其是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政策过程,帮扶她们"体面劳动"与"活得有尊严",促进其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带动其举家迁居进城,实现家庭的城镇化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整合,培育出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农村市民社会,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日益普及的村民自治制度是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果,与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相比较,它的实施推动了农村社会解构,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培育出相对独立的社会、相对独立的个人、相对独立的社团和组织,为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转型过程中,城市环境污染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工业污染防控受到重视的同时,社会生活类环境污染频频成为市民环保投诉与举报的焦点,处理不好一旦酿成环境突发性事件,既不利于社会管理,且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生活类污染防治问题应该引起各方关注。生活类污染具有不同于工业污染的特点,从法律上讲,应重视生活类污染防治法治建设,厘清工业污染与生活类污染的界线,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沟通与联合执法机制,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化解环境“邻避冲突”,加强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中国农村家户制的不同特点,分析家户结构是理解中国农村、农民的突破口。现代社会环境中,中国农村家户开始呈现结构规模缩小、人情关系淡化以及经济结构专业化的特点。要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在尊重农民理性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家户制特点,利用其优点形成合力,针对其重点问题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是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福建农村城镇化水平发展水平偏低,加快福建农村城镇化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福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也称之为人的城镇化,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在城镇化的传统评价体系中,我们主要使用市民数量、城镇数量、城乡基础设施等指标来评价农民市民化程度,重点放在评价市民化、城镇化数量扩张及"物的城镇化"等硬件方面,却严重缺乏对"人的城镇化"的评价指标。因此,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社会环境、身份认同、社会权利等行为与态度指标,重新构建了一套评价农民市民化的指标体系,以弥补现有评价指标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比照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蕴,无论是对中国城市地区发展,还是对农村社会转型,都不乏启迪.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村民自治的兴起,农村社会逐渐呈现出市民社会的诸多特征并彰显了自身特色.农村民间组织既是社会自治力量发展的客观产物,也是村民自治政策的内在要素,更是推动国家与农村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在市民社会语境下探讨农村问题,可为农村社会的平稳转型提供新的理论路径,也为拓展市民社会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城镇数量有了极大增加,城镇人口也在较快增长。然而,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障碍。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和即将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关的对策,有利于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着眼点在于强调要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但目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没有真正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的矛盾,而是转化成城镇体系内部更加复杂、更加深刻、更加棘手的社会矛盾,并引发了社会道德领域的三大危机,破坏了城镇化的思想基础.同时,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环境供给不足的风险,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难以科学规划应对的风险以及市民社会不成熟等问题催生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多重利益冲突,易于破坏城镇化的生态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邓遂 《理论界》2020,(3):78-83
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城镇化必然以乡村家庭城镇化形式展开,并产生诸多乡村家庭城镇化问题,而社会工作基于自身专业特色与优势在对诸多乡村家庭城镇化转型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作出高效的、针对性、实践性专业回应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加快江苏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公共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发展战略变革不及时与组织制度创新不到位 ,作为小城镇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一度领先的江苏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人口聚集规模、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后续发展动力和配套政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严重滞后态势。据此 ,作者提出了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产权改革”到“市民制度”的组织制度创新等全方位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略。影响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及人口因素。目前,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大力引导乡镇企业在农村城镇的集聚发展;坚持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搞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乡镇企业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其职能行使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使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同时,学者们围绕着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理论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分别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城镇化作为乡镇政府职能研究的新背景、把城镇化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联系起来予以研究的文章和论著却很鲜见.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着必然性;城镇化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当前城镇化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应该定位在引导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加强城镇规划与管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城乡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中。新环境下呈现出农民收入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与资产积累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等挑战性问题,同时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诸多挑战。应对挑战必须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并采取如下措施:在更高的层次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对外开放程度,构造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结合的新机制,建立灵敏高效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环境正义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境正义是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场在环境领域里追求社会正义的运动.文章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指出城乡的不平等是产生农村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民主机制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而市民化的关键在进城务工女性的身份转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且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流入地政治参与制度建设却滞后于社会环境变迁,导致进城务工女性因其利益诉求无法表达而被抛出发展轨道,进而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各种生计风险。鉴于此,需要建构政治参与的整体性制度框架,以利于将进城务工女性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政策,使其融入城镇,真正成为市民。  相似文献   

19.
蒋静 《家庭科技》2023,(5):38-40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是追求学习成绩的问题,更是关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在农村地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条件面临着诸多限制和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资源匮乏、社会环境封闭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居环境体系和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但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城镇化建设中应有的高度,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使福建省在城镇生态建设中既顾及经济效益,又顾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正确措施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