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吴万虹  张勇 《日本学刊》2007,(6):142-148
"战略互惠稳定发展——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7年9月7日至9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中日双方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并得到了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中华日本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以及中国日本史学会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15日,"俄中关系:国内与国际因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举行。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地区发展国际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以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机构的俄中两国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3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主办、日本驻华大使馆协办的"中日经济合作回顾与新起点"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国际体系变迁、意识形态因素考量、民间交流的促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中日复交前主要对中国进行"围堵与遏制",中日复交后,由对中国实施积极的"建设性接触"转向积极合作与"战略性防范"并举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共同举办了"应对金融危机、构筑亚洲金融市场新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日两国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发展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另有多位学者嘉宾受邀出席。与会学者们围绕"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治理模式与政治实践"、"全球治理背景下中国发展道路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各国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研究的知识与方法"、"中西文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一桥大学共同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究会,2008年3月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政府部门、学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4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7—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的"战略互惠稳定发展——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左下图)、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右下图)等嘉宾在开幕式上致了辞。中日两国学者围绕会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5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在北京举行第二届"日本研究论坛"。创设于2015年的"日本研究论坛",是中国日本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本届论坛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美国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分别以《国际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和《中日关系与大国博弈》为题发表精彩演讲。二战后,日本积极重返国际社会,奉行"国际协调"路线,在当今世界格局与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中国加速和平崛起、国际影响日隆的  相似文献   

11.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6,(2):106-120
日本企业在近代的形成,是以传统的“藩”为基础加以改头换面的,秉承了“藩共同体”的性格。二战后,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将日本经济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顶峰。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日本模式”已摇摇欲坠。企业为生存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现代因素”不断增强,传统的“共同体”色彩日趋减弱。企业传统性格的悄然“蜕变”,正引发日本继明治维新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振荡。  相似文献   

12.
解析"三潮"冲击下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信仰危机"是"三潮"(资本主义"西潮"、社会主义"低潮"和市场经济"商湖")冲击的结果.解决"信仰危机"的新思路是,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将重心置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理论认同的基点上达到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13.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14.
白桦派作家带有不可改变的阶级性,他们以如此觉悟为核心,确立了白桦派文学形象.这一点由武者小路和有岛武郎展示出来,在大正文学中意义巨大.武者小路看到托尔斯泰主张的"无我奉献"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奔向力主"有我奉献"的梅特林克.当武者小路发觉自己不能赞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后,便进一步"转向",走第三条老路,创办"新村",为他的创作更新拓出了新天地.诚实的有岛留美归国,告别了实业理念和宗教信仰, "转向"走上了文学道路,作品张扬人性,反抗传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迭遭挫折.白鸟评价有岛作品是有"人生价值"的文学.这个观点至今在思考大正文学史的结构时,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双肩挑"管理模式虽然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管理效能,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不足之处开始凸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理顺教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推动人才评价体系的转变,最终促进"双肩挑"向"一肩挑"的转变,是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7.
董淑华 《学术交流》2006,(9):149-151
“寡人”一词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认为是君王用以自称的谦词,含有“少德之人”的含义。“寡人”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并不是一个自谦的词,而是一个能够标明诸侯的等级和特定身份即他的“嫡正”身份的一个词。也不含有“少德”之意,“少德”之意的注疏,是汉以后儒学占统治地位后,一些儒学大师以“温良恭俭让”为思维准则,主观臆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核     
优秀的散文都有散文眼.散文眼是由散文的炼意需要而产生的.散文有了"眼",散文所创造的情景交融、意象聚合的新与深的意境就有了凝聚点,散文就能达到深刻的思想性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性的统一.新闻写作应借鉴散文这种炼意的笔法,在提炼新闻主题上追求新与深,需要有散文眼式的"新闻核".画龙点睛,设置新闻核,则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又"的用法很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学者们在描写其用法时常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加强反问"、"加强否定"、"表示转折"这三种语气用法可以作统一的描写,即突出对立关系,又使结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体裁对语体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使其能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反映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语句的"重复"和意象的"勾连"是组诗语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产生特殊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