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竞  薛冰 《兰州学刊》2008,(4):76-80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从改进与拓展基本模型的角度出发,将新经济地理学的新近发展总结为六个方面,并对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发展前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工平均工资的地区差异总体上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平均货币工资的分布有呈多峰分布的趋势.文章利用克鲁格曼1991年构造的核心-模型,分析了影响地区间平均实际工资差异的因素,研究发现:运输成本、消费者对工业品的支出比例、各地区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及职工的分布是影响实际工资地区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荣获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空间经济研究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对经济进行空间研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侧重于空间最优分布和一般均衡理论的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另一种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方法.由于两种范式的差异,他们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是大异其趣.文章首先对涉及空间的文献作一简要的概述,然后详细阐述新经济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与政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区域发展政策中,不同的政策都会影响要素在区际间流动的方向,也会形成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无一不强调集聚与分散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历史发展和地区实践看,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分散与集聚的力量,进而带来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巨大的影响.要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缓解仅仅由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地理学的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地理学应被作为一个核心的分支学科回归到主流经济学中去 ,为此他们创立了新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是对传统经济地理学的严重挑战 ,它是以报酬递增 ,不完全竞争作为假设前提 ,以数学建模为工具 ,研究区域产业聚集、经济增长和贸易活动的新学科。它的产生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但严重依赖数学建模、区域过分抽象化、缺乏实证研究是它发展的不足 ,不利于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克鲁格曼发轫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理论引入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下处理空间产业矩阵的发展变化及其均衡问题,从而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的中俄边境贸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中俄边境贸易也在不断深化。边境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一种具体形式,又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其特殊性使得贸易与地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些成功经验,中俄边境地区的跨国区域合作,可以创建中俄边境贸易合作区为重点。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不断提升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规模和合作层次。  相似文献   

8.
作为事物刻画的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在经济学领域却命运迥异。较之于时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随着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来临,时空压缩扑面而来,空间的重要性目益凸显。新经济地理学在吸收德国区位论关于空间集聚以及运输费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由规模经济和运费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集聚力,以及由于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等带来的与集聚力相反的作用力二者对空间经济活动的影响;按照新经济地理学家马丁(Martin.R)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主题:空间深化机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空间广化机制(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9.
时间动态——由要素对区位收益的预期所规定——对于新经济地理学非常重要。现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预期问题的处理采用两种极端的理想形式,即完全近视的静态预期和完美预见的前瞻预期。这或许适合于研究个体预期已趋稳定的成熟经济,但对研究我国这类个体预期正多变动的发展中经济则明显不足。因此,完善空间预期的微观基础,借鉴理性预期学派和行为学派的研究成果,发展时空结合的新经济地理学,是新经济地理学未来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凌  常亚青 《社会科学》2012,(10):51-59
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边境不再是人为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非贸易壁垒,而是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和形成循环因果积累效应的天然地理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印边境贸易的专业化模式和贸易模式以及边境贸易政策对中印边境贸易的影响,以论证中印两国经贸的比较优势在边境地区的空间整合,最终推动中印边境贸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说明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可能被区域经济学所取代,同时也指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确实存在着危机感。  相似文献   

12.
培育浙江工业新优势——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浙江原有的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视角,通过计算工业增加值基尼系数和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来分析浙江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并就此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研究地区资本形成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端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地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削弱资本的集聚效应,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受“偶然因素”使地区资本形成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出现“路径依赖”。因此,要使地区转向均衡发展,需要打破“偶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中国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标志性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根基,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实践的深刻总结和观念升华。它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贡献,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它的提出也是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认识,为解决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而对于引领新常态下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伟大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继续完善,与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述共同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6.
山西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是中部经济振兴的突破口,也是山西省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山西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能够促进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对提高中部崛起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发挥中部地区的经济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不仅表明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推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要涉及:(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型,由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转向人民收入增长,实现公平增长;(2)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型,由引进创新转为自主创新,由跟随转向引领;(3)经济发展引擎的转型,由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由比较优势转向谋求竞争优势。所有这些发展理论的转型,将会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