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陕南移民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外来移民的大量迁入,清代陕南地区的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经济开发的速度明显加快,客观上促进了陕南移民迁入区的经济发展。但由于移民人口的过度增加和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大肆毁林开荒,盲目扩大耕地面积,致使陕南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随着全国性人口膨胀和封建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大量移民辗转来到陕南,从而掀起了陕南地区农业开发的高潮。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开发的盲动性,致使陕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影响了陕南的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政府推动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陕南移民安置的制度建构与实际效果,发现国家、地方政府与普通农户在利益诉求、行动逻辑与制度选择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中老年移民在生产条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限制,使移民搬迁陷入了一定困境,影响移民搬迁工作的可持续性。对此,从产业经济理论和农民行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提出利用陕南良好的自然文化资源,结合国家振兴乡村的发展战略,通过培育乡村生态旅游业,培养和扶持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改善生计、脱贫致富,确保移民政策落实,促进秦巴山区生态重建成果长久稳固。  相似文献   

4.
陕南移民搬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搬迁移民240万人,比三峡移民多100万人.移民搬迁是集地质灾害移民、洪涝灾害移民、生态建设移民、扶贫移民、工程移民为一体,对推进城镇化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陕南移民搬迁规划十年完成,目前已开展两年有余.认真总结移民搬迁的工作成效,分析政策执行和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举措,对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发展民生经济,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朝皖江流域的招抚流亡、鼓励垦荒和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等政策促进耕地面积增长、提高土地垦殖率,使客民及小农猛增,户口益繁;明末清初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皖江人口再次减少,清政府采取移民垦殖、鼓励垦荒、招佃经营的措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使皖江流域再现移民高潮.呈现出:土地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型作物引进,山地得到开发;大量圩田出现,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人口增长加剧了人民的生存竞争;人口增长恶化了明清皖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口增加、土地垦殖、水利建设、粮、桑、棉、茶的种植等多方面论述了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开发及其程度,用事实说明了明代陕南地区农业经济开发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陕南江淮官话的特点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野调查与比较,描述了陕南江淮官话的分布范围、使用人口及语音特点;并进而参照历史文献、方志材料及谱牒资料,分析了陕南江淮官话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结论认为:陕南江淮官话形成于历史上清朝乾嘉年间鄂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它是这一地区移民后代使用的一种江淮官话变体。  相似文献   

8.
自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由于国内民族矛盾、经济问题、俄罗斯移民政策等一系列因素,长期向俄罗斯输送劳工和移民.到俄罗斯就业、定居成为中亚人致富的选择.俄罗斯方面为解决国内人口短缺问题也积极制定政策,吸纳中亚各国移民,尤其欢迎俄罗斯族人回到故国.出国打工和移民一方面增加了中亚国家的外汇收入,一方面也给人员输出国和输入国双方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使中亚和俄罗斯的经济和国内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陕南移民搬迁是保障山区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科学抉择,也是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然而从公众参与层面看,陕南移民搬迁存在着法律法规缺失、移民主体地位缺失、信息不对等、缺乏移民信息反馈等不容小觑的问题。要使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工程顺利进行,必须自上而下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从而提高移民搬迁的效率与决策的科学民主性。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的半个世纪之中,流民大量涌入陕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表现出强烈的盲目性、粗放性.道光以后,陕南经济急剧衰落.文章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角度系统考察并深刻揭示了开发与发展、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我国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 ,灾害频繁并且严重。自然环境恶化的因素很多 ,但人为因素对宋代自然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表现在四个方面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军队屯垦 ,大兴土木  相似文献   

12.
相对南方而言 ,作为明朝政治中心所在地的北方是经济落后地区。明朝的重南轻北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实践、北方经济开发与社会整合中不切实际的盲目作为 ,加之临灾与灾后社会控制的失措是北方灾荒频仍的症结所在。土地兼并 ,徭役繁重 ,农民极度贫困 ;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生产几于崩溃 ,土地抛荒 ;灾民逃亡 ,社会组织结构趋于瓦解 ;阶级、民族矛盾激化等凡此因灾荒的社会控制失误而孳生的北方地区社会问题累及南方进而拖垮了明王朝。  相似文献   

13.
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开发是明清时期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例:资源开发活动的大规模展开,与全国性人口急剧增长、生存压力增大以及玉米、红薯、马铃薯等新作物的引进。推广等背景、条件紧密相关,并由此表现出资源开发以外来流移为主体;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盲目过度倾向、资源开发以及以农耕为主体的经营粗放化、经济增长不稳定等明显特点,以致山区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较早出现了阶段性停滞、衰退的趋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清代中叶以来,伴随着人口高速增长和耕地严重不足之间矛盾的发展,浙西山区涌进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开发活动。笔者即以该地区为考察对象,解析其人口流动的特点,指出该地区人口流动属于由人口稠密的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的流迁模式,依靠空旷的山地来吸纳周边地区的过剩人口。他们的经济活动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激化了土客之间的矛盾,致使山区经济的繁荣成为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煤炭开发和加工转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已成为山西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文章提出山西要想立足资源优势,发展高效能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地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清初四川省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清政府为恢复川省经济,在赋税、垦荒、土地产权及人口迁移等各方面实施了鼓励、扶持的倾斜政策,在这些特殊政策的刺激下,四川人口增长迅速,耕地面积扩大,自耕农大量出现,农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再现了"天府之国"的繁荣,这一历史过程对我们开发西部,发展农村经济无疑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的不断加深,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地处内陆的山西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以集市为主体的传统商品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山西各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以清末至民初这一时期内山西商品市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以便更好地解读山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8.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当前陕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陕南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是陕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依托资源,面向市场,区域开发,重点突破是其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