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历史的观点,首先要懂得词的结构古今不尽相同,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古汉语中的很多单音词因为经常在一起连用,在后世或现代汉语中形成了复音词。也要了解古汉语中复音词也有一定的数量,不要以偏概全,把复音词拆为单音词。其次要懂得词义演变,古今不尽相同。有些词的意义自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大多数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差异。因此在训释词义时,既不能偏离语言的时代性而任意以今义说解古词古语,以今义为古义,也不能偏离语言的时代性而任意以古义说解后世的语言,以古义为今义。  相似文献   

2.
封树芬 《北方论丛》2001,(6):112-116
在汉语词汇形成过程中同义词连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的同义词连用已凝固成为词,构成了先秦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而且也为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同义词连用作为古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还起到了加强语势,协调音节,变化行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毛传:“眉寿,豪眉也。”孔颖达疏云:“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故知眉谓豪眉也。”朱熹《诗集传》:“眉寿,秀眉也。”从毛传、孔疏、朱熹到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多种选本均释“眉寿”为“秀眉”。把“眉寿”释为“秀眉”,实只是对“眉”的注释,而并非对“眉寿”的注释。况且此注恐非诗意。因照此理解,“以介眉寿”即“以介秀眉长寿”,显然未达诗意。私以为“眉寿”同义词连用,“眉”也是“寿”,“眉寿”即“长寿”。理由如下: 1.汉代扬雄《方言》卷1:“眉,老也。东齐日眉。”可见“眉”即“老”。“老”是何义呢?《尔雅·释诂》:“老,寿也。”显而易见,“眉寿”是同义词连用。 2.从前人有关训释看,郑玄虽云“眉寿”为“秀眉”,但他在《周颂·载见》:“以孝以享,以介眉寿。”后笺云,“以致孝子之事,以献祭祀之礼,以助寿考之福。”把“以介眉寿”训为“以助寿考”是非常精当  相似文献   

4.
“食堂”,指机关、团体供应本单位成员吃饭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修订版)。它最早见于晋代,是旧时寺院或公堂中的公食之所。晋法显《佛国记》:“入食堂食会,威仪齐肃,次第而坐。”唐赵《因话录·征》:“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又序行,至食堂门,揖侍御使。”唐柳宗元《新食堂记》“贞元十八年五月某日,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也。”由此可见,在历史演进中,“食堂”的外延逐渐扩大,并且它从古代汉语直接承传到现代汉语中。而它的同素逆序词“堂食”却未能承传下来,随着岁月的流转而逐渐不被使用,最终成了…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既不能准确地归纳出词汇意义,也很难确定其语法意义,历代古汉语专家都常以“无义”“发声”“语助”等名称加以诠释和说明.本文试讨论这一类词语的名称、辨认和意义方面的问题.一 语助词的名称和分类1 语助词的名称 本文称之为语助词的这一类词语,在古代语言学家著作中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兹分述如下:1),称“辞”或“词”的.如:汉·毛亨《诗毛传·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相似文献   

6.
复音词占据汉语词汇系统的主要地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对汉语复音化的时间、复音化的原因、复音化的途径进行了综述.针对学界鲜有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判定方法,尝试提出了古汉语复音新词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汉语里,傩的常用义项为“驱逐疫鬼”。《周礼·占梦》“遂令始傩驱度”、《论语·乡党》“乡人傩”、《淮南子·时则训》“令国傩九门”和《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所取均是傩的“驱逐疫鬼”之义。古文字学家段玉裁指  相似文献   

8.
“清谈”考释范子烨“清谈”一词常见于中古时期的文献。它不仅具有多义性,在同一层面上,还有许多同义词。本文拟对此加以考述,或可成为读史者之一助。“清”字的本义是水澄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也,澄水之貌。从水,青声。”《诗·郑风·溱洧》“漆与洧...  相似文献   

9.
上古汉语中的同义词连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汉语中的同义词连用李小梅在对上古时期《诗经》、《论语》、《左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史记》等七部作品进行了调查,又查阅了《殷契粹编》、《两周金文大系》以及《尚书》中的部分篇章后,对该时期同义词连用的产生、发展、同义词连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复音词语法功能的角度揭示了《宋书》中的兼类词 4 1个 ,指出这一现象是中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 ,是复音词增殖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相似文献   

