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学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有效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大力开展科学人才观的教育;科学人才观主要表现在“本质观”、“结构观”、“资源观”、“成才观”,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营造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更善于笼络和驾驭人才。他的人才观主要包括育才、举才和驭才观。废科举、兴新学、倡游学构成了他的育才观;广泛收罗、兼收并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不限成例、破格擢用构成了他的举才观;而结之以恩义、厚之以爵禄、威之以刑杀则构成了他的驭才观。  相似文献   

3.
能绩人才观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什么是人才,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评价人才,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人才观,并且分析了它们对人才开发产生的实际影响。本文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才观主要有智力观、教育学观、人才学观、人事管理学观与人力资源观。其次论述了作为人才本质特征的工作能力及其系统结构,认为人才的工作能力系统包括人才能力的基础素质、人才能力的内在核心、人才能力的行为方式与人才能力的业绩标志等四个子系统。最后论述了新人才观下如何从人力资源开发学的视觉来评价人才的能力与业绩。认为对能力与业绩的评价要有系统观、动态观与战略观,要特别重视对于创新意识与责任心等品德因素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人才强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包括邓小平的人才观、强国观、人才强国观。其人才观对新时期的人才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其强国观对新时期中国的强国目标和强国方略进行了定位与规划,其人才强国观对新世纪的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战略预演。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邓小平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 ,分析了邓小平同志的知识观、人才观在他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他对知识高度重视与尊重 ,以及“尊重人才”为核心的人才观等的具体内涵 ,并以此为指导 ,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授应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人才观念的前提反思与当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观问题是人才理论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人才观与人性观是内在关联的.追问和反思人才观的人性前提及其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我们确立符合人与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才观的内在根据.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人的发展与人性革命的内在要求,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7.
屈原自沉汨水,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哲学文化意义的符号。穿过历史的隧道,我们看到了屈原忠君爱国的忧惠意识,以及带有宗教烙印的荆楚巫官文化对他“死亡意识”的自觉影响。尤其是他固守气节与风骨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死亡观,彼此交相辉映,凸显其死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湘君》、《湘夫人》是屈原自疏和被召回时的作品。《湘君》写于楚怀王十五年稍后,《湘夫人》作于十六年左右。二诗用象征手法写出了屈原自疏后的焦灼心情和召回时的欢悦之态。屈原反覆强调的“练要”表明他非常注重修名。为了国家,他反覆托人致意君王,这便是作者多次提到的求媒。“求媒”是楚国处理君臣关系的文化惯例。屈原作品中大量的香草原是为了礼义的需要而佩用与栽种的,只有部分用来比人才和“美人”。屈原在洞庭湖畔的生活非常凄苦,但宅心君王的初志从未改变。  相似文献   

9.
“科学人才观”是新一届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新发展,是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人才战略思想上的历史性飞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学人才观”三者是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人才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其中,科学人才观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最新理论基础。我们党的人才工作实践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基础。“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一届党中央最新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才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生涯中,汲取古今中外用人之道的精华,创造性地形成了兼具科学性和鲜明个性的人才观,本文将其归纳为“又红又专”的人才识别观、“上山下乡”的人才培养观、“任人为贤”的人才选拔观。毛泽东的人才观,对于当代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赋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作家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人有鉴于文学创作的主体特性而提出来的理论,这种天才论以文气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家的先天禀赋是决定创作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天赋论发展过程中,才与德、先天与后天修养问题一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与冲突,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推崇后天修养而轻视先天才华,以一种唯道德的标准去论文,往往扼杀了作家的才华与作品的价值,不利于对作家的创作才华与作品作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袁黄是晚明著名的八股文批评家,其《游艺塾文规》系统地论述了八股文创作与鉴赏问题。他认为,八股文虽然恪遵传注、代圣贤立言,非常讲究形式技巧,但是品质上佳的八股文也是发自性灵之作。要达到才情与规矩平衡、人力与天趣融合的境界,创作主体必须“治心”、“养气”。通过凝神静坐达到息心聚念、虚空澄澈之境,文章自然不炼而工。“治心”而后“养气”,文章方气脉贯通、雅正阔大,文以气胜。同时,“言为心声”与“文如其人”相反相成,文之“神”乃作者日常涵养之“气”所汇聚,由文之“神”可察人之“气”,从文章气脉格局也可以看出创作主体之心志气神。  相似文献   

13.
卢前是继吴梅之后,中国现代散曲史上重要的曲学理论家和作家。他现存的大量散曲作品和曲学理论为丰富中国现代散曲学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散曲创作目的在于,试图以自身特有的艺术才华,牵制散曲在民国彻底衰微的速度;他的日记体散曲产生于他广泛的社会活动,本色清丽为主,豪放诙谐为辅;放言落纸,气韵天成,工稳自然是他散曲作品的主要风格;他的散曲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是从政治和俗世社会向自然和自我本性的回归,体现着作家本身潇洒自适的本性;而郑梦周笔下的"故国"不乏对时局的担忧,是回归与归隐意向的混合物,尽管有归隐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对家国忧心忡忡的留恋与关爱。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人才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他系统的人才观。文章认为认为江泽民人才观的基本范畴包括"第一资源论"、"人才领域论"、"四种精神论"、"人才培养论"四个方面,并对此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围绕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这一艰巨任务,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周恩来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观。在发展的途径上,提出要走自己的路,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在发展的目的和依靠的力量上,提出发展为民、发展靠民的思想;在发展的终极目标上,首次提出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的宏伟目标。从而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周恩来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18.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9.
宋儒对儒学创新之一在于构建自己的心性论,这对于深化儒学,应对佛教挑战具有双重意义。但在具体论述或提法上也不乏疏失,清初诸儒大都对此有所辩驳,陈确也不例外。其基本观点是服膺孔孟尤其是孟子,主张性与情才气统一,反对彼此割裂,不赞同性的二元论,构建自己的性善一元论。与此同时又发挥《周易》"继善成性"的观点,着力在孟子所讲的尽心、尽性、尽才、扩充角度诠释性善,使性善落到实处,这与晚明王学末流空谈性善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融合中西古今,构筑了中国现代美学体系的基石。他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提供的奠基思想主要内容是: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只能凭借"美"得到暂时解脱;"美"存在于超功利的事物形式和主体心境中;对象形式的不同特点引起不同的快感反应,产生"优美"与"壮美"的分别;"美"的形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人间嗜好",其中"文学美术"是"最高尚之嗜好",这"美术"以诗歌、戏曲、小说为顶点;文学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与"想象";词曲的最高审美成就是"意境";古典小说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典型塑造描写人生悲剧的解脱之道;"美"不涉利害的"无用"之用正是它在社会中的"价值","美"因而拥有不依附于政治道德功利的、天下最神圣最尊贵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