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社区服务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区服务的城市现代化发展功能徐传德(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南京210008)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不仅需要物质资源、经济基础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社会功能方面的支撑。当今,蓬勃而起的社区服务业正是我们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转型通常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或趋势,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直接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实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因而有着不同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条件和标准。很显然,工业转型论是传统工业化形态下的转型理论,它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材料的技术基础上。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状态,因而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标准即转型标准是以发…  相似文献   

3.
大资源观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明兴 《社会科学》2002,23(2):20-23
文章认为大资源观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制度资源构成 ,包括了支撑社会发展的价值性要素。文章认为资源的定义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 ,现代社会需要大资源系统支撑。  相似文献   

4.
马妮  陈爱梅 《北方论丛》2011,(5):156-159
社会发展理论主要有几个阶段,一是发展理论,或者叫做现代化理论;二是后发展理论;三是新发展主义。这三个阶段都偏于关注后发展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借鉴这三个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在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及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实际特点,指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道路应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重庆社会科学》2013,(11):20-27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好促进公民道德素养提升的时、度、效。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的内涵、历史传承、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运行机制、理论指引、制度安排、法律匹配和危机应对等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地考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背后都有一定体系的伦理价值观作支撑。和谐社会建设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三大关系的协调,而协调这三大关系需要以三大核心伦理价值原则作支撑,即功利原则、善行原则和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永明 《社会科学》2005,4(11):52-59
法律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树立文明和良好形象的标志。中国法律现代现代化的标准是“中外通行”。当今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关键不再是观念现代化而是制度现代化。法律现代化的切入点是实现宪政。当今中国法律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中国实现法律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走“拿来主义”和“自上而下”之路。一百年前中国法律近代化中的主要教训是领导主体的腐败和理论指导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何世远 《江淮论坛》2002,(1):126-128
教育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大支撑力量,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它既是教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能够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我国教育现代化起步较晚。184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意义定位问题王金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要求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起来。这一要求是合理的: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科学的现代化的哲学作指导,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先导,没...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还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领导下,以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为经济基础?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根据中国客观的经济情况,杨献珍同志在一九五五年提出了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综合经济基础论。他指出,组成中国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1.
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异质的社会形态同质化的过程。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受到专制主义的影响。通过从历史演进轨迹、政治制度和权力分配格局、治国方略、意识形态控制、经济基础、社会形态的发展趋向等六个方面对中西方封建专制主义历史形态相异点的比较 ,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林毓铭 《中州学刊》2006,(5):121-124
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要依据一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支撑与社会手段作为基础参照系。从我国社会保障整体发展水平而言,需要政府加强与夯实社会保障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从微观管理尺度出发,则要重新考虑政府在社会保障资源配置上的结构调整问题,在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上,政府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59-159
邹农俭、陶小军撰文指出,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事业特别需要在相对稳定中得以逐步实现。而稳定发展的前提是有一套基本的、成熟的、定型的制度。社会建设作为支撑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内容,现在非常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落实。唯有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才能将社会建设范畴内的一系列内容充实起来,才能通过持续的努力将社会建设的完整体系构建起来。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的范畴 ,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崭新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历史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所经历的以科学革命为推动力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狭义的现代化是特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中性范畴。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应有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素质现代化。素质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正> 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就精神条件来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革命新风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一) 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它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产生什么样的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有关道德的社会现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处于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在21世纪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本质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既要重视经济增长,又要不忽视人的生产和环境的生产,达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和高度文明基础上的,它的支撑力与传统发展模式简单地依靠自然资源和动力的支撑完全不同.因此,中国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传统的"经济理性人"向现代的"社会理性人"的转变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即改变陈旧观念,弘扬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确立人文目标,在具体的行为上塑造"社会理性人";加强法律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如果在这些方面都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社会理性人"的塑造也必将成功,而且一个文明生产、文明经营、文明生活、文明消费、文明娱乐、文明活动的人文社会也必将会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奠定了国际认同的价值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可分享、可普惠属性激发了国际社会认同的强烈意愿。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传播好中国式现代化声音、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阐释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朱新山 《学术界》2023,(10):77-84
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既需翻过传统中国历史之旧篇,又需在当代中国不断开拓出新局。然而,此两者任务都极为艰巨。传统中国是由小农经济、帝国政治、儒家文化、士绅社会组成的四位一体、互为强化的有机整体,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整体性的大转型,转型将极为艰难。传统中国既有的社会力量,无论是士绅、官僚,还是小农、商贾,无一能够肩负支撑中国社会转型的使命。中国艰难的社会大转型与实现现代化都呼唤有效的政治载体,即现代政党之诞生。而越是后发的国家,越需强大的现代化推动力量。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世界上内外情形交织最复杂、人口规模最巨大的现代化,是需要具有最强推动力量的政党领导的现代化。历史证明,翻过旧篇与开拓新局均需政党主导,由此内在地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每个社会都有其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并为其社会经济、政治服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调控机制。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社会,产生了一整套为小农经济、宗法血缘关系和专制制度服务的政治伦理制度。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纲常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秩序。几千年来,这一政治伦理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今天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市场化取向改革。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全球化、网络化浪潮,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提供了契机;长期积淀的文化和历史基础,为中国公民社会萌发积累了精神资源。非营利组织兴起成为中国公民社会最主要的结构性支撑;公民社会力量开始以各种方式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公民社会力量日益明显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分担公共事务治理职能,提供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