11.
词缀“头”是汉语中典型的构词虚语素,现代汉语中“头”的构词能力渐趋萎缩。从“头”缀的历时发展考察,元曲中则出现了众多附加“头”缀的复音词。这一方面顺应了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元代特有的部分“头”缀词在后代的消亡说明了词汇发展中“适者生存”的法则。  相似文献   

12.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13.
“五津”小考刘中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云:“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五津”一词为蜀中地名,在现行几种主要工具书及流行颇广的唐诗选本中,对此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五津”是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大渡口(如罗竹凤主编的《汉语大词典》、...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汇从上古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中古以复音词为主,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并列式复合词在汉语复合词中是数量比较多的一类,这一构词方式能产性强,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调查探究专书中的复合词,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修订本)585页说:“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忌讳,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先从“大虫”一词的来源说起:在上古的时候,“虫”字曾经一度扩大到动物的总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虫,兽身蛇首,名曰琴虫。”《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吕氏春秋·本(?)》:“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大戴礼·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鳞;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论衡·自纪篇》:“人亦虫物,生死一时。”人们最初对“虎”的认识并不一致,《战国策·秦策》:“虎者,戾虫”。《论衡·遭虎篇》:“夫虎,毛虫”。可见是从不同的角度定性的。  相似文献   

16.
《诗经·大雅·韩奕》“北国”地理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大雅·韩奕》中的“梁山”应即《山海经》所说的“梁渠之山” ,即为朝鲜半岛的太白山脉。《诗经》中的“北国”所辖朝贡方国有北方的肃慎、秽人、良夷等。其中良夷可能即是朝鲜半岛的土著。《诗经》时代的韩国也并非只有一个 ,东北之韩即为位于朝鲜半岛的“箕子朝鲜” ,册封于成王时。《诗经·大雅·韩奕》记载了周宣王对韩侯结姻亲之好、行重封之礼、委方伯之任的重要史实 ,这对我们研究和理解宣王中兴与北土开拓的历史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广义地讨论文化,其内涵与外延都难加以严格的界定,其概念的模糊性更使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有了无所不包的特性。然而若认真研究起来,文化却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令论者扑朔迷离。在古代汉语中,文化一词泛指文治与教化,常与“武力”对举。汉代刘向《说苑》卷15《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这一番话无非是讲先礼后兵,“文化”即“以文化之”。显然,古汉语中的“文化”一词的内涵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内涵,不…  相似文献   

18.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见《诗经·豳风·七月》。解者或曰是采桑女“感事苦”而悲,如“毛传”;或曰是女为“思男”、“欲嫁”而悲,如“郑笺”;或折中以上二说,“疏不破注”,如“孔疏”;或曰是“贵家大族许嫁之女”因“远其父母”而悲,如朱熹。王力《古代汉语》认为这是采桑女“怕被公子强迫带回家去”而悲,则又是今天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笔者以为,上述诸说均未能尽解其意。在这句诗中有二个关键词语:“公子”、“归”。“公子”一词在先秦时代的含义,不仅包括公的儿子,也包括公的女儿。如《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孔颖达疏:“是诸侯之女称公子也。”近人吴闿生《诗义会通》云:“公子,谓公之女。”其说同。“殆及公子同归”中的“公子”,实指公之女而言。至于另一关键词“归”,许慎《说文解字》:“归、女嫁也”,  相似文献   

19.
说"诸"     
尹世英 《河北学刊》2007,27(2):214-218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后面的“诸”通常被解释为“之于”的合音词,我们通过对先秦典籍中“诸”的使用以及语言学典籍对“诸”的解释的调查,结合现代语言学合音词、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的关系等语言理论,对动词后“诸”是“之于”的合音词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古代汉语中“诸”的词汇意义很虚,作为虚词,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联结动词和它后面的连带成分,使前后两部分密合成一个整体,使动词的动作有所归属;在现代汉语中,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动词后的“诸”演变成一个意义更虚的词,它和“之”的最大差别是文言色彩更浓一些,使句子在能够完整表意之外,在节律上更趋向完美和流畅。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词引进中的汉语同义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 ,现代汉语中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词 ,并重新使用了一些外来词的音译形式 ,由此 ,现代汉语词汇中形成了一些新的同义词。这些同义词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 ,增强了汉语的表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