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特别是对原本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荒漠草原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牧民的生产生活。只有鼓励更多牧民参与退牧还草项目,才能促使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利用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乡全乡牧民的调查数据,首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牧民退牧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牧民受教育程度、家庭拥有的饲草地面积、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牧民对草原荒漠化的认知、牧民对退牧补贴政策的认知,对牧民退牧意愿呈现出正向影响,而家庭拥有的羊只数量对牧民退牧意愿呈现出负向影响,牧民年龄和外出务工率对牧民退牧意愿影响不显著。其中,文化程度、羊只数量、饲草地面积是深层原因;对退牧补贴政策的认知和对草原荒漠化的认知是间接原因;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林  龚新蜀  李翠锦 《西北人口》2012,33(1):104-108,114
利用2000—2009年新疆30个贫困县的面板数据,着重研究了市场化程度和政府行为对新疆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和财政支出对农牧民增收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市场化程度和财政支出对南疆贫困地区农牧民的增收作用要大于北疆;总体来看,市场要比政府更有效,政府应为贫困地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权利和公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随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群影响尤为特殊。本文以受干旱影响的典型区域一宁夏生态脆弱地区农牧民生计为例.试图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县/市/区294户农牧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状况的具体影响内容及影响的程度.探讨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的生计适应措施。结果显示农牧民心理上的自我调适是人们在脆弱的状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并通过多样化的生计方式、外出务工、自主性迁移等自适应方式来适应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带来的种种影响.同时生态脆弱地区气候变化的应对也离不开政府大环境背景下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计概念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研究农村扶贫、环境保护等农村发展问题的视角。本文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资本整体呈现脆弱性,生计资本之间互为因果,呈非线性关系。由于生计资本的限制,农牧民所能选择的生计策略有限,进而导致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研究认为,政府在西藏农牧区扶贫开发过程中,要从影响农牧民生计资本出发,提高对农牧民可行能力的培养,加大基础公共设施与生态移民并重,同时,通过产业、科技等构建农牧区生态文明,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人口》2009,26(2):17-18,33
住院分娩是安全分娩的重要保障,是保护妇女身体健康、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西藏是一个自然环境独特的高原地区,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都较为艰苦;同时受不同的旧传统及生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农牧民文盲、半文盲的比例较高,直接影响了妇女是否选择住院分娩。  相似文献   

6.
我国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刊》2019,(1):80-88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在流入地打算长期居住的流动人口超过一半以上。本文通过对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较高、月平均收入较高、月生活支出较高的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留城意愿。使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对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女性留城意愿略高于男性;"90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较弱,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留城意愿;初婚、再婚等婚姻状态的留城意愿明显高于未婚;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高中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逐渐增强。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影响显著,留城意愿随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增强,高收入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明显高于中低收入者;而房租、房贷等住房成本与平均收入相互制约,表现为随着住房成本的提高,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逐渐提升,但对高收入水平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加入生活成本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随生活成本增加而增强,但生活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制约了中、高收入水平下的留城意愿,并使各收入水平下留城意愿的差异减弱。  相似文献   

7.
西藏是以农牧业为基础,农牧民占总人口80%以上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制约,农牧民素质偏低成为破解西藏“三农”问题的瓶颈。鉴于此,笔者通过长期在西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藏农牧民素质的现状,并结合西藏的具体区情,提出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作为提高西藏农牧民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200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000~2008年国内有关生育意愿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文献分析,对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现状、差异及变化特征进行概括。城乡居民意愿生育子女数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意愿生育性别的差异仍然显著;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渐趋一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差异不显著;外出流动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影响较大,无论是生育意愿,还是生育行为,外出流动人口都更接近于目的地城市人口;生育年龄呈继续后移趋势;生育成本增高已成为生育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学刊》2019,(5):91-100
本文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共同影响其落户意愿。研究表明:年龄对20-39岁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4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女性的落户意愿高于男性;无配偶者的落户意愿高于有配偶者;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落户意愿越高;户口为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户口为非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只考虑流出地因素,从东部地区流出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最低,从东北地区流出影响最高;只考虑流入地因素,流入东部地区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影响最高,流入西部地区影响较高;在流入地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不高;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着已购住房所在地行政级别的降低而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区域性;随着月收入增加,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先降低后提高;随着月住房支出增加,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不同代际、户籍的流动人口有着明显的差别特征,从而对北京市有着不同的认同意愿和认同结果。本文使用定量数据,基于比较视角,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认同现状、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对流入地都有强烈的融入意愿,尽管意愿与结果之间存在明显的背离;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认同意愿显著超过其他地区流动人口,说明流动人口对北京怀有更强的期待;北京市年长流动人口比青年流动人口有着更强的认同意愿,且乡—城流动人口的认同意愿超过城—城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大香格里拉地区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人口健康促进项目西藏自治区试点县的基线调查与终期实地调查结果,透过健康权利的视角,结合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生殖健康等主要指标进行项目评估。研究发现,虽然部分指标的数据还有待改善,但从整体上来说,在西藏地区实施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牧民聚居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了农牧民的健康意识及人口健康储量。  相似文献   

12.
王振军 《西北人口》2014,(3):123-128
本文基于人类财险甘肃分公司和甘肃省627户农户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就甘肃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意愿与农民收入水平、种植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和政府对种植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标准等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农户的年龄和受教育年数等相关性不显著。针对甘肃种植业生产风险较高且政策性种植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据影响甘肃农户购买政策性种植业保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利于促进甘肃及我国西部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晓田 《西北人口》2011,32(4):43-46,52
近年来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盛行,反映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和公共活动的缺失。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督教,农民可以得到同信仰群体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抚慰,在互助中抵御一定的生活和生存风险。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成员共同抵御风险的社会制度,农民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国家制度性的保护,转而把基督教当作了重要的保护载体。因此,国家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做真正的人民保护神。  相似文献   

14.
陶斯文 《西北人口》2012,33(3):110-115
土地乃民生之本,民族地区由于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面临着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利用问题,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难症";本研究以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着重分析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可持续生计存在问题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影响等,全面而系统地对失地农民生计路径进行具有建设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对陕西省宝鸡市11个乡镇421户参合农民的调研资料,分析了新农合运行现状及保障能力状况,并运用Ordered Logit模型从农民视角对新农合保障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参合农户对新农合保障能力评价为"很强"和"较强"的占62.2%,"较差"及"很差"的占8.84%,评价为"一般"的占29.3%。新农合的贯彻执行力度、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医疗机构的设备保障状况、药品的价格质量、基金管理的合理程度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对常见病的医治能力,是显著影响农民对新农合保障能力作出不同评价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夏青  向安强 《南方人口》2011,26(5):52-58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贡献。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社会问题与发展困境,但在经济收入,人际交往,入户问题,征地补偿,利益诉求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区域性差异。地方政府制定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方案与措施时,既要注意普遍适用性,更要考虑地方差异性,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针对性方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板块分割状况,使整个体系既有失公平,又损失效率。公共部门的就业者特别是公务员保护过度,非公共部门的就业者特别是农民和农村迁移劳动者保护不足。尤其是碎片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但妨碍劳动力流动,而且加大管理成本。新农合、新农保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政策,有助于促进社保公平。但地区之间的福利竞赛,使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有损社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因此,作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避免将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数值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2)加大中央政府的社会支出责任,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以强化当地社会救助和社会增益产品的供给。(3)采用衔接或组合同一保险项目下不同板块的办法,减轻并逐渐消除社保体系的碎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