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当前青年的生活价值观呈现整合和分化并存的趋势。一方面,不同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存在代际差异,与"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崇尚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注重个人发展,淡化权威,体现出后现代的价值取向,同时,"90后"更注重家庭、工作和科技发展,表现出现代的价值取向,"90后"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阶层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生活方式的选择、追求个人发展以及工作和科技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90后"价值观特征的形成与当前中国的宏观社会环境密切相关。"90后"一代的生活价值取向既区别于日本的"低欲望",也区别于"小确幸",是一种具有发展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成了一个被过度解读的标签,背后映射出部分"90后"的价值观正从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追求以自由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让"佛系青年"成为"奋斗青年",呼吁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明确奋斗目标,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重塑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李恩峰 《现代交际》2012,(3):211-212
"90后"作为"70后""80后"的派生词,它是一个时代特殊群体的代名词,它泛指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这一代人由于受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生长的空间与环境不同于"70后""80后",所以这一代年轻人在思想意识、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等方面有别于"70后""80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色与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理论提供了研究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独特视角.人们从重视物质、安全转向生活质量,后物质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解放、自我表现和人的自主选择.我国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阶段.计划生育、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加深了"90后""00后"与前几代人的价值观差异,使青少年"饭圈文化"呈现后物质主义特征.通过后物质主义理论全面了解青少年"饭圈文化",构建青少年亚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必要张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青少年奋斗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偶像崇拜成为"养成教育场域"中的重要因素,是"自生性"产物与"嵌入性"内容的结合.本文根据对大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提出从偶像素质养成教育、媒体反思、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等四方促进青少年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90后"青少年生活中出现了火星文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符号,且在青少年中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笔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这一文化新现象,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变迁、社会区分和社会整合,并对如何看待、规范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偶像崇拜这一现象的表现形式会受到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价值观的不同。大学生作为偶像崇拜的主体,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尚在发展完善的阶段,不能完全明确自己的理想。就在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目标并朝之努力的过程中,偶像闯入他们的视野,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在扬长避短中激发偶像的积极影响力,能够确保大学生摆正观念、选择正确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9.
“80后”消费文化特征:世俗浪漫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根本上说,"80后"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是消费的文化而不是工作的文化."80后"消费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一种世俗浪漫主义消费精神.它来源于青春的浪漫气质、都市的浪漫情调、网络的浪漫空间.青春、都市、网络成为"80后"消费文化的三大标杆.文学浪漫主义与现代市场力量相契合.从而使"80后"消费浪漫主义打上了世俗烙印."轻灵现代性"使得"80后"消费文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物质享受;精神文化的消费重于物质消费;文化消费的是"网络、新媒体"."80后"对消费美感做了自己的诠释,在他们那里,时尚就是美的,金钱美和自然美融合在时尚美中.  相似文献   

10.
马骧原 《现代交际》2014,(9):221-222
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大学生,他们较80后大学生又有一些不同。"90后"大学生在对待一些问题的态度上有他们自己的特点,详细分析一些现象,可以得出"90后"大学生好面子、自我认识强等思想根源。探究出思想根源,对于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80后、90后”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青年群体,他们正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电视婚恋节目的兴起热播,青年人对恋爱、婚姻的立场价值观在荧屏内外向我们展现出来,而从中透露的有关“80后、90后”的个人发展、社会担当等方面的很多问题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产物。由于婚恋节目的主要参与者及影响对象是青年一代,通过对婚恋节目兴起及影响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这一现象折射的“80后、90后”的社会心理.从而探讨其反映的我国现阶段青年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数据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2010年微博以其实时性、便捷性、简易性等特点迅速占领互联网高地。"90后"大学生普遍利用微博获取信息、交友聊天、求职应聘以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是微博用户中的重要群体。对重庆6所高校483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对"90后"大学生微博使用影响最大的是微博的兼容性,其次是微博的导向性和便捷性,微博的简易性对"90后"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影响相对较小。从学生、管理者和学校层面做好微博时代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党员代际特征与作用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中,绝大部分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些同学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部分学生经过了党组织的考验,最终从入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预备党员。但是"90后"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烙印,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如"我的个性我张扬"、"我的选择我做主"、"我的言论我发布"、"我的未来我找寻"等特征。他们也具有不同的入党动机。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90后"大学生发挥其作用,对此可以从"读好书"、"把好关"、"用好人"、"建好网"、"辅好导"、"组好队"等六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00后",在就业态度与选择上区别于以往的"80后"和"90后",实证研究发现:我国"00后"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整体偏低,但提升空间较大;群体中男师范生、非农村家庭师范生、重点高校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显著偏低;预期未来发展、婚姻问题、教学条件、生活适应、同伴认同、同龄陪伴、收入水平、个人价值追求等,对"00后"师范生的乡村从教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生活适应与个人价值追求是最主要影响因素.提升"00后"师范生乡村从教意愿,需要自上而下加强乡村从教价值宣传,完善乡村从教支持政策体系,重视乡村学校师资配置中的"同辈搭配",多举措提早增强他们对乡村从教生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90后"的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程度相对"80后"更低,不因性别、年龄、学历、籍贯、家庭收入等差别而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对习惯性购买影响显著,但是对多样化购买和复杂性购买影响不显著,对复杂性购买的影响最低。这些都说明"90后"是更加理性的消费群体,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品牌和核心优势的塑造,而不是盲目依赖"国货"、"民族企业"等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6.
"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消费群体的一个特殊部分,其消费观具有个性化、时尚化和攀比化3个基本特征,并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以及消费心理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经济因素、传媒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重视"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建立和完善规范社会消费环境、强化学校的消费观教育、加强家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鼓励和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四位一体"的消费观教育体系,是考量"90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任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而出现的新的信任类型,是网络社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后天产物。其发生主体是切实的社会个体在网络空间形塑的虚拟角色,发生情境是个体互动所处的具体网络空间,其建构过程大致经历了初建、维系与深化、破裂、走向现实几个阶段。网络信任的建构过程不断涉及个人的认知与判断,信任决定的修正依据是个体在网络社交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信息。网络信任的发生概率非常低,仅极少数的信任获得了稳定发展,甚至转变为现实信任。  相似文献   

18.
“90后”大学生焦虑与期待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虑本来是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色调的正常适应行为,但当它发展成为强烈的情绪状态时,则会成为影响个人行动的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不断加剧,"90后"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对2043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些焦虑情绪的形成既有个性因素,又有时代因素;既是大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也因性别、年级、个体差异而呈现不同特点。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创造性自我实现、家庭幸福、物质富足、事业成功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表现,自主创业老板、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商业机构管理者是他们最理想的三大职业。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目前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持有较为乐观的评价,面对不适情绪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择偶意愿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择偶意愿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在择偶上自主意愿的程度相当接近;家庭因素中权威主义观念、亲代知识更新水平、父母结婚类型、家庭结构类型对子代的择偶自主意愿有明显影响;个体决策独立性水平、民族差异也对择偶自主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城乡结构因素、独生子女差异等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社会文脉的作用呈现隐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